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54300000039

第39章 儿科疾病 (2)

第十二章 儿科疾病 (2)

(症状)初起状若感冒,发热3~4天后遍身出现红色疹点,稍有隆起,扪之碍手,状如麻粒,口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一般分疹前期、出疹期、收疹期。顺证只要护理得当,可不药而愈。逆证可并发变症,其症为重,甚至危及生命。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1~5及其两侧与异常发现的部位,颈部和肘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至出现泛红为止,并重点刮胸1~5及其两侧5行与异常发现的部位,轻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颈部及肘弯区(诱导)。每日1次。

主治:麻疹(疹前期与出疹期)。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应隔衣刮,避免感寒着凉,手法宜轻,频率不可过猛、过快。验之临床,确有减轻麻疹症状之良效。

配穴方二前胸,后背两部及风府、肩俞2穴。

治法:用刮痧加点刺法。在上述部位和穴位上轻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刮后在瘀斑瘀点上以针点刺至黑紫血流出即可。

主治:麻疹出而不透,或七八日不见者。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1次疹即可透。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大椎、肺俞、曲池;二为十宣。

治法:用刮痧、放痧法。第1组穴用刮痧法轻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第2组穴以针点刺各出血1或2滴。

主治:麻疹高热。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卓效。

百日咳

百日咳,中医多称之为“顿咳”、“天哮”、“疫咳”、“痉咳”、“鸬鹚咳”、“鸡咳”等名。本病由于病程较长,可持续2~3个月以上,故称“百日咳”。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本病传染性较强,各年龄小儿皆可罹患,但以5岁以下幼儿最多。

(病因)多因内蕴伏痰,外感时疫之邪,初袭肺卫而致肺气郁闭,肺气受伤,与伏痰搏击,阻遏气道,肺失肃降而气上逆,遂发本病,或由传染而致。现代医学认为多由百日咳杆菌感染所引起。

(症状)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初期、中期和后期。初期形似感冒咳嗽;中期咳嗽继而加重,出现阵发性痉咳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鸡鸣样回声,尔后倾出痰涎泡沫而止,多伴有颜面和眼睑水肿,甚则有鼻出血和咯血现象;至后期痉咳逐渐缓解而恢复健康。本病在痉咳期(中期)病情重,也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为肺炎喘嗽、惊厥窒息等),切不可忽视。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风门、身柱、肺俞;二为列缺、尺泽、内关、合谷。并随证配穴:外邪束肺配大椎、合谷;痰热阻肺配大椎、丰隆、尺泽。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将第1组穴轻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取第2组穴刮列缺,点揉尺泽、内关、合谷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加刮配穴,手法力度均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百日咳。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多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如患者并发昏迷、惊风者,须及时转送医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应注意休息、睡眠,避免烟尘、辛辣等气味刺激,以免症状加重或复发。

配穴方二颈7与胸1~5及其两侧,胸骨柄区,肘弯区。配穴:少商(双)、商阳(双)。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颈7与胸1~5及其两侧轻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胸骨柄区及肘弯区,然后以针点刺配穴,各放血如粟粒状即可。隔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百日咳(初、中期)。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尚属满意。必要时,在痉咳期配合自拟痉咳散外敷神阙、膻中和天突穴。方药可见《刺血疗法治百病》。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风门、身柱、肺俞;二为尺泽、内关、合谷。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百日咳。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屡用多效。应隔离治疗,加强护理。如见并发症,应及时转送医院治疗。

小儿哮喘

小儿哮喘又称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冬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发病居多。

(病因)多因身体素虚或因肺有伏痰,如遇精神刺激、抑郁,或环境骤变、吸入粉尘及饮食等因素,皆可触动肺内伏痰而诱发。

(症状)多突然发作,呼吸急促,胸闷气粗,喉间有哮鸣声,喘息不得平卧,多呈阵发性发作,或伴有烦躁、神萎、面色苍白、青紫、出汗,甚则神志不清等症状,此为发作期。缓解期则状如常人。

(疗法)

配穴方一四缝穴。

治法:用挑痧法。在患儿双手内侧第2指关节横纹正中(拇指除外),行常规消毒后,用6或7号注射针头,或三棱针或大号不锈钢针(缝衣针),直刺横纹正中,深度以刺到指骨为佳(约1毫米),迅速拔出后即有白色或黄色黏稠液体溢出,并用手挤压(挤出血亦无妨)。时隔3日或1周再挑治1次。

主治:小儿哮喘。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临床屡用,每获佳效。共治疗120例,经治1或2次获愈者70例,3或4次获愈者38例,无效12例(均未挑出黏液),治愈率达90%。挑治后当天不可下冷水,并保持清洁,以免发生感染。

配穴方二膻中。

治法:用挑痧法。在行常规消毒后,以大号不锈钢缝衣针刺入,先挑开表皮和真皮即可拉出纤维来(拉断或剪断),至挑尽纤维为止。

主治:哮喘。

附记:民间经验。临床屡用,大都有效。

配穴方三胸1~5及其两侧,颈侧区,肺经(中府、天府、尺泽)附近压痛点,手指(五指)末梢部。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胸1~5及其两侧轻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颈侧区1~3行,以及肺经压痛点和五指末梢部(掌面)。3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小儿哮喘。

附记:程爵棠经验。一般1或2次见效,久治(约10次左右)效佳。用于成人哮喘,效果亦佳,但手法力度较重。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现代医学称急性肠炎。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婴幼儿居多。

(病因)多因外着寒凉(风寒、暑湿为多)或内伤饮食所致。

(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粪便稀薄,或水样便,或夹有不消化食物。常伴有腹痛、腹胀。病有久暂,证有寒热虚实之别,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部位及大肠俞、胃俞、肾俞、龟尾、足三里穴。

治法:用捏痧法。常规捏脊,捏提脊椎部位皮肤,自下而上,捏提4~6遍,并重提大肠俞、胃俞、大椎。捏脊后,用双手拇指分别揉按肾俞、大肠俞6~8次,其次再用大拇指揉按龟尾穴100次、足三里50次。

主治:婴儿腹泻。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经临床观察,有效率为94%以上。一般经治1~3次后,大便即可正常。

配穴方二脊椎(从长强至大椎)及脾俞、小肠俞。

治法:用捏痧配中药法。让患儿俯卧在床上,医者用右手示指、拇指,轻轻提捏脊椎皮肤、肌肉,从长强穴至大椎穴,来回10次,使皮肤潮红。然后用示、中两指的指腹,分别揉按脾俞、小肠俞各10分钟。每日1次,均在空腹时间进行。同时口服中药(药用白扁豆10克,山药30克,黄连3~6克,熟地黄4克,泽泻9克),每日1剂,水煎服。至大便检查脓细胞消失即停药。

主治:小儿真菌性肠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经治疗18例,均获痊愈(大便镜检连续2~3天正常为痊愈),其中15例治疗3~4天,3例治疗4~7天。

配穴方三胸1~4与腰骶椎及其两侧,上、下腹正中线(任脉)和天枢(双)膝眼下。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胸椎1~4与腰骶椎及其两侧轻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上、下腹正中线,天枢及膝眼下(可适当延长)。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小儿腹泻。

附记:程爵棠经验。屡用效佳。又刮拭脾俞、胃俞、天枢、内关、足三里。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多1次见效。

配穴方四脊椎(自长强至大椎穴)及腹泻穴。配穴:三阴交、足三里、四缝、神阙、百会、尾窍骨、兑端穴。

治法:用针灸捏脊法。在长强穴与尾骨平行,刺1~1.5寸,捻转10~20秒钟出针(虚寒者留针30分钟);腹泻穴采用90°直刺0.3寸,捻转10~15秒钟出针。配穴三阴交、足三里、浅刺不留针;四缝穴浅刺出血即可;神阙拔罐仅限于3个月以内小儿;百会艾条悬灸约10~30分钟;尾窍骨穴浅刺疾出或拔罐出血最好;兑端刺入0.2寸,留针10~20分钟。捏脊疗法:患儿取俯卧位,医者以两手拇、示指自长强至大椎穴,中间不脱手,连捏提3遍,第3遍时每捏3次可猛提1次,最后在肾区用拇指掌侧按摩数次。每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可嘱患儿家长在家中进行)。

主治:小儿腹泻。

附记:引自《陕西中医》。二法并治共治疗1 250例,结果:痊愈(泄泻停止,大便成形,诸证消除者)1 025例;显效(大便次数接近正常,并已成形,诸症基本消失或有腹胀肠鸣者)125例;好转(便泻次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者)88例;无效(仅大便次数减少)12例。痊愈率为82%。

配穴方五华佗夹脊穴。

治法:用刮痧法。在患儿胸10、11、12夹脊部位先擦适量的生姜汁或麝香风湿油,再以瓷汤匙刮拭,轻重以勿使皮肤破损为度,每侧一般刮200次左右,至皮肤呈潮红,若呈暗红色或紫色,疗效更佳。每日1次,连续治疗2或3次。

对于伴呕吐者,同时用维生素B6注射液0.5~1毫升在一侧内关穴处注射,通常呕吐即止,约半小时后病儿可安然入睡。

主治:婴幼儿腹泻。

附记:引自《湖北中医杂志》。治疗期间宜进食米汤。共治疗284例,治疗1次痊愈者211例,2次痊愈者62例,3次痊愈者8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98.9%。

小儿遗尿

遗尿,俗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多因先天不足,下焦虚寒,闭藏失职,或脾肺气虚,上虚不能制约,均可导致水道失去制约而致遗尿,或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司而致。

(症状)睡中遗尿。轻者每夜或隔数夜1次,重者每夜尿床2或3次。有些严重患者可延至十余年,甚则成年仍有尿床。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腰骶椎及其两侧,上、下腹部,脐侧区,膝眼下。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于腰骶椎及其两侧轻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上、下腹部,脐侧区及膝眼下(诱导),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遗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