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经络与常用刺激部位、穴位及主治 (2)
主治:面瘫,神经性耳鸣、耳聋,味觉异常,面肌痉挛等病症。
5.舌下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手、足阳明经。
位置:位于下颌角与舌骨大角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舌肌麻痹、喉痛、失语等病症。
6.副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手、足阳明经。
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处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上1厘米处;或斜方肌前缘中、下1/3处。
主治:斜颈、肩凝症、颈椎病、颈肩综合征等病症。
7.枕大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足太阳经。
位置:位于第2颈椎两侧。
主治:眼病、后头痛、发热、脑炎后遗症等病症。
8.耳大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手三阳经。
位置:位于下颏角后缘1横指处。
主治:失眠、耳鸣、耳聋、神经衰弱等病症。
9.颈丛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足少阳,手、足阳明经。
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处。
主治:颈痛、咳嗽、气喘、呃逆等病症。
10.枕小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足少阳,手、足阳明经。
位置:位于枕外粗隆与乳突后缘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后头痛、精神病、失眠、原发性高血压病等。
11.颈皮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手三阳经。
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下1厘米处。
主治:咳嗽、支气管哮喘、嘶哑等病症。
12.锁骨上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足阳明经。
位置:于锁骨内、中、外的上缘约1厘米处各取一点。
主治:颈痛、胸壁上部和肩上部病痛等病症。
13.膈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手、足阳明经。
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中点至锁骨的垂线上。
主治:膈肌痉挛、肝区痛、咳嗽、呼吸困难、颈肩痛等病症。
14.臂丛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手、足阳明经。
位置:位于锁骨中点上1厘米处。
主治:上肢痛、瘫痪和肩病等病症。
15.桡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手阳明经。
位置:位于肱骨外上髁与肘窝中心的连线中点处,或肱骨外上髁下3厘米处。
主治:腕垂症,指伸展运动障碍,上臂后侧、前臂背侧、手背桡侧和第1、2指部分的皮肤感觉障碍等病症。
16.尺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手少阴经。
位置:位于内上髁与鹰嘴的连线处,或内上髁前内侧与豌豆骨的桡侧连线处。
主治:鹰爪手、尺神经麻痹或无力、环指和小指部分皮肤感觉障碍、心血管疾病等病症。
17.正中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手厥阴经。
位置:位于肘横纹中内1/3与腕横纹中点的连线处。
主治:正中神经麻痹或无力、猿掌手、心神病等病症。
18.肌皮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手太阴经。
位置:位于三角肌抵止点处;或肘横纹中外1/3与桡骨茎突连线处。
主治:肌皮神经痛、屈肘无力、肘痛和呼吸系统疾病等病症。
19.腋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手太阳经。
位置:位于肩胛冈与三角肌抵止点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腋神经麻痹,肩酸痛、麻木,抬肩困难,屈肘无力等病症。
20.腰丛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足太阳经。
位置:位于第1、2腰椎横突的末端的连线中点;或同法取第2、3腰椎横突的中点。
主治:局部病变及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的病症。
21.骶丛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足太阳经。
位置:位于髂后上棘外下约2~3厘米处。
主治:局部病变及泌尿、生殖等系统和坐骨神经等病症。
22.股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足阳明和足太阴经。
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后方外侧约1厘米处。
主治:大腿前痛、屈髋和伸膝障碍等病症。
23.闭孔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足太阴经。
位置:位于耻骨结节下2厘米处;或腹股沟韧带中内1/3与股骨内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大腿内收肌瘫痪、大腿内侧皮肤麻木、外阴病和疝气等病症。
24.股外侧皮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足阳明、足少阳经。
位置:位于髂前上棘下内约2厘米处;或髂前上棘与胫骨外髁连线处。
主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25.腓总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足少阳经。
位置:位于腓骨小头后下方。
主治:腓总神经痛、瘫痪、腰腿痛、胃肠功能紊乱和食欲不振等病症。
26.胫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足太阳经。
位置:位于腘窝正中或小腿正中线中上1/3处;或跟腱与内踝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小腿后侧肌群萎缩、腰腿痛、胫神经瘫等病症。
27.股后皮神经作用点
经属:属于足太阳经。
位置:位于臀位中点至腘窝中点的连线处。
主治:股后局部疾病及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病症。
(五)特定刺激部位
特定刺激部位是刮痧治病的一个特色。其实特定刺激部位,也应按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四正经(即十二经脉加上督、任二脉)所分布的区域为依据的。所不同的是刮痧刺激的部位较广,每一条刺激线和面都相当于一个或几个经络所循行的一部分,包括了许多个穴位在内,使之适用范围更为广泛。人体各皮部之划分亦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经脉分布的十二皮部为依据的。人体各皮部划分为头部、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上腹部、下腹部、背腰部、脊柱两侧部和四肢部等。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根据上述分部的各部与经属关系、刺激部位、患者体位、刺激方法、主治及附记等5项内容逐一分述如下。
1.常规刺激部位
(1)脊柱两侧(背腰部)
经属关系:为督脉及华佗夹脊穴。
刺激部位:从颈1至骶尾椎两侧及棘突部,两侧旁开0.5寸处区域之皮部。每侧2行,共5行。
患者体位:取俯坐位或俯卧位。
刺激方法:由上向下,由内及外进行刨刮。宜轻刮至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主治:无论何病,均宜先行刨刮此处5行,作整体治疗和强身保健的刺激部位。
附记:本区域为督脉与华佗夹脊穴诸穴所居之处,适应范围较广,又是病理性反应点(痧象)的主要反应区。对诊断、治疗均有临床指导意义(详后述)。
华佗夹脊穴位于脊椎棘突间两侧,脊正中线外侧约0.5寸处。自颈1至骶4,左右共28个穴。夹脊穴在刮痧治疗中适应范围较广,如颈项部疼痛、活动障碍、脊柱炎、肋间神经痛、腰骶痛和内脏的许多疾病(如胃痛,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咳嗽,哮喘,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以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选用相应的夹脊穴。
(2)肩上区
经属关系:为大肠经、三焦经循行段。
刺激部位:从颈根至肩峰处上方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两臂下垂。
刺激方法:呈弧形刨刮至皮肤潮红为度。可刨刮1~3行,两侧同。
主治:无论何病均宜先行刨刮两肩上区,作整体治疗。亦可作颈肩部疾病(如肩关节病、落枕、颈椎病)和高血压病、脊髓神经痛等的重点刺激部位。
附记:凡进行刨刮前,应先在应刮部位涂上介质再行刨刮,干后再边蘸介质边刨刮(各部均同)。作常规治疗宜轻刮;重点部位宜重宜轻,均应刮至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为度。
2.重点刺激部位
(1)颈椎及其双侧区
经属关系:为三焦、膀胱、胆经及督脉循行段外有经外奇穴分布。
刺激部位:颈椎及其两侧棘突部区域之皮部。每侧分2或3行,第1行距脊柱0.5寸,第2行距脊柱1.5寸,第3行距脊柱2~3寸,两侧共4~6行,连正中线(脊柱)在内共5~7行。
患者体位:取俯伏坐位。
刺激方法:由上到下,由内到外,从左到右进行刨刮,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为度。共刮5行或7行。实证宜重刮,虚证宜轻刮,下列均同。
主治:咽喉病、扁桃体炎、神经衰弱、颈椎病及头面、五官疾病。其他疾病的整体治疗和强身保健的刺激部位宜轻刮。
附记:临床证明,凡下列疾病均可用之,且效果甚佳。①凡寒热之疾病可取颈4、5及胸1、2及其两侧;②凡脑部头盖部之疾病,可取颈1~4及其两侧;③颜面及五官科疾病可取颈3~5及其两侧;④喘息型支气管炎、感冒、疟疾、肺气肿或肺与气管、肋间疾病,均可取颈6、7及胸1~4及其两侧;⑤肩臂之疾病可取颈5~7及胸1及其两侧;⑥上肢疾病可取颈3~7及胸1~7及其两侧。均按上述区域作重点刺激部位。
(2)胸椎及其两侧区
经属关系:为膀胱经两行循行线段、督脉段及华佗夹脊穴等。
刺激部位:胸1~12及其两侧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行,第1行距脊柱(正中线)0.5寸,第2行距脊柱1.5寸,第3行距脊椎3寸,两侧共6行,连脊柱在内共7行。
患者体位: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再从内到外,从左到右进行刨刮,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为度。共刮7行。
主治:背部疼痛、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肺结核、感冒及循环系统(心)、呼吸系统(肺和气管)、消化系统(脾、胃、肠)之疾患。
附记:临床证明,凡下列疾病均可用之,且效果很好。①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可取胸1~5及其两侧;②消化系统(脾、胃、肠)及心脏疾病、食管痉挛、膈肌痉挛等可取胸5~9及其两侧;③胃病、胆石症、胆囊炎、肝肿大、消化不良等可取胸9~12及其两侧;④胸部疾病(背、肺、心)可取胸1~7及其两侧;⑤上腹部疾病(背、胃、脾、肾、胆、肝)可取胸8~12及腰1、2及其两侧;⑥腰肾疾病,可取胸椎11、12及腰1、2及其两侧;⑦大肠、直肠、肛门疾病,可取胸9~12及腰3~5及其两侧;⑧小肠、腹腔疾病,可取胸8~10及其两侧;⑨关节疾病,可取胸5、6和胸11~12及其两侧;心脏与膈膜疾病,可取胸3~6及其两侧;胃与十二指肠、肝胆疾病,可取胸5~9及其两侧;腰部疾病,可取胸9~12、腰1~5及其两侧等。均按上述区域作重点刺激部位。
(3)腰椎及其两侧区
经属关系:为膀胱经二行循行线段及督脉段和本段华佗夹脊穴。
刺激部位:从腰1~5及其两侧区域之皮部。余同胸椎。
患者体位: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刺激方法:同胸椎。
主治:腰椎病、腰软组织损伤、肾脏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神经衰弱、腹泻、月经不调等。
附记:临床证明:凡下列疾病均可用之,且效果甚佳。①腰部疾病(如腰扭伤、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可取腰1~5及胸9~12及其两侧;②膀胱麻痹、痉挛,月经异常,腰痛,可取腰2、3及其两侧;③肠部疾病、膀胱麻痹、腰痛、腹泻、便秘,可取腰4~5及其两侧;④膀胱及生殖器疾病,可取腰3~5及骶1~4及其两侧;⑤下肢疾病,可取腰2~5及骶1、2及其两侧;⑥下腹部疾病(背、肠、泌尿、生殖),可取腰3~5、骶1~4及其两侧;⑦增进营养吸收,可取腰3、4,颈4、5,胸11、12及其两侧等。均按上述区域作重点刺激部位。
(4)骶尾椎及其两侧区
经属关系:同腰椎。
刺激部位:同腰椎。
患者体位:取俯卧位。
刺激方法:肛门直上部分至骶椎两侧,从下向上刮。余同腰椎。
主治: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器官疾病,内分泌疾病,直肠、盆腔脏器各种疾病及休克、眼疾、神志病、脱肛、妇科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