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12

第12章 部位与诊法 (1)

第二节 部位与诊法 (1)

一、部位

(诗曰)初持脉时似握手,男先左手女先右;

以我三指察手心,拇指托在手背后;

示指自落到列缺,左为人迎右气口;

人迎脉洪表而愈,气口脉大下之瘳。

(释义)此八句,自古医书均无此说,此乃祖师吴嘉梅先生独创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诊脉之初,是医者用右手握住病者的左手(若是女子,医者则先用左手握住病者的右手),用医者的中指、环指、小指,按住病者的手心,以察寒热;拇指按住病人的手背,以知寒热;示指自然落在列缺穴(桡骨与大指次指两筋的凹陷处)以察其病。

对于人迎气口的论述,历代医家争论不休,王叔和主张左手寸部为人迎,诊察外感表证;右手寸部为气口,诊察内伤里证。然而《内经》又认为结喉两旁的动脉称为“人迎”,左右手三部脉都叫“气口”。庞安常说:“何谓人迎?喉旁取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提起这种诊法,岂不知《灵枢经筋篇》说:“手太阴之筋,结于鱼际后,行寸口外侧”。这才是人迎气口的正确诠释,但是《灵枢本输、动腧、经脉》与《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篇明指人迎为结喉旁胃经动脉,而《经脉篇》又说:“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循鱼际”。又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如此一来,矛盾之处就很多,究竟听谁的呢?通过实践发现,覃修阳先生所言列缺穴为人迎气口是正确的。而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也随之迎刃而解。

(诗曰)诊人之脉令仰掌,桡骨茎突谓关上;

审位既确可布指,疏密得宜明长短;

关前为阳后为阴,阳寸阳尺细推详;

寸口无脉求臂外,反关不可作怪看。

(释义)开始诊察脉搏的时候,让患者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很自然地平摆着,首先看准掌后的高骨隆起的地方(《解剖学》上称为桡骨茎突),这就是“关脉”所在的部位,“关部”的前方为“寸部”,属阳,“关部”的后方为“尺部”,属阴。把“关部”认准后,然后以中指先下于关部,其次以示指布于寸部,再次以环指(又称无名指)布于尺部。身高的人,下指宜疏,身体矮的人下指宜密。在这里笔者强调一个问题,医者不可留长指甲,因为指甲长了,在诊脉时不仅不方便,还难以把脉象审察准确,倘若有沉伏脉,那么按处岂不是有很深的爪甲印,又若为女子诊脉,岂非有伤大雅。

如果在诊脉过程中,发现“寸部”摸不着脉的搏动,却在手臂外侧。即“寸部”的上方,也就是列缺穴,可以摸到脉的搏动,这叫“反关脉”。有的人有一只手“反关”,有的人两只手都是“反关”,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不属于怪变,医者应当详察,千万别认为寸口无脉,误认为是危恶之候。而且这种现象,有的医者一生遇到过多次,而有的医者却一生一个都碰不到,所以,当你发现有人寸口无脉时,你应该立即检查一下列缺穴(即人迎气口)是否有脉,如果没有,那么就是疾病,如果有,那就是“反关脉”,用不着心慌,也不必感到奇怪。至于“斜飞脉”,属奇经脉范畴,不在此述。

(诗曰)肺脾居右左肝心,两尺为肾与命门;

神门决断在关后,人无二脉号无根;

左大顺男右顺女,男尺恒虚女恒盛;

阳弱阴盛本为常,反此必是病来侵。

(释义)脏腑的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它一定的部位。右手的寸部属肺,右手的关部属脾(包括胃),左手寸部属心,左手关部属肝(包括胆),左手尺部属肾(包括小肠、膀胱、前阴、子宫等),右手尺部属命门(包括大肠、后阴等)。这就是两手六脉与脏腑的联系。《脉经》主张:两手“尺部”叫做“神门”,专在这里诊察肾阴、肾阳的变化。为什么说人无二脉为无根之象呢?《难经十四难》说:“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

盖两尺肾水,为天一之源,人之元神尚存,病安从来?《难经八难》说:“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之根本。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也难怪李时珍有“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的感慨。这说明了肾脉为十二经的根本。李中梓说:“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里还要强调一下,此章所言“神门”是指人的两尺脉,而不是掌后兑骨之端的“神门穴”(心经穴名),两者不可指鹿为马、朱紫混淆。

朱丹溪说:“脉分属左右手,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在左主血;肺、大肠、脾、胃、命门,在右主气。男以气成胎,故气为之主。女以血为胎,故血为之主。若男子久病,气口充于人迎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反此者逆。或曰,人迎在左,气口在右,男女所同,不易之位也。脉法讠赞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何子言之悖耶?曰,《脉经》一部,叔和谆谆于教医者,此左右手以医者之手为主。而若主于病者之手,奚止千里之谬”。这里所说的左大顺男,右大顺女中的左右手是指医者之手,并不是病人之手,这个问题也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明载其是,复斥其非,不可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李延昰说:“男尺恒虚,女尺恒盛”。为什么呢?寸为阳,尺为阴。男子属阳,所以寸强而尺虚,其象似离卦中虚之象;女子属阴,所以寸虚而尺盛,其象似坎卦中满之象。其实,男女脉同,同于定位;惟尺脉有所不同,而不同之处在于其盛衰各有差异。

朱丹溪说:“昔日轩辕使伶伦截嶰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法,以候人之动气。故黄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动也,阳浮九分,阴得一寸,吻合于黄钟。天不足西北,阳南而阴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肖乎天也。地不满东南,阳北而阴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肖乎地也。黄钟者,气之先兆,能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能知人命之生死”。此言把男女之脉的异同描绘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而且通俗易懂,给读者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李时珍说:“阳弱阴盛,反此病至”。为什么呢?参黄子说:“男子以阳为主,故两寸脉常旺于尺。若两寸反弱尺反盛者,肾气不足也。女子以阴为主,故两尺脉常旺于寸,若两尺脉反弱寸反盛者,上焦有余也。不足固病,有余亦病,所谓过犹不及也”。龙丘叶氏说:“脉者,天地之元性,故男女尺寸盛弱,肖乎天地。越人以为男生于寅,女生于申,三阳从天生,三阴从地长,谬之甚也。独丹溪推本律法,混合天人而之,使千载之误,一旦昭然,岂不韪哉!伪诀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若解云,女人右心、小肠、肝、胆、肾,左肺、大肠,脾、胃、命门,则惑乱经旨,曾不知男女一皆以尺脉为根本。所谓反者,非男女脉位相易也。当如男子尺脉常弱今反盛,女子尺脉常盛今反弱,便断其病,余义即通”。这一论断的确难能可贵,妙不可言。

(诗曰)包络与心居左寸,胸中及肺右寸应;

左关肝胆在此认,右关胃脾前后寻;

小肠膀肾左尺定,大肠命门右尺并;

关前一分人命主,外感内伤左右紧。

(释义)高阳生在《脉诀》中说:“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此乃千古阴霾,莫之能扫,何哉?以大小肠列于寸上,三焦配于左尺,命门列于右尺,膻中置而不言,男女易位,至数差讹,形脉不分,图形妄设,真是令人笑掉大牙。应该是寸主上焦以候胸中,关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这是人身正常的定位。而高阳生居然把位于下焦的小肠、大肠越过关部,以寸脉来判断,却有不妥之处。虽然说心与小肠、肺与大肠相表里,但是脉位上是不能以表里而论的。如此就失去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实际意义了。而滑伯仁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之病,这才称得上千古慧眼。如此说来,问题又接踵而至,既然说经脉相为表里,诊候自有定位。那么脾与胃,肝与胆又怎么同居一处呢?脾经自足上行走腹,胃经自头而下行走足,升降交通,以成阴阳之用,又同居中焦,互为夫妇,其脉虽行上下不同如此,岂必心与小肠、肺与大肠上则皆上,下则皆下,强谓其尽属一处耶!然则胆附于肝,在肝之小叶间,同属中焦,表里一气,所以同居一处。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大小肠二经属下焦腹部,将怎样给它定位呢?胸中属阳,腹中属阴,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所传渣滓波浊皆阴,惟腹中可以位置;非若胃为水谷之海,清气在上,胆为决断之官,静藏于肝,可得位之于中焦也。心主高拱,重重膈膜遮蔽,惟心肺居之,至若大肠、小肠浊阴之最者,而可混之耶!《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说:“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为阳”。止十一经矣,则手厥阴心包一经,竟何在乎?《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遗篇刺法论》曰:‘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