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画说千古中医
1254900000009

第9章 孙思邈 (1)

第四章 孙思邈 (1)

他是一代名医,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崇高。他在世时就深受百姓景仰,同时也很受皇家看重。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称赞他:“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可见他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隋唐时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有“药王”美誉的孙思邈。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孙思邈在书中的自序里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取名“千金”。这是两部很重要的著作,被后人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孙思邈自幼多病,家境也很困难,但却非常好学,二十岁以前就读了许多有关诸子百家学说和古代名医的著作,所以不仅博通经书,而且精于医道。

幼年多疾的孙思邈

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村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家境十分贫寒。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从小就与医药为伴。为了延医疗疾,几乎耗尽了全部家产。正如晚年,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所说的那样:“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在孙思邈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孙思邈五岁那年,患上“风冷”,大概就是疟疾。那时候治疟疾没有特效药,小孙思邈吃了什么药都无济于事,家里面眼看着倾家荡产,他也快要死了。当时他妈妈坐在家里,一看孩子如此,干脆,在房梁上拴一根绳子,等着孩子前脚一咽气儿,打算后脚就钻进已经拴好的绳里上吊自尽。正当此时,忽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飘然而来,他推门进屋,跟孙妈妈说:“我有一包药,你赶紧把它煎好,孩子吃了药,肯定会好的。”说话这工夫,小孙思邈在床上被烧醒了,一看,有人给他送来药,赶紧爬起来,给人家磕了几个响头。这个时候医生走了,孙妈妈赶紧烧上火,一边熬药,一边擦着两行热泪。转眼之间,药煎好了,赶紧让孙思邈喝。

正在这时候,邻居的大婶急匆匆推开了孙家的大门,神情慌乱地说:“大嫂啊,您赶紧去看看,我家英儿瞪眼了,马上就要死了,您赶紧帮忙看看怎么办吧。”就在这个时候,小孙思邈灵机一动,马上就说:“大婶!您别急,这儿有我妈刚熬好的药,您赶紧把它端过去给英儿吃,没准就有救了。”他这么一说,孙妈妈说对啊,我这儿有药,您赶紧把药端走,给您的孩子先吃了不就行了吗?这个时候,这位大婶说,这怎么能行呢?您家的孩子,也处在生命的危险期,而且药就这么一碗,我怎么能端您的药?这个时候小孙思邈又劝,说您端去吧。这位邻居大婶见状,也确实心疼自己的孩子,死马也得当成活马医。于是乎,赶紧又拿了一个碗,倒走了一小半药,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这边孙思邈就把这个多半碗药也吃了。结果,两个孩子都得救了。原来,这救命的良药就是中药青蒿。

一碗药救了两条命的故事,显示孙思邈从小就有舍己救人的美德。

青蒿

(释名)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全草。别名蒿、草蒿、香蒿、蒿子、草青蒿、草蒿子、臭青蒿、香丝草。

(性味)苦、微辛,性寒。

(归经)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截疟。主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疟疾,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治疟疾可用20~40克,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浸绞汁饮;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

中医常识

青蒿·治疟疾的特效药

青蒿确实是治疟疾的良药。现代已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药理研究证实,青蒿素对鼠疟、猴疟、人疟均呈显著抗疟作用,对疟原虫有直接杀灭作用;青蒿素是治疗间日疟或恶性疟疾的特效专一药,治愈率达98%,是近代中医对人类健康做出的新贡献。青蒿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结核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还有良好的解热作用。

名家评说

志向。……谁家不是这样啊?久病成良医,就是这个病害了人,人将来不想着要跟这个病作斗争啊?人立志向往往都是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的。这场病之后,大病不死,必有后福也好,久病成良医也罢,孙思邈日后,还真成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医生,被人尊称为“药王”。

——央视“百家讲坛”历史学著名演讲人·纪连海

锯末生姜救小儿

孙思邈20岁的时候到太白山拜师学医,这期间,为了赡养母亲和维持生活,孙思邈还得找些活干。所以,他一半时间学医,一半时间给人家拉锯打工。虽然扯锯解板又苦又累,但他却时时不忘学习求医。他的行李中裹着药书,每天拉锯歇息时,他就抓紧时间攻读医书。晚上,他在寄居的地方点起松明子,刻苦研读医书;在找活做的路途中他注意搜集民间的草方、验方和秘方。由于他不断地勤学好问,所以医学知识提高得很快。

一天,他正在路旁的大树下给别人扯据解板,看见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从路上走过。不知是因为农妇走得太急,还是因为负重久行精疲力竭,正在行走时,忽然跌了一跤,但她还是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孙思邈看见了,赶快放下锯跑过去扶起农妇,这时发现农妇怀中的孩子面色苍白,气息奄奄,似有重病。便关心地问道:“大嫂,孩子怎么了?”农妇见问,急得差点儿哭出声来:“他不知咋的,突然就病成这样子了!又闹肚子疼,吐得厉害。娃他爸出门在外,附近又没有郎中,我只得抱着娃奔镇上求医,到这里腰酸腿疼跌了一跤,亏你来扶,只是去镇上还有十几里路程,叫我如何是好呢?”说着竟哭了起来。

孙思邈急人所急,连忙拉起孩子的手腕号了脉,又仔细地看了舌苔,知道这孩子是腹部受了寒,要温胃散寒,可哪来的药呢?他低头苦思了半晌,抬起眼来,忽然看到树下那堆刚锯下的檀香木锯末,心里猛然一亮:这不正是治孩子病的良药么?想到这里,他顺手抓起一把锯末,交给农妇说:“拿回去用生姜作引子煎汤给娃服下,保好!”农妇半信半疑地拿着锯末抱着娃走了。

农妇回到家中,疑惑地看着手中的锯末,但看到已经奄奄一息的孩子,无法可想。只得找一块生姜把锯末放进去,煎汤给孩子喝了。说也奇怪,孩子服了,便渐渐地好了起来。农妇十分高兴,见人就说解板人孙思邈的医术高明。

生姜

(释名)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别名鲜姜。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用法用量)3~9克。

檀香

(释名)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别名白檀、浴香。

(性味)辛,温。

(归经)归脾、胃、肺、心经。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散寒开胃。用于胃寒气滞作痛,胸痛,心绞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外用磨针涂。用药适量。

编者的话

小小年纪的孙思邈,从那场大病以后,就暗暗立下了将来要学医当郎中的志向。史书上说,孙思邈“七岁成诵”,记忆力特别强,三四岁时大人们讲的事一听能记,七岁时已可背诵很多东西。方圆百里都知道孙家塬村出了个“神童”。孙思邈少年时得家乡一位私塾老先生资助读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过目成诵,无所不通。他之所以“见而学之”,就是想为学医打好基础。因为只有“读百家书”“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这是他后来成材之路的经验之谈。

精方简药

◎治胃有停饮,或伤冷食胸痞脘痛,呕吐黄水:檀香、炙甘草各1.5克,姜半夏、茯苓各9克,砂仁2.4克,炒陈皮6克。水煎服。若痛甚加白蔻末0.6克,瓦楞子末3克;呕甚加控涎丹2.4克包煎。(《重订通俗伤寒论》香砂二陈汤)

◎治阴寒霍乱:白檀香、藿香梗、木香、肉桂各4.5克,为极细末,每用3克,炮姜15克,汤调下。(《本草汇言》)

◎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单用生姜,或加红糖,或配葱白同煎,治感冒风寒,或因雨淋水浸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症。

开棺救妇不言功

传说,有一天孙思邈外出行医,看见一行出殡的队伍迎面走来。他停在路边观看,忽然上前一步按住棺材大喊:“且慢!且慢!”送殡的人以为他是疯子,要赶走他。他说:“人还没有死,你们怎么忍心埋了呢?”众人说:“人早死了,你不要再胡说。”孙思邈说:“人要死了,血会凝固的。你们看棺材底下正在滴鲜血,怎么说人死了呢?”众人一看,果然有细细一道血丝向外流,就打开棺材请他看。只见一个妇人面白如纸,小腹很高,裤裆正向外渗着鲜血。这女子的丈夫哭着说:“我妻子婚后十年没有生育。这次怀孕足月,昨天才觉胎动,又难产死了。”孙思邈急忙以红花烟熏女子鼻孔,又迅速取出琥珀粉灌服下去,孕妇很快苏醒过来。众人把孙思邈当成了神仙,一齐跪下磕头。孙思邈道:“此乃琥珀之功也。”又送给病人的丈夫一剂药、一幅图,嘱咐他赶快把病人抬回去,喝下这付药,再按图接生,保证母子平安。”结果,病人回去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大胖娃娃。

医史沉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