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老药新用途
1256800000021

第21章 抗心绞痛药 (2)

第二节 抗心绞痛药 (2)

【药理】尼莫地平为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的钙离子拮抗药,对外周血管的作用较小,故降压作用小。本品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特别是对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更明显。临床上主要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中风和偏头痛等。

【制剂】片剂:每片20mg。

【临床新用途】

1.治疗银屑病有人用尼莫地平治疗银屑病患者,效果颇佳。用法:口服,尼莫地平每次60mg,3/d,连服3周为1个疗程,间隔3~5d服第2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结果:用尼莫地平治疗银屑病(进行期),总有效率为87%(皮损完全或一半以上消退)。明显优于仅用维生素(B1,B6,K4)等治疗的对照组。

2.治疗消化性溃疡据报道,陈百芳采用尼莫地平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疗效显著。用法:内服尼莫地平,每次10mg,3/d。Ⅰ组30例疗程8周,Ⅱ组30例长期用药。结果:Ⅱ组溃疡治愈率为83%。Ⅰ组6个月复发率为35%,12个月复发率为73%;而Ⅱ组6个月内未见复发,12个月内仅有1例。尼莫地平长期服用,作者认为可以有效地预防溃疡病的复发,而且价格低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陈百芳.洛赛克.泰胃美与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近期与远期疗效观察.临床消化病杂志,1995,7(2):68]

3.治疗脑梗死后癫有人用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后癫患者38例,经用药1~10d得到控制者20例,20~30d得到控制者10例,1~6个月(平均4个月)得到控制者8例,随访半年以上有2例复发。(孙宗琴,陈长青,张青,等.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后癫38例.人民军医,1995(3):21)

4.治疗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因血流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和血管。加之血细胞破坏后释出各种活性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等,可诱发脑血管痉挛,严重时可引起脑梗死和脑干缺血,加重病情或导致死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4d后即发生脑血管痉挛,7~10d即可以达到极期,14d以后得到慢慢地缓解。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自1994年以来,共收治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例,分为治疗组14例,对照组10例。

全部病例均绝对卧床休息,除采取稳定血压,系统脱水降颅内压,防止脑疝以及应用大剂量止血药物外,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输液50mg/d,连续用药7~14d(50mg尼莫地平输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控制输液时间不低于8h)。继续服用尼莫地平片,每次60mg,3/d,连续用药7d。治疗效果: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4例,除1例死于再出血外,其余13例均痊愈或好转,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10例中,有4例死于病程第1周前后脑血管痉挛极期,有效率为60%。两组疗效对照,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作者认为,尼莫地平的应用,有效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所致之缺血性脑神经损伤。[袁梦燕.尼莫地平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7,17(2):63]

5.治疗脑动脉硬化,老年性脑功能障碍治疗组根据症状的轻重以尼莫地平50mg/d,或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30mg,3/d。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脑活素或口服脑复康片。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0%,对照组仅为24.1%。[袁梦燕.尼莫地平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7,17(2):63]

6.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目前认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与窒息后Ca2+内流有关。据报道,胡莲清等将57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予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后48h内口服或鼻饲尼莫地平,8h 1次,每次1mg/kg体重,10d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总有效2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5例,总有效16例[胡莲清.郑庆璇.尼莫地平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8,13(1):48]。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围生期中窒息所致的一种综合征,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及导致伤残儿童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长期以来,对本病的治疗均限于综合治疗[赵明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药物治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4):242]。另有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本病55例,总有效率为98.2%,且治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李艳芝,李贵宾,李月梅,等.尼莫地平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7,17(3):109]

7.治疗颈性眩晕74例颈性眩晕患者,符合《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用尼莫地平片每次40mg,3/d,口服,疗程1个月。并用葛根素注射液(每支2ml,含生药0.1g)8ml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1/d,连用10d。后改用葛根素黄酮苷片(每片25mg)每次50mg,3/d,口服。对照组用三磷腺苷注射液40mg,辅酶A100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1/d,连用10d。后改用三磷腺苷片每次40mg,3/d,口服。

同时应用尼莫地平片每次40mg,3/d,口服。疗程同治疗组。结果:两组分别显效(眩晕症状和伴随症状基本消失,脑血流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较治疗前有所改善)32,5例;有效(眩晕症状和伴随症状减轻,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脑血流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无变化)15,4例;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3,15例;总有效率为94%,38%。两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金静宣.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治疗颈性眩晕5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991]

8.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8例,均用尼莫地平片(商品名尼莫通)每次30mg,3/d口服。均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组并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含黄花、川芎各20g,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红花各10g),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均2周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分别显效(症状消失,颅多普勒示脑血流明显改善)32,25例;有效14,15例;无效4,8例;总有效率为92%,83.3%(P<0.05)。[刘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98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22,26]

尼 群 地 平

【别名】硝苯甲乙吡啶。

【药理】尼群地平为选择性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滞药,它对血管的亲和力比对心肌者大。尤其对冠状动脉的选择更显著。能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对缺血性心肌有保护作用。能降低总外周阻力,使血压下降。并有扩张血管,改善脑血循环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也可用于充血性心衰竭。

【制剂】片剂:每片10mg。

【注意】应用本品后,少数患者可产生头痛、眩晕、心悸等不良反应,停药后即可消失。

【临床新用途】治疗腹痛尼群地平对急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病、胆道蛔虫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结石等多种疾病所引起的腹痛都有效,可使腹痛在0.5~1h内缓解,总有效率为95%,疗效优于用山莨菪碱治疗的对照组。用法:口内含服尼群地平,每次20mg。应用尼群地平治疗腹痛有效,可能是本品选择性地阻滞Ca2+专用通道,使平滑肌兴奋-收缩脱耦联,因而平滑肌松弛而缓解腹痛。血压正常者,尼群地平一般对血压无影响,但对血压偏低或有感染性休克者宜慎用。用本品不能暂时缓解疼痛,必须同时配合对病因的治疗。

川芎嗪

【别名】四甲基吡嗪。

【药理】川芎嗪具有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由于磷酸盐比较稳定,易于保存,且口服也有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

【制剂】片剂:糖衣片,每片含川芎嗪磷酸盐50mg。注射液:盐酸盐注射液,每支4mg(2ml)。磷酸盐注射液每支50mg(2ml)。

【注意】

1.本品对脑出血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忌用。

2.本品对少量出血与闭塞性脑血管病鉴别诊断困难时应慎用。

3.内服本品后,偶有胃部不适、口干、嗜睡等,饭后服用可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注射本品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

【临床新用途】

1.治疗偏头痛有人应用川芎嗪治疗偏头痛患者,效果满意,服药后可使头痛减轻,控制发作或使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方法:偏头痛发作期间用川芎嗪40~50mg,肌内注射,1~2/d。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d。一般用药2~4个疗程。作者认为,本病发作初期有血小板聚集,释放5-羟色胺,引起颅内外血管收缩,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的血管壁无菌性炎症而出现头痛。川芎嗪可拮抗血小板聚集,抑制5-羟色胺释放,故可解除偏头痛的症状。

2.治疗肾绞痛采用川芎嗪治疗肾绞痛患者,一般用药20min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总有效率为83%,与用阿托品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方法:川芎嗪注射液40mg,缓慢肌内注射。据临床观察,部分病人对阿托品无效改用川芎嗪后有效;部分对川芎嗪无效而改用阿托品有效,故二者可交替使用。

3.治疗过敏性紫癜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可使症状与休征消失,尿常规正常或好转,总有效率为100%,用钙剂、激素等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8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方法:取川芎嗪注射液40~8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中,静脉滴注,2/d,疗程14d。用川芎嗪治疗过敏性紫癜有效,可能与本品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血小板凝集,防止血黏滞度升高和防止动脉血栓形成等作用有关。孟氏用川芎嗪5~10mg/(kg·d),维生素C 150~250mg/(kg·d),均加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用15~20d。

肾病综合征(或蛋白尿)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对症处理,肠穿孔转手术。结果:65例中,治愈者57例,好转者7例,无效者1例,总有效率为98%[孟君霞.川芎嗪及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过敏性紫癜65例临床观察.中原医刊,2003,30(6):23]。另有人用川芎嗪治疗过敏性紫癜98例,效果显著。用法:川芎嗪3~5mg/(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中静脉滴注或片剂5~8mg/(kg·d),分3次口服,持续蛋白尿者,给予双嘧达莫2~3mg/(kg·d),分3次口服至肾损害完全恢复。结果:皮肤、消化道症状及蛋白尿消失时间均早于皮质激素组。此药安全范围大。[李德炳,王世芹,陈月华,等.过敏性紫癜新治疗方法,新医学,2001,32(9):559]

4.治疗肺间质纤维化在积极抗感染、激素应用及对症处理等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总有效率达100%。用法:川芎嗪1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d。20d为1个疗程,可用2~4个疗程。郭娟等认为,采用川芎嗪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效果显著,与本品能解除肺毛细血管痉挛,改善肺泡及肺间质血液循环,减少渗出,降低肺动脉高压,使肺弥散功能及肺顺应性改善,肺动脉血氧分压提高等有关。

5.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可使血压下降,蛋白尿、水肿及血液流变学改善,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硫酸镁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44%,两组对照差异显著。用法:川芎嗪注射液120~16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中,静脉滴注,1/d,24h用量<20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