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54300000051

第51章 皮肤科疾病 (2)

第十五章 皮肤科疾病 (2)

配穴方二风池、大椎、膈俞、曲池、内关、神门、委中、血海、阴陵泉、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在上述穴位皮区依次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此皮炎经刮治痊愈后仍需继续治疗1个月,以防复发。皮损处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忌用刺激性药物外涂。忌食鱼、虾等物,多食蔬菜、水果。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风池、大椎、膈俞、委中;二为内关、神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曲池。并随证配穴:血热风盛配厥阴俞、太溪、太冲;血虚风燥配肺俞、厥阴俞、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并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可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若配合药物内服、外敷和针刺疗法等,方可取得较好疗效。同时,应注意调节情绪,忌食辛辣、腥物、醇酒、厚味,以防止疾病加重和复发。

配穴方四风池、天柱、肺俞、曲池、血海、委中、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颈背部风池、天柱、肺俞,再刮上肢曲池,然后刮下肢部血海、委中、足三里。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

过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是皮损呈多形性,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一种皮肤病。

(病因)多因风、湿、热邪侵淫肌肤所致。

(症状)肌肤瘙痒、糜烂、红疹。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风池、大椎、膈俞、委中;二为内关、神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曲池。并随证配穴:外感六淫配合谷、丰隆;湿热内蕴配脾俞、足三里、上巨虚和阿是穴;血虚风燥配肺俞、厥阴俞、膈俞、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并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阿是穴以皮针(即梅花针)叩刺。

主治:过敏性皮炎。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若配合药物内服、外敷治疗,则效果较佳。同时应忌食辛辣、鸡、鸭、鱼、虾、牛羊肉等发性食品。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颈4至胸7及其两侧,肘弯区,肘内侧区,膝弯区,股前区,小腿内、外侧区,足背区。病变局部及周围。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椎至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4~7与胸1~7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拭肘弯区、肘内侧区、膝弯区、股前区,小腿内、外侧区及足背区。然后以梅花针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由外向内进行叩刺。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过敏性皮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床屡用,效果甚佳。若配合药物内外治疗,则疗效更佳。禁忌同上。

面生粉刺

面生粉刺,简称“粉刺”,又名“痤疮”、“青春蕾”。本病多发生于男女青春期,尤以颜面部为多,亦可见于胸背上部及肩胛部。临床所见,尤以女性为多。

(病因)多因肺热或血热郁滞肌肤所致,或过食灸煿、高粱厚味,脾胃积热上蕴皮肤,或因腠理不密,外涂化妆品刺激等因素所致。

(症状)初起为疙瘩,形如粟米,多呈分散与毛孔一致的小丘疹或黑头丘疹,周围色赤肿痛,用手挤压,有米粒样白色粉汁,有时顶部发生小脓疱,有的可形成脂瘤或疖肿。病程缠绵,此愈彼起。一般在28~30岁自然消失。因化妆品等引起的即停用3个月可渐渐消失。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异常反应点(在脊柱和膀胱经循行于背部的第2行之间部位取之,多为红点)及大椎、大肠俞。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椎至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再刮异常反应点和大椎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大肠俞。刮后并在大椎穴上拔火罐10~15分钟(留罐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面生粉刺。

附记:程爵棠经验。一般1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如配合白果仁(每日取白果3粒,放在小瓷杯中用温水浸泡10~12小时后,逐个剥去外壳及仁衣,并用小刀削成平面,边擦边削)反复擦患部(边擦边切除用过部分),直至3粒全部擦完为止。白天浸泡,晚间涂擦。每日1次。配合用之,效果尤佳。

配穴方二肺俞、肾俞、曲池、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在上述穴位皮区依次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痤疮(肺风粉刺)。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屡用效佳。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勤洗脸,少用或不用化妆品,忌过食脂肪、糖类和辛辣食物,戒烟酒。

配穴方三异常反应点(在胸1~12旁开0.5寸至3寸范围内找到类似丘疹,稍突起于皮肤,针帽大小,呈灰白色、棕褐色、暗红色或淡红色,压之不退色的反应点,即是挑治点)。

治法:用挑痧法。嘱患者反坐于椅子上,尽量弓起背,撩起后衣,充分暴露背部,用手掌在背脊椎两侧摩擦数次,确定反应点。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示指固定施术部位两侧,右手持三棱针挑破表皮,使疹点翻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挤出少量血液,然后用乙醇棉球覆盖伤口,胶布固定。每次挑1或2个反应点,5~7天挑治1次。

主治:青年粉刺。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本法治疗30例均获痊愈。挑3次治愈者7例,4及5次治愈者18例,6~8次治愈者5例。半年随访,无一例复发。

配穴方四患部疹点。

治法:用挑痧配中药法。按疹形施术:皮损油腻,脂垢明显者,外涂10%硫磺洗剂、肤乐霜等,每日1或2次,黑头脂栓多者,用消毒针头分次将脂栓状物挑剔;白头丘疹、小囊肿及脓肿已成熟者,用三棱针从其顶部点刺,排出内容物;结节肿硬不消或出现瘢痕样损害者,配合局部按摩并贴敷消瘢膏(自制),每2~3日更换1次。

再随证配合中药内治法:

(1)温热蕴结型:处以野菊牛子汤加减:野菊花15克,牛蒡子、白芷、栀子各12克,土茯苓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牡丹皮12克,生薏苡仁、赤石脂各15克,赤芍、黄芩各10克,生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2)气滞血瘀型:处以消瘰丸加味:土贝母15克,生牡蛎30克,玄参10克,皂角刺15克,桃仁10克,夏枯草15克,半夏、红花各10克,莪术12克,丹参20克,连翘12克,陈皮6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若湿邪偏盛者酌加滑石、苦参;热毒盛者加生石膏、牡丹皮;瘙痒剧烈者加白藓皮、僵蚕;便秘者加制大黄、生枳壳;油脂较多者加炒白术、山楂等;发于面部加蔓荆子、羌活;月经不调者加白芍、益母草等。

主治:顽固性痤疮。

附记:引自《北京中医学院学报》。用本法治疗60例,结果:痊愈(皮损基本消退,仅留轻度色沉斑或皮肤凹陷)32例;有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结节及瘢痕软缩)22例;无效6例。痊愈病例中,服药最少11剂,最多60剂,平均26剂。总有效率为90%。

配穴方五分3组:一为合谷、曲池、尺泽、大椎、肺俞、委中;二为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内庭、支沟;三为脾俞、丰隆、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放痧法。第1组行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肺俞,然后刮前臂尺泽、曲池、合谷,最后放痧委中(刺血)。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刮前臂曲池、支沟、手部合谷,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重刮足部内庭穴。用补泻兼施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3组先刮背部脾俞,再刮手部合谷,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效,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至丰隆穴。用补泻兼施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痤疮(第1组主治肺经风热型,第2组主治湿热蕴结型,第3组主治痰湿凝结型)。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效佳。

色斑

色斑是一种局部皮肤色泽变异的慢性皮肤病,尤以黄褐斑为多见。本病好发于头面部,其他部位如手、足部次之。

(病因)多因邪毒壅滞,经脉失畅而致气滞血瘀,肤失所养,或饮食不洁,虫积内生,脾虚失运以致虫毒、气滞,郁于头面皮肤所致。前者多见于成年人,以继发性为多,后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女性。

(症状)头面部或肌肤局部呈现黄褐斑、蝴蝶斑、雀斑或淡白色斑或色素沉着等肤色变异现象。

(疗法)

配穴方一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局部阿是穴、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阴陵泉、合谷、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加刮配穴。每日1次,继用补法刮配穴。

主治:黄褐斑、雀斑。

附记:金春乐经验。临床屡用,效果均佳。一般1个月左右即可痊愈。如黄褐斑愈后,以盘古炖膳加服桃花丸,以巩固疗效。

配穴方二阿是穴(患部),肩背三角形区域(即以大椎穴为三角形的顶点,以双侧肺俞穴为三角形的两个底点)。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阿是穴(若系面部以棉纱团擦刮)至出现潮红为止,再刮肩背三角区(区内外)至出现痧痕为止。每隔3~7天为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色斑(各类色斑均可用之)。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床应用多年,效果甚佳。若配合药物涂擦患部,每日1或2次,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三局部病变部位及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肝气郁结型配阳陵泉、太冲;肝肾阴虚型配三阴交、太溪。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局部病变部位,再刮颈部大椎,然后刮背部俞穴(肺俞至肾俞),最后刮下肢外侧阳陵泉及太冲或下肢内侧三阴交及太溪。用泻法或补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面部色斑(黄褐斑)。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四风池、肺俞、肾俞、血海、阴陵泉、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颈部风池,再刮背部肺俞、肾俞,然后刮下肢部血海、阴陵泉、足三里。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