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三基”
1255300000003

第3章 总论 (3)

第1章 总论 (3)

②开展经常性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有计划地建造和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医疗机构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严格采供血制度;对传染病菌毒种严格管理、保存、运输;对相关行业人员办理健康证;控制人畜共患病在人、畜间的流行;做好相关单位和人员的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等。

③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传出,在我国国境口岸,对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及其他物品实施传染病检疫、监测和卫生监督。

(2)疫情控制措施

①控制传染源的措施。对病人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早采取措施,加强教育,定期检查,特别是对特殊行业的职业人群。对接触者的措施:根据病种及接触者的免疫状态采取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隔离或留验等不同措施。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根据感染动物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经济价值和感染的病种采取治疗、杀灭、焚烧、深埋等措施。

医疗卫生机构发现传染病时,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如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弃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②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主要是消毒和杀虫。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

③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预防接种、药物预防、防护措施。

2.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措施 主要是采取分级预防的措施。

(1)一级预防:对疾病的健康促进、特异性预防,包括避免危险因素、提高抗病力、控制吸烟、体育锻炼、疫苗接种、合理营养和健康的性生活。

(2)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疾病。

(3)三级预防(临床预防):防止病残和促进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防止病情恶化,减少并发症、后遗症,争取残而不废,保护劳动能力,保护生活能力。

(三)基本技能

1.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1)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根据医疗机构的情况,采取治疗和控制传播的措施,进一步完善病人的隔离、治疗、控制措施。

(3)根据调查情况划定疫点、疫区。

(4)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

(5)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6)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7)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8)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2.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1)开展监测与调查

①监测。建立监测点和监测病种,对疾病开展监测,收集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②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对医疗机构报告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实行二级复核后,对资料分析总结,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等。

③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对人群中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及其变化实施调查,填写调查表,现场质量控制,保证调查进度和质量。

④专项调查。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通过专项调查获得信息和数据,为制定工作规划和进行评估提供依据。

(2)进行综合防治与干预

①全人群健康倡导。社会性健康传播,利用各种纪念日,如“世界无烟日”“世界糖尿病日”“高血压日”等宣传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宣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观念、健康义务和健康责任。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引导社会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注。实施有利于健康的政策和环境,如提倡控烟,少吃盐、糖,多参加体育锻炼,常到医院检查身体和健康咨询;社区内增设体育活动设施。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建立示范点,针对主要危险因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干预活动。

②高危人群筛查与健康指导。负责组织辖区医疗机构落实各项任务和技术培训,负责筛查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现场质控。建立现患病病人和高危者的档案,实施高危人群干预管理和健康指导。

③现患病病人的管理与指导。协助社区认真落实现患病病人的管理。管理内容包括病人登记,建立档案,分析健康问题指导病人自我控制高危因素。收集过程资料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技术疑点,并提出解决办法。

④建立综合防治的示范点。以社区为基础,建立地、县级示范点。负责实施示范点各项工作计划,保证进度和动态收集资料。

第二节 质量管理

县级以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按流程及科室职能,可分为健康危害因素现场调查、采样监测、实验室检测分析、疾病预防控制、基层指导、综合管理等。现场监测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工作的质量管理标准,按国际惯例主要运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按国家相关法规主要运用《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质量管理标准主要运用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项目质量管理指南》GB/T 19016-2005。

一、检测检验工作质量管理

(一)基本理论

1.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是质量管理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国际标准化组织先后三次给其定义。

ISO8402:1986版质量定义为: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ISO8402:1994版质量定义为:质量是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版质量定义为: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根据上述理论,可认为质量是产品或服务,满足已知客户及潜在客户明确需求及预期需求的过程和结果的总和,它是非静止不变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的核心是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管理的第一要素是集体活动的协调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这种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改进等。全面质量管理是组织范围内涉及的所有人和事,都明确和按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在寻求持续改进所有体系和过程的管理环境内使内部和外部顾客完全满意。

2.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现在又称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包括控制实验室运作的质量、行政和技术体系。建立管理体系,是将其政策、制度、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计划、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并确保达到质量所需的要求。建立管理体系时应规定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体系文件应传达到有关人员,并被理解和执行。

(二)基本知识

1.质量指标

用于反映和评价质量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称谓质量指标。可应用质量指标进行质量趋势分析,进行纵向和横向水平比较,并可进一步作出原因分析与效益评估等。

2.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通常质量方针与组织的总方针相一致并为制定质量目标提供框架。质量目标是组织的产品与服务所要达到控制目标,例如按标准和检验承诺期限及时完成各类检测检验任务100%、投诉处理及时率100%、客户满意率达95%以上等。

3.质量手册 规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发布。

4.程序文件与作业指导书

程序文件规定了有关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程序文件编号方式可为本单位名称拼音缩写、体系文件层次号(体系文件层次:一般质量手册为第一层、程序文件为第二层、作业指导书为第三层、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为第四层)、体系文件版次号。程序文件的内容有: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工作程序、支持性文件和记录规定等。作业指导书是清楚地规定了完成某项检验、检测、检查或专项业务工作步骤的文件,亦称作业指示书。并非每项检验、检测、检查或专项业务工作都必须建立作业指导书,只有在某项检验、检测、检查或专项业务工作无相应的标准或规范,或有标准、规范但应作补充完整的时候才建立作业指导书。

5.记录与客观证据

记录是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记录可用于为可追溯性提供文件,并提供验证、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的证据。客观证据是支持事物存在或其真实性的数据。客观证据可通过观察、测量、试验或其他手段获得。样品采集、受理、检测过程、质量监督观察与记录等都要求客观证据。

6.强制检定与计量确认

强制检定是依据国家法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相关计量器具实行定点定期的检定。

计量确认是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要的一组操作。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或检定、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返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标识。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预期使用要求包括:量程、分辨率、最大允许误差等。

7.实验室计量认证

计量法规定,为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经计量认证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所提供的数据,用于贸易出证、产品质量评价,成果鉴定作为公正数据,具有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将这种考核称为“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

8.实验室认可

由权威机构对校准和检测实验室有能力进行指定类型的校准和检测所做的一种正式承认。

9.质量管理原则

质量管理原则有八项: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基于事实决策、与供方互利、持续改进。

10.顾客与产品

顾客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产品是某个过程的结果。通常有下述4种通用的产品类别: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

(三)基本技能

1.仪器设备管理

(1)仪器设备校准与检定:一般各科室制订本科室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质量管理科汇总编制中心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实施。检定合格的仪器设备贴(绿色)合格证,检定不合格的仪器应贴(红色)停用证,性能完好、功能正常的非强检仪器或降级使用仪器应贴(黄色)准用证,暂时闲置不用的仪器应加贴标志。

(2)仪器设备期间核查:对参考标准、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和检测设备在2次校准或检定期间的状态进行检查,保证其技术指标符合检测工作要求。适用于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有效性有影响的参考标准、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以及检测设备的期间核查,主要是使用频率高和稳定性较低的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以及检测设备的期间核查。

检测设备期间核查方法可按以下3种进行(但不限于):

①具有自校准功能的仪器,在仪器进行测量之前应进行自校准。

②用2台以上同型号或不同型号但功能和准确度级别相近的仪器进行相互比较。

③用标准物质或其他手段对分析仪器的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和分离效果等技术性能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