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8)
(病因)多因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所致,或为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附近各组织的病变,如髋关节、骶髂关节疾病,脊椎炎,肌炎或子宫及前列腺癌肿,腰骶脊髓及其神经根的肿瘤等均能引起本病。前者多属痹证范围,后者多继发其他疾病中。
(症状)腰和下肢疼痛多限于一侧,痛先从臀部开始,并向大腿的外侧、后面、小腿的外侧、后面,外踝,足背等的一部或全部放射,痛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在走路、运动、咳嗽及用力大便时则痛剧,夜间比白天厉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沿坐骨神经走向有多处压痛。
(疗法)
配穴方一环跳、肾俞、八髎。配穴:按疼痛放射部位分经取穴,如沿足太阳膀胱经取白环俞、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沿足少阳胆经取风市、阳陵泉、丘墟、临泣等;阿是穴(按压痛点取1或2个)。
治法:用挑痧法。每次根据病情选取2~5个穴位(挑刺点)。正确选定穴位后,常规消毒用1%普鲁卡因局部麻醉,再用大号缝衣针或三棱针(须经消毒),横穿过穴下皮肤,提取并摆动数下,用手术刀割断肌纤维或可将肌纤维拉断。反复挑拉,将皮下白色纤维挑尽为度。纤维残留露出表皮者,用剪刀剪断。如遇挑处出血较多,即应停止挑割,用消毒纱布压迫止血,血止后再挑。挑后用碘酒消毒,并用纱布覆盖固定。将所选穴位逐穴挑完为1次。每7天挑治1次。
主治:坐骨神经痛。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102例,均取得满意效果。挑治当天伤口禁用水洗,注意休息,并忌食酸辣及发物。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和患侧的臀部,按坐骨神经走向取下肢(股外侧、内侧,膝弯,小腿的外侧、后侧,外踝和足背区),重点刺激腰骶尾及其两侧的压痛点。
治法:用刮痧法。先将脊柱两侧(自胸1至骶尾)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腰骶尾椎及其两侧,重刮(由轻到重)5行和压痛点,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在臀部、下肢部(按走向)作局部刨刮刺激。每日1次。
主治:坐骨神经痛。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坚持调治,均有较好的疗效,若配合药物外治,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三腰俞、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及两下肢后侧。
治法:用刮痧法。从上到下依次刨刮成线,至出现痧痕为止。手法力度适中,操作范围较广泛。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坐骨神经痛。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本病应积极配合对病因的治疗,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暖和卧床休息,房事有节,食居有常。恢复期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配穴方四分2组:一为腰俞、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二为阳陵泉、悬钟、昆仑。寒湿留着配腰阳关、次髎;瘀血阻滞配膈俞、血海、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刮配穴。寒湿留着者手法力度宜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对瘀血阻滞者的手法力度宜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坐骨神经痛。
附记:王平经验。临床屡用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如配合部分手法则疗效更佳。同时应避免损伤性动作,避风寒,以免症状加重或复发。
配穴方五腰骶椎及其两侧的阿是穴(压痛点)。配穴: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合阳、三阴交、昆仑、足临泣。
治法:用刮痧法。先重点刮腰骶椎及其两侧,重刮5行和阿是穴(2或3个压痛点),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不必全用,均取患侧)。每日1次。
主治:坐骨神经痛。
附记:程功文经验。临床屡用,都有较好的疗效。必要时应配合中药内外治疗或配合其他疗法,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六脾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大肠俞、环跳、秩边、殷门、阳陵泉、委中、承山、阿是穴。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脾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大肠俞,再刮下肢部的环跳、秩边、殷门、阳陵泉、委中、承山,重刮阿是穴。痛剧者加用三棱针点刺委中、阿是穴出血少许(放痧)。用泻法或平补法平泻法,刮重出现痧斑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坐骨神经痛。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验之临床,用之多效。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属中医“胁痛”范围,两胁为肝胆经所布,故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
(病因)多因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瘀血停着,或复受风寒之邪搏扰所致。
(症状)胁痛。一个或数个肋间部位沿肋间神经分布区发生经常性疼痛,并有发作性加剧。多在单侧或双肋剧痛,痛连小腹或胁下结块,刺痛不移或伴足寒转筋。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和胸1~12及其两侧,前后肋间区,胸骨柄区和足少阳胆经胁肋部循行段及肘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将脊柱两侧自上到下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重点在胸1~12及其两侧重刮(由轻到重)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胸骨柄区(由上向下刮,左右各1行),前后肋间区(疼痛肋间部,由内向外呈弧形刮2或3行),肘弯区,最后或加刮胆经胁肋部循行段。手法力度视证情而定,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肋间神经痛。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床屡用,都有较好的疗效。多1次见效,久治效著。若配合药物外治,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二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支沟、阳陵泉、期门、内关、太冲、足三里、肝俞。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多1次痛减。继用补法刮配穴至愈,每日1次。
主治:胁痛。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大杼、心俞、肝俞、神藏、章门、尺泽;二为大椎、厥阴俞、胆俞、步廊、期门、太渊。
治法:用刮痧法。每取1组,交替使用。从上到下,从背到胸、肋、手部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主治:肋间神经痛。
附记:程功文经验。多年使用,收到较好的疗效。
配穴方四分2组:一为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二为肝俞、肾俞、期门、行间、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胁部的期门,再刮前臂支沟,然后刮下肢部的阳陵泉、足三里,最后刮足部太冲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刮胁部期门,再刮背部的肝俞、肾俞,然后刮下肢部的三阴交、足三里,最后重刮足部行间穴。用补法(行间用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1次。
主治:胁痛(第1组适用实证,第2组适用虚证)。
附记:王富春经验。本证(胁痛)可见于现代医学的肝、胆、囊、胸膜等急慢性疾病和肋间神经痛等。屡用效佳。
配穴方五期门、肝俞、胆俞、膈俞、膻中、尺泽、鱼际、行间。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胁部期门,再刮背部的肝俞、胆俞、膈俞,刮胸部膻中,然后刮上肢部的尺泽、鱼际及下肢行间穴。依据患者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肋间神经痛。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验之临床,多收良效。
腰痛
腰痛系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而言。“腰为肾之府”,故腰痛一般与肾有关。
(病因)多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客于腰部,痹阻经脉或肾虚精衰,不能濡养经筋,或负重扭伤,气滞瘀阻所致,或因职业所致,如过度弯腰负重、屈伸过频等,日久导致劳倦虚损,气血不和,瘀阻经脉而致腰肌劳损。
(症状)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转动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动则痛剧。致因不一,兼证亦异。临床所见,一般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肾虚腰痛、瘀血腰痛和腰肌劳损等多种。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和腰椎两侧及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将脊柱两侧(自胸8~12与腰1~4及其两侧)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腰1~4及其两侧,刨刮5行(手法力度视病情而定),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膝弯区(诱导)。每日1次。
主治:腰痛。
附记:黄其波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阿是穴及相应夹背穴(华佗夹脊穴)、委中、养老、人中、肾俞、命门、腰阳关、太溪、飞扬。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主穴和委中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每日1次,继用补法刮配穴,至愈为度。
主治:腰痛。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脊柱两侧的阿是穴(压痛点)。外邪客犯配胸1~5及其两侧;肾虚所致配腰骶椎及其两侧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将脊柱两侧(自胸1至骶4)轻刮3行。重点刮治阿是穴和配位脊柱(胸1~5或腰骶椎)及其两侧,刨刮5行(手法力度视证情而定,或泻或补),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膝弯区(可适当延长)。若证属虚寒,刮后加温灸命门、肾俞、腰阳关。每日1次。
主治:各型腰痛。
附记:程爵棠经验。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配穴方四肾俞(双)、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用刮痧和挑痧法。先轻刮肾俞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挑刺阿是穴(每取压痛点1个)以微出血为度。每日1次,至愈为度。急性腰痛用泻法,慢性腰痛用补法。
主治:腰痛。
附记:程功文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五腰骶椎夹脊穴(督脉旁开0.5寸)、阿是穴(压痛点)。上腰痛配肾俞、腰眼;下腰痛配白环俞、中膂俞;均配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腰骶椎中线,再刮夹脊穴和阿是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配穴(肾俞、腰眼或中膂俞、白环俞,手法力度中等,虚寒证刮后加温灸),最后刮膝弯区(若痛剧、证重者,刮后再以三棱针点刺委中出血少许)。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腰肌劳损或肾虚腰痛。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多年使用,确有良效。必要时,应配合药物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配穴方六分2组:一为阿是穴、委中、肾俞、腰阳关、风府;二为肾俞、志室、太溪、委中。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颈后风府,再刮腰部的阿是穴(痛点),肾俞、腰阳关,最后刮腘窝部的委中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刮背腰部的肾俞、志室,再刮腘窝部的委中,最后刮足部太溪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主治:腰痛(第1组适用寒湿型,第2组适用肾虚型)。
附记:王富春经验。多年使用,屡收良效。
胃炎(呕吐)
胃炎,属中医的“恶心、呕吐”范畴。中医认为: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在临床上,呕与吐常常同时出现,故统称“呕吐”。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此多因胃腑被外邪所伤;或因饮食不洁,喜食生冷之物,损伤脾胃;或饮食不节,食滞伤胃;或脾胃虚弱,胃阳不足所致。或痰饮内阻,肝气犯胃等脏腑病邪干扰所引起。
(症状)以恶心、呕吐为主症。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辨。病情复杂,兼症颇多。如呕吐清水痰涎、口干渴、喜热饮、四肢厥冷为寒吐;呕吐酸苦或嗳气、喜冷饮、口渴、小便短赤为热吐。急性多突然呕吐;慢性多时吐时止,反复发作等。
(疗法)
配穴方一天突、华盖、膻中、鸠尾。
治法:用挑痧法。先在上述穴位消毒,然后用三棱针(须消毒)在每个穴位上进行反复挑刺,以不出血或微出血为度,挑后再用消毒后的纱布盖上包扎好,以免发生感染。
主治:各型呕吐反复发作,或用止呕吐药物治疗无效者。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中脘、足三里、胃俞。
治法:用挑痧加拔罐法。先在上述穴位消毒,再用三棱针(须消毒)在上述穴位进行挑刺,然后再在挑刺部位上拔罐3~5分钟。每天1次,至愈为止。
主治:各型呕吐。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颈前、颈侧区,上腹部,胸8~12(急性配胸1~5)及其两侧及膝眼下。如伴有肠炎配下腹部和脐侧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自颈7至胸12)轻刮3行,再重刺激(重刮或中度)刮胸椎相应区及其两侧刮5行,以出现痧痕为止,再用拧痧或刮颈前、颈侧区和上、下腹部,脐侧区,以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两膝眼下(诱导)。每日1次,至愈为度。
主治:急慢性胃炎(呕吐或伴腹痛)。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都收到较好的疗效。一般恶心欲吐即取颈前区用拧痧法,至出现痧痕后即止。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二为天突、中脘、内关、公孙。
治法:第1组穴用刮痧法,刮至每穴皮区出现痧痕为止;第2组穴用点揉法,每穴3~5分钟,以有得气感为止。每日1次,至愈为止。
主治:恶心、呕吐。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屡用皆验。要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冷不洁之物,不过食肥腻厚味之品。要少食多餐。对于器质性病变所致恶心、呕吐,应重视对原发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