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54300000057

第57章 五官科疾病 (4)

第十六章 五官科疾病 (4)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耳区,颈1~5及其两侧,肘弯区。配穴:合谷、中渚、侠溪。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1~5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耳区及肘弯区,耳区亦可用梅花针重叩刺,然后点揉配穴,每穴3~5分钟(用泻法)。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耳聋。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床屡用,对暴聋有良效,久聋次之。若配合药物内、外治疗,则效果尤佳。

配穴方二合谷、中渚、侠溪、耳门、听宫、听会、瘈脉、翳风。

治法:用点揉法依次点揉,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耳聋。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用之临床,对于已完全丧失听力者疗效差,对尚有残余听力者可获得一定效果。为提高疗效,还应结合其他疗法。

配穴方三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哑门、廉泉、耳门、听宫、翳风、中渚、外关。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每日1次。

主治:耳聋。

附记:金春乐经验。对突发性暴聋一般1次见效,10次左右即可痊愈。

配穴方四分3组:一为太阳、耳门、听宫;二为曲泽、中渚;三为侠溪、丘墟、太冲、大椎、肝俞。

治法:用刮痧、点揉、放痧法。先点揉第1组穴,每穴3~5分钟;再刮第2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刮后拔罐5~15分钟(留罐法),然后以三棱针点刺第3组穴(每次选2或3个穴位),每穴放血1或2滴。隔日1次。

主治:耳鸣、耳聋(老年性耳聋尤佳)。

附记:笔者师授经验。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古称“脓耳”。临床以耳内反复流脓为特征。本病病程缠绵,且常反复发作。尤以儿童为多见。

(病因)多因泪水、奶水、呕吐物、洗澡水或游泳,使水殃及中耳,或上呼吸道感染时的酸性分泌物沿耳道咽管进入中耳道等因素,以至耳鼓室发炎所致。

(症状)急性则耳内呈搏性跳痛,体温升高,听力减退,一旦鼓膜穿破,使脓液从外耳道流出则疼痛减轻;慢性则多由急性失治迁延而来,患耳反复流脓,听力减退,每遇外感则耳痛加剧,或伴有全身性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耳区,颈1~5及其两侧,患者主诉症状的某些部位,肘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穴至命门穴)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1~5及其两侧3~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用梅花针在耳区进行重度(急性)或中度(慢性)叩刺,亦可用棉纱团擦刮至潮红为止。然后根据患者主诉症状的某些部位进行局部刮拭,刮肘弯区。每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慢性中耳炎可加刮腰骶部。本病病程缠绵,贵在坚持。一般3~5个疗程即见效或治愈,待基本痊愈后仍需用补法连续治疗1~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隔日1次。如随症配用提脓丹或耳脓散、氯冰散、龙麝吹耳散滴(吹)耳,效果尤佳。上4种方药均详见《百病中医诸窍疗法》。慢性中耳炎亦可用黄连末3克,麝香0.3克,浸泡高粱酒50毫升,1周后滤出,并夜露2次,密贮瓶中。每取少许滴入耳内,数次即愈。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风池、大椎、曲池、合谷;二为耳门、听宫、角孙、颅息、翳风。

治法:用刮痧、指压法。先刮第1组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以示指点压第2组穴,强力点压,一压一放,每穴反复多次。每日或隔日1次,继指压第2组穴。

主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程功文经验。坚持治疗,每收良效。若配合吹耳方(方药同上),则效果更佳。手法力度可随证而定。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听宫、听会、翳风、风池、气海、关元、列缺,少商、足三里、三阴交;二为听宫、听会、翳风、风池、脾俞、肾俞、外关、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足临泣。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面部听宫、听会、翳风,刮后头部风池,再刮腹部气海、关元,然后刮上肢列缺、少商,最后刮下肢足三里、三阴交。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刮面部听宫、听会、翳风,刮后头部风池,再刮背部脾俞、肾俞、然后刮上肢外关、合谷,最后刮下肢足三里、阴陵泉、丰隆、足临泣。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急性化脓性或非化脓性中耳炎(第1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第2组)。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外耳湿疹

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外耳湿疹乃病分三症,均系外耳道疾病。

(病因)多因污水溢耳,湿郁化热;或感染病毒之邪,致风湿热毒之邪蕴结于外耳道所致;或周围病变累及所致。邪有轻重,故发病各异。

(症状)外耳道炎:耳道痒或刺激感,流少许水样脓,或有皮肤增厚、鳞屑状痂片附着,剥除后有出血倾向。

外耳道疖肿:红肿,疼痛,张口、咀嚼则痛剧,继之化脓。

外耳湿疹:外耳皮肤灼热、瘙痒,局部见有丘疹、水疱、红斑、糜烂、渗液、结痂、鳞屑等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内关、合谷、少商。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头面部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再刮上肢部内关、合谷、少商。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外耳道炎。

配穴方二耳门、听宫、听会、内关、合谷、少商。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头面部耳门、听宫、听会,再刮内关、合谷、少商。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外耳道疖肿。

配穴方三耳门、听宫、翳风、和髎、中渚、三阳络。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头面部耳门、和髎、听宫、翳风,再刮上肢部三阳络、中渚。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外耳湿疹。

附记:上列3方为王敬、杨金生经验。

配穴方四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外耳道炎配风池、曲池;外耳道疖肿配大椎、曲池;外耳湿疹配脾俞、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头面部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再依次随症刮配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外耳湿疹。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屡用均效。

鼻衄

鼻衄,即鼻中出血。

(病因)多因肺有伏热,或外感风热,或饮酒过度,多食辛辣、炸烤之品,或阴虚火旺,气逆于肝,肝火偏旺,木火刑金,热灼肺络,血随鼻窍溢出所致。

(症状)偶有出血,或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甚则鼻衄如注不已。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颈1至胸3及其两侧,鼻区,前额区,颈后区,肘弯区。配穴:少商(双侧)。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轻刮3行,以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1~7与胸1~3及其两侧5行,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前额区、鼻区(二区可用间接刮或棉纱团擦刮)、颈后区,然后刮肘弯区,并以针点刺配穴放血1或2滴。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鼻衄。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床屡用,效果甚佳。手法力度,可随病情而定。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上星、大椎;二为迎香、合谷、少商。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鼻衄。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用之临床多取得较好疗效。同时应保持镇静,冷敷鼻梁和前额,温暖下肢,两手中指相互钩紧,有利于缓解症状,增强疗效。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大椎、曲池、委中;二为少商、行间。

治法:用刮痧、放痧法。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以针点刺第2组穴,各放血1或2滴。每日1次。

主治:鼻衄。

附记:程功文经验。一般1或2次即止。

配穴方四分3组:一为少商、迎香、风池、合谷、孔最;二为内庭、二间、巨髎、上星、天枢;三为太溪、太冲、三阴交、素髎、神门。

治法:用刮痧、放痧法。第1组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面部迎香,然后刮上肢孔最、合谷及少商放痧。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刮头面部上星、巨髎,再刮腹部天枢,然后刮手部二间,最后刮足部内庭。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第3组先刮面部素髎,再刮前臂神门,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刮太溪,最后刮足背部太冲。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鼻衄(第1组主治肺经热盛型,第2组主治胃火炽盛型,第3组主治阴虚火旺型)。

附记:王富春经验。

鼻鼻邕

鼻鼻邕,又名“鼻窒”或“失臭症”。《张氏医通》云:“肺气注于鼻,上荣头面,若风寒客于头脑则气不通,久而郁热,搏于津液,脓液结聚,则鼻不闻香臭,故成鼻鼻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多因伤风鼻塞或风寒闭肺,客于鼻窍,或饥饱劳倦,肺脾气虚,以致邪留鼻窍所致。

(症状)鼻窍阻塞,鼻孔通气不畅,时轻时重,或两侧鼻窍交替堵塞,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甚则嗅觉失灵,不闻香臭。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颈1~7及其两侧,鼻区,肘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3~5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间接刮)或叩刺(梅花针)鼻区,然后刮肘弯区。每日1次。

主治:嗅觉障碍(鼻塞)。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每收良效。

配穴方二分3组:一为风池、风门;二为百会、手三里、合谷;三为上星、攒竹、迎香和印堂。并随证配穴:肺虚邪滞配脾俞、肺俞、太渊、足三里;气滞血瘀配脾俞、膈俞、血海、气海。

治法:用刮痧、点揉、夹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第3组穴,每穴3~5分钟,其中印堂穴以撮痧法中夹挤法。每日1次。并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鼻塞。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多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若配合药物及针灸疗法,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风池、大椎、风门、肺俞;二为上星、迎香、合谷。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将第1组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鼻鼻邕。

附记:程功文经验。一般1~3次即效。若配合中药外治,则疗效更佳。

鼻炎

鼻炎一般分为单纯性急慢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属中医“鼻窒”、“鼻槁”等病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多因肺络受阻,壅滞鼻窍;或脾肺虚弱,肺气失宣,脾失健运,气血瘀滞,客于鼻窍所致。若迁延失治,又可转成慢性。

(症状)鼻阻塞、干燥,分泌物增多,嗅觉障碍等症。急性者则有发热、疲乏、头痛、头昏、打喷嚏等。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颈1~7与胸1~3及其两侧,鼻区,前额区,肘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椎与胸1~3及其两侧5行,急性用泻法,慢性用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间接刮鼻区、前额区,也可用梅花针叩刺,然后刮肘弯区。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鼻炎。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每收良效。若配合药物外治(吹鼻),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百会、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二为上星、攒竹、迎香和印堂。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其中印堂穴用撮痧法中夹挤法。每日1次。

主治:慢性鼻炎。症见间歇性或交替性、持续性鼻塞流涕等。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用之临床,可使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应避免风寒,忌食辛辣、厚味。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风池、大椎、肺俞、曲池、合谷;二为上星、迎香、紫髎。肥厚性鼻炎配脾俞、丰隆、足三里;干燥性鼻炎配膏肓、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再随症加刮配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手法力度视证情而定。

主治:鼻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一般1~3次见效,久治效佳。若配合药物疗法,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四分2组:一为迎香、印堂、太阳、上星、风池、膻中、中府、尺泽、列缺、合谷;二为印堂、迎香、百会、攒竹、通天、上星、风池、合谷。

治法:用刮痧、点按法。第1组先刮头面部上星、印堂、太阳、迎香、风池,再刮胸部膻中、中府,然后刮上肢部尺泽、列缺、合谷。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点按或刮头面部百会、通天、上星、印堂、攒竹、迎香、风池,再刮上肢合谷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急性鼻炎(伤风)(用第1组)、慢性鼻炎(用第2组)。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

配穴方五印堂、迎香、通天、风池、列缺、合谷。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头面部通天、风池、印堂、迎香,再刮上肢部列缺、合谷。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干燥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