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54300000002

第2章 刮痧疗法的源流与展望

第二章 刮痧疗法的源流与展望

刮痧疗法属于民间疗法

与其他民间疗法一样,它来源于民间,应用于民间。在人类医学史上,刮痧疗法是一种最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原始社会,人类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又不时被毒蛇猛兽所伤,或受时气侵袭而致病,受伤或患病之后,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健康,不得不在搏斗中自求救护,消除病痛。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中,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偶然被石器摩擦或荆棘刺伤出血,但身体另外某个部位的疼痛却意外地得到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现象经过许多次重复,人们便发现,刮治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于是便出现了为医疗专用的石刺工具——“砭石”。“砭,以石刺病也”,砭石的应用早在2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以砭石治疗疾病,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文字记载,这是刮痧的原始物体,而且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砭石的具体运用。当时的用法有2种:一是以砭石直接在皮肤上造成创伤(即刮、刺等),治癫;二是以砭石作为热熨,治痔。这是考古学家发现的有关砭石治疗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祖国医学也随之发展起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大量的医理、针刺论述,为刮痧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关刮痧疗法治病在医籍中也偶有记载,早在唐朝时代,人们就运用麻来刮治痧病,春秋战国时期盛行,据《扁鹊传》记载:“扁鹊在虢时为太子治尸厥。弟子子阳历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扁鹊用历针就是针刺,砥石就是用石块作工具刮拭穴位和经络。

元明时代,部分中医书籍中已有更多的刮痧记载,如明张凤逵《伤暑全书》始载有“绞肠痧”一症。至清代后对此疗法的描述更为详细,例如:1675年郭志邃的《痧胀玉衡》使痧病的证治始备,在痧病病原论中指出:“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痧从秽气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发者多;心胸昏闷,疾涎胶结,从伤暑伏热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并将痧病分为遍身肿胀痧、闷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扑鹅痧、伤风咳嗽痧、痘前痧胀等45种痧病。

又在刮痧法中曰:“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抿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吴尚先(字:师机)在《理瀹骈文》中也记载了刮痧的运用:“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脊,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脊,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此外,刮痧疗法还见于《松峰说疫》、《串雅外编》、《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等医籍中。不过,刮痧疗法一直被历代医家视为医道小技而未被重视。自殷商以来,有的医籍中虽偶有提及,但多是断断续续的叙述,难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医疗方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刮痧疗法才引起许多医家的关注和重视。有关刮痧疗法的专著也已相继问世。运用刮痧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在中医期刊上也时有报道,使之日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祖国医学历史的这枝奇葩,必将会显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我们深信,刮痧疗法在不断地挖掘、整理、实践和提高的过程中,并结合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会得到新的发展,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