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三基”
1255300000071

第71章 环境危害因素的控制 (5)

第11章 环境危害因素的控制 (5)

(1)尽管人们对室内环境的危害健康因素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相关标准、检测方法、仪器及开展条件的限制,现阶段室内空气污染的监测工作,主要是指对室内装修装饰材料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的监测。主要监测指标为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氡、可吸入颗粒物、CO2、CO等。

(2)监测依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01)。

2.室内空气污染项目监测方法

常规监测工作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主要有甲醛分析仪、测氡仪、大气采样器(用于三苯的现场采集)、数字粉尘仪、红外线气体分析器等仪器,上述仪器中数字粉尘仪、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在公共场所监测工作中均有涉及,具体操作可参照公共场所章节。

第二节 环境健康影响调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

一、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基础调查和动态观察

(一)基本理论

开展环境健康影响调查的内容包括生活饮用水危害因素的调查、垃圾粪便无害化卫生监测、医疗机构排放污水调查、公共场所与相关疾病调查、建筑和室内环境危害与健康危害调查等,并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卫生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结合本地区居民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构成及相关健康指标的变化,提出防治效果评价,为改善和提高生活环境的卫生质量提供依据。

(二)基本知识

1.生活饮用水与水源性疾病调查

通过饮用水与水源性疾病监测,掌握本地区区域供水、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系统水质情况及辖区内出现的水质受影响的情况,发现可能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并制订相应的干预与控制措施,为提高水质、控制介水传染病等与水相关疾病服务。

2.环境健康影响的防治效果评价

在进行上述监测工作并整理资料的同时,收集本地区居民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构成及相关健康指标的变化,在上级疾控部门的指导下,提出防治效果评价。

(三)基本技能

1.生活饮用水调查观察

(1)制订监测方案,建立监测队伍。

(2)组织实施监测和质量控制。

(3)及时出具饮用水监测的检验结果的评价,同时出具客观公正的水质检测报告。

(4)对监测资料定期汇总分析,并将监测情况通报有关部门和单位。

(5)做好对突发水源性疾病监测处理的演练和相关检测仪器、试剂的应急准备。

2.垃圾粪便无害化卫生监测

(1)目的:掌握辖区内生活垃圾、粪便的产生和无害化处理情况,对其环境污染和健康影响的危险性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提高垃圾粪便无害化程度提出建议。

(2)职责和基本任务:掌握辖区内生活垃圾、粪便的产生和无害化处理情况,制订全年监测方案;对环卫部门按规定送样(垃圾浸出液等样品)进行送检并作卫生学评价;根据监测及送检样品的监测结果,对生活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作出危险性评估;在相关单位需求下,提供无害化处理技术的信息与方法。

(3)内容和方法:按照《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1987)要求,对新收集和处理后的垃圾、粪便进行粪大肠菌及蛔虫卵的检验;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2002),对垃圾填埋场浸出液或观察井水质作pH、浊度、色度、总硬度(钙和镁总量)、亚硝酸盐氮、粪大肠菌群等项目检验。

3.医疗机构排放污水调查

(1)目的:对医疗单位排放的污水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为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水源不受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2)职责和基本任务:负责完成卫生行政部门布置的检测任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体健康,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采样计划,根据采样计划,按照《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要求采样,并负责样品的监测,和对检验结果的评价,同时出具客观公正的监测报告。

(3)内容和方法:掌握辖区内各类医院,特别是传染病医院和直接排入地面水体的污水的排放情况(排放量、水质、排入水体及消毒处理设施等)、处理方法及无害化程度;检验项目微生物部分和检验方法按《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规定执行。

4.公共场所与相关疾病调查

(1)目的:通过公共场所单位卫生监测等工作,掌握辖区内公共场所危害因素情况,寻找危害因素可能的作用方式,对危险因子进行评估,采用相应的干预控制措施,提高公共场所活动安全性。

(2)职责和基本任务

①根据辖区内公共场所单位的分布情况与全年工作任务,制订全年监测方案。

②建立监测队伍,按计划合理安排监测工作,实施监测方案,并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③针对容易造成公众健康危害的重点场所(如公共浴室、游泳池、车站、旅店、理发美容店及其他公共场所),制订危害因素专项监测方案,开展监测。

④及时、准确出具公共场所单位检测报告,并根据监测结果提出预防控制措施的建议。

⑤对监测数据,按公共场所不同单位类型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并进行分析,形成文字信息,及时将监测情况通报有关部门和单位。

⑥根据辖区内相关单位需求,向各类公共场所服务对象提供监测技术服务和业务咨询。

⑦对公共场所单位可能存在的危害因子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向政府部门提供公共场所危害因素干预控制措施。

(3)内容和方法

①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对辖区内各类型公共场所单位进行日常性监测采样。

② 监测方法。采样方法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17220-1998)要求采样;监测内容与依据:不同公共场所单位按相应的《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进行监测项目的选择。具体可参照相关章节。

5.建筑和室内环境危害与健康危害调查

(1)目的:掌握辖区内室内环境危害因素,寻找危害因素可能的作用方式,对危险因子进行评估,阐明室内环境危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室内环境安全提出建议,改善和提高室内环境的卫生质量提供依据,并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2)职责和基本任务

①对辖区内居室和办公场所建材装潢、居民健康、人群习惯(如居室通风情况、室内停留时间等)基本资料和信息收集。

②确定调查和监测指标,对居室进行监测,并分析评价监测结果。

③根据居室监测情况,判断人群与危害因子的接触几率,提出控制措施建议。

(3)内容和方法

①对辖区内居室和办公场所进行采样监测。

② 监测方法。依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1)、《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规定要求布点、采样;监测内容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1)规定的监测项目进行选择,监测项目包括: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氡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等。

二、环境相关疾病预防控制

(一)基本理论

人为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统称为环境污染物或环境污染因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环境污染物(因素)按其属性通常分为3大类,即环境化学性污染物(因素)、环境物理性污染物(因素)、环境生物性污染物(因素)。环境危害因素对人类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它造成人群急、慢性中毒事件,增加人类癌症发生,甚至对子孙后代发育与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环境污染对生态的破坏没有国界,它不仅影响自身的国家,而且还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二)基本知识

环境危害因素与相关疾病。

(三)基本技能

1.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1)常见的环境污染事故

①化妆品卫生。皮肤病(包括过敏性皮炎及各种皮肤损伤)、毁容、脱发等。

②公共场所卫生。氯气中毒、CO中毒(包括煤气中毒)、CO2中毒、紫外线照射病、红眼病(指游泳池引起的流行性结膜炎)、理发店氨气中毒等(染发、烫发操作间,长时间密闭,通风设施不完善,造成室内氨气浓度严重超标,从业人员长时间操作抑制中枢功能,造成氨气中毒等)。

③饮用水卫生。生物性污染突发事件:腹泻病(包括轮状病毒、贾第虫等引起的腹泻)、伤寒、霍乱、痢疾、甲型肝炎等。化学性污染:化学物质污染水质。气体中毒:氯气中毒、煤气泄漏中毒、汽车尾气导致中毒、室内的甲醛、消毒杀虫剂中毒及本地区由于焚烧秸秆导致的大气污染等。

2.调查处理过程

针对本地区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制订环境突发事件处理方案和调查方法,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仪器设备、药械、人员的配备等),一般的调查处理过程如下。

(1)接报:做好详细记录,了解事故属性,填写突发事件接报记录表并进一步核实电话的真实性;按规定程序上报领导,并通知专业应急小组人员。

(2)现场的处理:注意保护现场,协助临床医生对中毒病人的救治,了解中毒的症状、特征,必要时请有关政法部门参加。现场卫生学调查,了解污染物性质、来源,从业人员卫生健康状况等。检验样品的采集,结合现场情况,对可疑物品按规定采样如中毒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洗胃液、血液等。填写样品的登记表、贴上标签、编号、密封包装。

(3)流行病学调查:主要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时间、接触时间、经过,呕吐物、排泄物性状,做好个案调查记录。对人群中有对照意义的健康人群,也要做好个案调查记录,对有关人员做好访问调查记录。

(4)样品的送检:所采集样品于4小时内送达化验室,特殊物品需冷藏而无冷藏条件的,于采集后2小时内送达化验室,并填写送检登记表及送检通知单,化验的项目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病人的临床症状选择。

(5)突发性事故的诊断:根据以上调查所得的情况经汇总后有关规定进行判定并写出书面小结,内容包括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原因、中毒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平均潜伏期、现场调查的主要情况、现场监测数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及相关依据。

(6)事件调查处理情况的报告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3.环境卫生知识宣传

开展环境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市疾控中心以宣传培训为主要手段,对各单位、学校、社区、个人开展环境卫生知识宣传,普及环境卫生知识,做到人人掌握。

4.灾后的环境卫生工作

(1)饮用水卫生:包括灾后饮用水的选择、饮用水的消毒和饮用水水质监测,具体可参照相关章节。

(2)粪便垃圾及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可参照相关章节

(3)食品卫生:灾后食品卫生以防止发生食源性疾病为第一任务,并大力开展食品卫生宣传工作,可参照相关章节。

(4)消毒杀虫灭鼠工作:以对灾区大环境与临时住宅区内的小环境消毒,同时做好杀虫、灭鼠工作。可参照相关章节。

第三节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一、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一)基本理论

饮用水污染事件是指事故性的、人为的环境污染或违反有关法律和法规,生产、销售、使用不安全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等,造成饮用水中的有害物质超过容许浓度,导致水质下降并产生急性和慢性健康危害的事故。

(二)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