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54300000052

第52章 皮肤科疾病 (3)

第十五章 皮肤科疾病 (3)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又穴取肝俞、脾俞、肾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依上法按顺序刮拭之,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用治黄褐斑。效佳。

鱼鳞病

鱼鳞病又称“鱼鳞癣”,俗名“蛇皮症”,是一种以皮肤干燥,肌肤粗糙,表面覆盖如似鱼鳞或蛇皮样皮疹的慢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小腿为多见。临床所见,以中老年人为多。

(病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而致血虚风燥,或瘀血阻滞,肌肤失养所致。

(症状)皮肤干燥、粗糙伴有鱼鳞样皮屑疹,色淡或深褐,形如鱼鳞,状如棱形或多角形,镶嵌在皮肤上而边缘翘起,如芥麦之皮,触之刺手,多数对称发于四肢伸侧,尤以肘、膝伸侧面为重,甚则可波及后背及全身。常在冬季加重,夏季减轻或消失。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病变部位,肘弯区及膝弯区。胸7至腰2及其两侧。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胸7至腰2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肘弯区及膝弯区,然后在病变部位(患部)涂以甘油,用棉线团擦刮至皮肤灼热感为度。刮后再涂甘油。每日1次。

主治:鱼鳞病。

附记:程爵棠经验。坚持治疗,效果甚佳。若配合药物内外治疗,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肾俞、脾俞、膈俞;二为血海、三阴交。并随证配穴:血虚风燥配风池、绝骨;瘀血阻滞配内关、丰隆、行间。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寻常性鱼鳞病。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有较好的改善症状的作用,若配合部分药物和药浴疗法,则疗效显著。同时,应涂护肤油脂,注意保暖,避免风寒,忌食辛辣,多吃水果及蔬菜,或黑芝麻、黑豆、乌枣等滋润之品。

配穴方三脾俞、肾俞、中脘、关元、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脾俞、肾俞,再刮腹部中脘、关元,然后刮上肢部曲池,最后刮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寻常性鱼鳞病。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多效。

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炎是指大腿一侧或双侧前外侧皮肤有蚁行感和麻木或疼痛的一种病症。中医称为“皮痹”。

(病因)多因长期步行、登山等运动过度而导致肢体疲劳,复感风寒湿之邪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症状)大腿前外侧的一侧或双侧有蚁行感、麻木或疼痛,站立或步行过长则加重,无运动功能障碍。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肾俞、八髎;二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悬钟、太溪。并随证配穴:风湿痹阻配环跳、秩边、殷门和大肠俞、腰俞、秩边、绝骨;瘀血痹阻配膈俞、血海、气海、委中、承扶和腰俞、承山、腰阳关。

治法:用刮痧、挑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或挑提配穴。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和字”前面配穴用刮痧法,“和字”后面配穴用挑提法。

主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临床效果一般,如配合针灸治疗,则效果较佳。同时应注意劳逸适度,避免寒凉刺激及冒雨涉水等。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股前侧,外侧区,膝弯区,小腿内、外侧区,腰骶椎及其两侧。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股前侧、外侧区及膝弯区,然后刮小腿内、外侧区。每日1次。

主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坚持治疗,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若配合药物内外疗法,则疗效显著。

配穴方三肾俞、命门、气冲、气海、髀关、风市、中渎、上阳关。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肾俞、命门,再刮腹部气海、气冲,然后刮下肢部髀关、风市、中渎、上阳关。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多效。

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又称末梢神经炎,是一种对称性的肢体远端感觉障碍性的疾病。可归属于中医“痿证”、“痹证”范畴。

(病因)多因脏腑虚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闭阻脉络而致弛缓性瘫痪和营养功能障碍,多由全身性感染、营养缺乏、代谢障碍等因素引起。

(症状)四肢远端麻木、刺痛,手足部肌肉萎缩、下垂等。

(疗法)

配穴方一分3组:一为肩髃、曲池、外关、阳池;二为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三为八邪、八风。

治法:用刮痧、挑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手法多用轻、中度),然后挑刺第3组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首先应注意病因治疗。本法常用于恢复期,并配合理疗、体疗等。应加强营养。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肩上区,胸11、12与腰骶椎及其两侧,上、下腹正中线,肘弯区,肘内侧区,手掌区,手背区,股外侧区,膝弯区,小腿内、外侧区,足背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穴至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胸11、12与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上、下腹正中线,然后刮肘弯区,肘内侧区,手掌、手背区及股外侧区,膝弯区,小腿内、外侧区,足背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手法用轻、中度。

主治: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症时,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本疗法治之,多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配穴方三肾俞、中脘、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阳池、养老、后溪、少海、环跳、阳陵泉、悬钟、三阴交、足三里、解溪。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肾俞、腹部中脘,再刮上肢部肩髃、曲池、外关、养老、阳池、合谷、后溪、少海,然后刮下肢部环跳、阳陵泉、悬钟、足三里、解溪、三阴交。用补泻兼施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若配合药物治疗,效佳。

丹毒

丹毒系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皮肤病,中医亦称“丹毒”。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命名,如发于头面部者称“抱耳火丹”;发于躯干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两腿者称“腿游风”;发于胫踝者称“流火”;新生儿丹毒则称“赤游风”。

(病因)多因血分有热,火毒侵犯肌肤,或肝脾湿热下注,化火生毒,客于肌肤所致。若兼湿邪,郁蒸血分,经常复发,缠绵不愈。发于头面上肢者多为热毒,发于下肢者多兼湿热。

(症状)发病急骤,皮肤红肿疼痛,色如丹涂脂染,边界分明。多发于颜面、小腿、前臂等处,且多伴有寒战、高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大椎、风池;二为曲池、三阴交。并随证配穴:外感蕴毒配合谷、委中、阿是穴;肝郁化火配支沟、阳陵泉、阿是穴、行间;湿毒内盛配足三里、血海、阴陵泉、阿是穴。

治法:用刮痧加罐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刮后以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所刮之处。

主治:丹毒。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单用本疗法,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配合刮后拔罐法,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异常表现的部位,阿是穴(患部)。头面、上肢者配大椎、曲池、尺泽、合谷;下肢者配委中、阴陵泉、血海、解溪、太冲;高热配十宣穴。

治法:用刮痧法配合叩刺、拔罐、放痧法。先在脊柱两侧(颈1至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泛红为止,再刮异常发现的部位,叩刺(梅花针)阿是穴至微出血;然后重点刮随证配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甚者,刮后再以三棱针点刺大椎、曲池或委中、太冲穴,各放血1或2滴,或再以闪火法拔罐吸拔。高热以针点刺十宣穴各放血1或2滴(或挤出血少许)。每日1次。

主治:丹毒。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多3~5次即愈。若配合药物治疗,则疗效更佳。

硬皮病

硬皮病,属中医“皮痹”、“虚劳病”范畴,是一种进行性皮肤肿胀、发硬、萎缩的慢性皮肤病。

(病因)多因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湿外邪乘虚侵袭,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血凝滞,经脉失养所致。

(症状)轻者皮肤不仁,捏之板硬,形成点、片、条状,色泽淡紫或似象牙之色,日久则皮肤菲薄,光滑发亮,状如羊皮纸;重者皮肤顽硬干枯,肌肉萎缩,紧贴于骨,光滑无毛,骨节肿痛,屈伸不利,手僵足挺,形如披甲,状如干蜡。一般分局限性和系统性2种。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夹脊穴;二为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并随证配穴:风湿外袭配合谷、血海、阳陵泉;肾阳不足配肾俞、命门;寒邪外袭配合谷、太冲;血瘀经脉配肩髃、外关、合谷、阴陵泉、足三里;久痹及肺配风门、肺俞、膻中、孔最、丰隆;胸阳痹阻配心俞、督俞、厥阴俞、膈俞、内关、神门;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其中肾阳不足、脾胃虚弱2型手法较轻;胸阳痹阻型手法较重),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硬皮症。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可取得一定疗效,如配合药物疗法,则效果更佳。同时应避免寒冷,防冻伤,树信心,增营养,以助疾病恢复。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病变部位,肘弯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叩刺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穴至尾椎)轻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用补法),再刮肘弯区、膝弯区各3行(并适当延长),然后用梅花针在病变部位由外(正常皮肤)向内(患部)进行反复叩刺,至出现灼热感或微出血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硬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