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三基”
1255300000046

第46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1)

第7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属性、危害的严重性、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4个特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有害因素有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有害因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原则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管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界定与判定

(一)基本理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疾病特点、社会反应程度、预警和处置能力等实际情况及其危害程度等方面判定,主要包括常见传染病暴发控制;食物中毒及有害毒气、物质事故调查处理;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与死亡的调查控制;公众反响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现场流行病调查、现场检验检测和当地的历史资料,可以判定是否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定可以明确其性质和级别,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科学、及时有效的处置。

(二)基本知识

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进行预警。

2.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其他中毒、环境因素事件、意外辐射照射事件、传染病菌、毒种丢失、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医源性感染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11种。

(三)基本技能

当发现可能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现场流行病调查和标本采集与检测;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料,判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和级别;按照不同的分级要求,科学、及时地提出预警和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分级。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

(一)基本理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应当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二)基本知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包括参与制订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指导和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开展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三)基本技能

1.参与制订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辖区的本底资料,根据上级制订的应急预案要求,在单位应急协调部门的组织下,组织有关科室和专家,起草并修订应急预案,经反复讨论、认证、修改,形成应急预案草案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按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任务,制定相关的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上级有关预案的要求,覆盖各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一般每3年修订1次,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都要进行预案的重新评估和修订。

2.指导和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和参与应急物资储备工作,专人负责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按应急预案储备物资,掌握物资储备情况,能满足应急工作需要的通讯、办公、车辆、应急处置的药品、用品、消毒药械、个人防护用品、实验室采样检测设备、试剂等物质:正常状态可由相关科室使用,必须储备物资由职能科室管理。建立相关物资采购、盘存、更新管理制度,保证药品、器械、实验设备等物资有效、运行正常。

(1)采样检测器材:无菌棕色采样瓶、采样竿、卡布氏管、无菌肛拭子、一次性注射器、静脉采血针、真空负压储血管、无菌带盖血清管、压脉带、压舌板、带采样液的无菌试管、尘毒采样仪、大气采样仪、药用炭管、手动采样器、快速检气管、余氯测定仪、余氯比色计、气体采样袋、CO和CO2采样器、紫外线检测仪、甲醛快速检测仪、温湿度计、风速仪、生理盐水、记号笔、采样夹、签字笔、胶布、剪刀、无菌棉拭子、消毒湿巾、碘伏消毒液、75%乙醇、棉签、消毒干棉球、塑料桶、乙醇灯、安而碘、试管架、带冰冷藏包等。

(2)消杀药械:普通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超低容量喷雾器、消毒桶等。

(3)消杀药品:泡腾片、漂精片、漂粉精、敌敌畏等。

(4)预防药品与生物制品。

(5)防护用品:普通工作服、一次性隔离衣、连体防护服、帽子、12层以上或N95型口罩、药用炭防护口罩、防护眼镜、一次性手套、乳胶手套、脚套、长筒靴、防毒面具等。

(6)通讯器材:电话、对讲机等。

(7)办公设备:笔记本电脑1台、打印机1部。

(8)车辆配置:指挥车1辆、应急处理车1辆。

(9)现场隔离警示带。

(10)工具书:《传染病防治法》《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环境卫生学》《食品与营养卫生学》《消毒技术规范》《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急性化学物中毒救援手册》(含急性职业中毒诊断国家标准)《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传染病学教科书、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等处理相关工作规范、预案及宣传材料预稿等。

(11)记录文书:样品采集记录单、送检单、各类调查表、个案调查表、现场监测原始记录表、现场调查笔录,相关疫苗接种告家长书、预防接种副反应调查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指导意见书、相关调查表各20份以上。

3.组建应急事件处置队伍,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办公室:单位主要或分管领导为办公室主任,成员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宣传、后勤保障人员组成。办公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为常设机构,其他组成人员仍在原办公室工作。负责制订相应的报告、处置、监测制度;设立专线电话,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成立专业技术防治队伍。提出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策略与措施,起草有关业务技术性文件;制订培训和演练计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培训资料;多种形式举办演练和培训;以问卷的形式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安排基层的师资培训和检查与技术指导;接受公众热线咨询;协助主要领导协调各业务组开展工作。

(2)培训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程序;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方法;医疗卫生人员的个人防护;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监测、处置的任务、技能等。应急管理人员培训重点掌握应急法律法规知识、应急队伍组建、物资储备、人财物保障及对事件控制的管理程序和要求;了解重点传染病和中毒事件控制的重点环节和处置技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重点为应急法律法规知识、对事件控制的管理程序和要求以及常见传染病和中毒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检测和事件控制的技术以及个人防护措施。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重点为掌握应急法律法规知识、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疫情报告等技术。

(3)培训范围:包括各医疗单位、社区卫生服务站、企业职工医院、公共卫生监测点。

(4)培训人员:包括各单位医疗负责人、预防保健人员、监测点负责人等。

(5)组建2~3支应急处置队伍:每支应急处置队伍应包括传染病防制专业人员2名、消杀专业人员2名、职业病防制专业人员2名、微生物和理化检验人员各1名、宣传教育专业人员1名、后勤保障人员1名、司机1名,共10人组成。视突发事件性质、规模、人员数量、专业配置可以进行整合。每年1次对应急事件处置队伍成员进行调整充实,保证相对稳定;每年2次对应急事件处置人员进行常见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或现场演习、操练。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及预警

(一)基本理论

利用网络系统等持续地、系统地收集、汇总、分析和解释资料,并将结果反馈给需要的人,进而指导公共卫生实践的活动。监测应贯穿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预警是以监测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条件,采取综合评估手段,建立信息交换和发布机制,及时发现事件的苗头,只有科学、有效地对“苗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报及制定应急对策与控制措施提供信息保障及科学依据,才能作出及时有效的应对,达到控制事件蔓延的目的。

(二)基本知识

1.监测对象

(1)主要传染病病种:甲类与纳入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多例死亡;发生罕见或已被消灭的传染病;新发或境外输入性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例。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如发生多例不明原因死亡的病例;药品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暴发性医源性感染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