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54300000009

第9章 经络与常用刺激部位穴位及主治 (3)

第六章 经络与常用刺激部位、穴位及主治 (3)

附记:临床证明:凡腰痛,下肢神经痛或麻痹,皮肤病,痔疮,妇科病,泌尿、生殖器疾病,肾性高血压病,大脑炎,阑尾炎,厥冷等病症,可取腰骶部按虚实施以补泻手法刮治,屡用有效。

3.诱导刺激部位

(1)上肢部:

①肘弯(窝)区

经属关系:为心包经、肺经、心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以肘横纹为中心,分3行,各上下延长数寸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两手掌背平放在桌面上,掌心向上。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先刨刮中线或加刮两侧各1行,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点或瘀斑为度。

主治:胸膺以下各种有关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上肢风湿症(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肌肉痛、肘关节痛)、神经痛、神经麻痹、扁桃体炎、鼻疾及臂神经痛或神经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肌萎缩侧索硬化、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病症。

附记:凡上述病症都宜加刮此处。刺激强度以虚实而定补泻。为刮痧重点诱导部位。

②臂前区

经属关系:为肺经、心包经、心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从臂前至肘关节臂前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行。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双手臂下垂。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每侧刨刮3行,刮至皮肤出现潮红或紫红色瘀点、瘀斑为度。

主治:臂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肩关节痛、肘关节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③臂后区

经属关系:为大肠经、三焦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从臂后至肘关节臂后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行。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两臂下垂。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每侧刨刮3行。余同臂前区。

主治:臂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肩关节痛、肘关节痛、肌萎缩侧索硬化等。

④前臂的前内侧区

经属关系:为肺经、心经、心包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从前臂的肘关节至腕关节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行。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每侧刨刮3行。余同臂前区。

主治:肺与心脏病、胸膺部各种病症及肘关节痛、腕关节痛、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萎缩侧索硬化、臂神经痛。

附记:凡胸膺部各种病症,肺、心脏病都要加刮此处。

⑤前臂的后外侧区

经属关系:为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从前臂肘关节至腕关节的后外侧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行。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每侧刨刮3行。余同臂前区。

主治:肘关节痛、腕关节痛、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萎缩侧索硬化、臂神经痛等。

⑥手掌面区

经属关系:为肺经、心经、心包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手掌面从腕关节横纹线至手指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5行。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手背平放在桌面上,掌心向上。

刺激方法:从腕关节至手指各刨刮1行,余同臂前区。

主治:腕、指关节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皮肤病及五官病。

附记:前臂掌侧桡骨近掌一段,可治肺与气管疾病。

⑦手掌背区

经属关系:为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从腕关节至手指各刨刮1行,或加刮五指内外侧面。余同臂前区。

主治:腕、指关节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肤病及五官病。

附记:凡全身性疾病,寒热,痛症,心、肺疾病及代谢障碍等。

(2)下肢部:

①膝弯(窝)区

经属关系:为肾经、膀胱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以膝弯横纹为中心,分3行,各上、下延长数寸进行刨刮,刮至皮肤出现潮红或紫红色瘀点、瘀斑为度。刺激强度以虚实而定。

患者体位:取站立位或俯卧位。

主治:腰腹以上各种疾病及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腰痛、下肢神经痛、风湿症、痔疮、急性肠炎、鼻病及各种妇科病等。

附记:凡上述病症都宜加刮此处。刺激强度以虚实而定补泻。为刮痧重点诱导部位。

②股前区

经属关系:为胃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从股沟前至膝关节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行。

患者体位:取仰卧位或正坐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为度。

主治:股神经痛、股神经麻痹、膝关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肌萎缩侧索硬化等。

③股外侧区

经属关系:为胆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股外侧从臀外侧至膝关节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行。

患者体位:取侧卧位或正坐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每侧刮3行。余同股前区。

主治:坐骨神经痛或麻痹、股外侧神经痛、关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肌萎缩侧索硬化等。

④股内侧区

经属关系:为脾经、肝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股内侧(大腿内侧)从股沟至膝关节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2行。

患者体位:取仰卧位或正坐位,下肢稍外旋。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每侧刮2行。余同股前区。

主治:膝关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肌萎缩侧索硬化等。

⑤股后区

经属关系:为膀胱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股后从股沟至膝关节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行。

患者体位:取站立位或俯卧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每侧刮3行。余同股前区。

主治: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麻痹、膝关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肌萎缩侧索硬化、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⑥膝眼下区

经属关系:为胆经、肝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内外膝眼膝下部分(2~3寸)区域之皮部,每侧2行。

患者体位:取站立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刮。余同膝弯区。

主治:胃肠道病症加刮此处。为刮痧诱导部位。

⑦小腿外侧区

经属关系:为胃经、胆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小腿外侧从膝关节至踝关节区域之皮部。每侧2行。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每侧刮2行。余同股前区。

主治: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麻痹、膝关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肌萎缩侧索硬化等。

附记:刮治下肢胫骨外侧上段与大趾内侧一段,可治消化系统疾病。

⑧小腿内侧区

经属关系:为脾经、肾经、肝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小腿内侧从膝关节至踝关节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行。

患者体位:取仰卧位或正坐位,下肢稍外旋。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每侧刮3行。余同股前区。

主治:泌尿、生殖器疾病及盆腔脏器各种疾病和膝关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肌萎缩侧索硬化、淋巴管炎。

附记:凡泌尿、生殖、盆腔脏器各种疾病都要加刮此处,为诱导部位,为其他疾病的重点刺激部位。

刮治下肢膝下内侧下段及膝上内侧一段,可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效果很好。

⑨小腿后侧区

经属关系:为膀胱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小腿后侧从膝关节至踝关节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行。

患者体位:取俯卧位或站立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每侧刮3行。余同股前区。

主治: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麻痹、膝关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肌萎缩侧索硬化、腓肠肌痉挛、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经属关系:为胆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臀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或4行。

患者体位:取俯卧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呈弧形进行刨刮。余同股前区。

主治: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荨麻疹等。

足背区

经属关系:为脾经、肾经、肝经、胃经、膀胱经、胆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足背从踝横纹至足趾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5行。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

刺激方法:从踝横纹至足趾进行刨刮。余同股前区。

主治:足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踝关节痛、趾痛、痛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足底区

经属关系:为肾经起源部。

刺激部位:从足跟(足底)至足趾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行。

患者体位:取仰卧位,足底向上。

刺激方法:从前到后,每侧刨刮1~3行。余同股前区。

主治:凡上部诸疾及足底疼痛、足底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附记:临床证明:轻刮足底部,还可保健强身;刨刮足大趾、小趾及四趾之外侧一面,可治脑与头面疾病。此属“上病下取”之意。用之多有效。

4.局部刺激部位

(1)头部

①前额区

经属关系:为胆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头前额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或4行。

患者体位:取仰靠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从内到外,每侧横刮3行,可用间接刨法、棉纱团擦刮法,刮至皮肤潮红为度。亦可用梅花针叩打。

主治:头痛、眼疾、鼻疾、神经衰弱、癔症等。

②头顶区

经属关系:为督脉、膀胱经、胆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头顶部以督脉(百会穴)为中心,每侧分3行,共为7行。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

刺激方法:从内到外,从左到右进行刨治。余同前额区。

主治:头痛、神经衰弱、癫痫、原发性高血压等。

③枕区

经属关系:为督脉、膀胱经、胆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枕部以头顶至后发际部区域之皮部,正中线两侧各分3行。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俯伏坐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刨刮。余同前额区。

主治:头痛、神经衰弱、癔症、癫痫等。

④颞区

经属关系:为胃经、胆经循行线段和经外奇穴太阳等。

刺激部位:头两颞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7行。

患者体位:取侧伏坐位或侧卧位。

刺激方法:以颞部为中心呈扇状向上或从耳前上方起,每侧向前作放射状刨刮,每侧7行。余同前额区。

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面瘫、神经衰弱、眼病等。

⑤眼区

经属关系:为三焦经、胃经、膀胱经、胆经循行线段及经外奇穴的印堂、鱼腰穴等。

刺激部位:眼眶周围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仰靠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每侧沿眼眶周围作环状点刺或用梅花针叩打。

主治:眼疾、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麻痹等。

⑥鼻区

经属关系:为督脉、大肠经、胃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鼻部两鼻根区域之皮部。每侧各1行。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轻刮至皮肤潮红为度。余同前额区。

主治:鼻疾、感冒、支气管哮喘、咳嗽、三叉神经痛等。

⑦口唇区

经属关系:为胃经,任、督二脉的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口唇周围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沿口唇周围作点揉或梅花针叩打刺激。

⑧耳区

经属关系:为小肠经、三焦经、胆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沿耳朵周围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在耳朵周围作环状间接刨刮或点揉或用梅花针叩打。余同前额区。

⑨颊区

经属关系:为小肠经、胃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两颊部区域之皮部,每侧2或3行。

患者体位:取侧俯伏坐位或侧卧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每侧做斜行施术。余同前额区。

主治: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瘫等。

(2)颈部

①颈前区

经属关系:为胃经、任脉的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颈前部区域之皮部。每侧横2行,直3~5行。

患者体位:取仰靠坐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颌下从内到外,用夹痧、揪痧法,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为度。

主治:甲状腺肿大、咽喉炎、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肠病等。

附记:临床证明:凡恶心、呕吐或发痧所致,在喉结部用上法治之,立见其效。

②颈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