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54300000018

第18章 内科疾病 (2)

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2)

配穴方四分2组:一为风池、风门、大椎、肝俞;二为太阳、头维、百会、率谷、合谷。

治法:第1组穴用刮痧法。用泻法,由轻到重,以刮至出现痧痕为度。第2组穴用指压法,每穴点揉3~5分钟,以有得气感止。均用泻法。每日1次,至愈为度。

主治:偏正头痛。

附记:程功文经验。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配穴方五翳风、太阳、合谷、列缺、阳陵泉、足三里、血海。

治法:用刮痧法。先点揉翳风、头维、太阳,然后刮上肢前臂的合谷、列缺,再刮下肢阳陵泉至足三里,最后刮血海穴。用补泻兼施法,刮至出现痧点痧斑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偏头痛。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效佳。

三叉神经痛

中医称三叉神经痛为“面痛”、“偏头痛”,是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闪电样、刀割样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多发于40岁以上,尤以女性为多。

(病因)原因不明。中医认为,病因多由风寒、风热阻络或肝火上逆、气虚瘀阻等因素所致。

(症状)三叉神经痛仅限于三叉神经感觉分布区内,不扩散至后头部。一般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起病急骤,疼痛为阵发性,痛如刀割、锥刺、电击样阵痛,其来去突然,持续时间仅数秒至数分钟。频率自1天数次至1分钟多次,多深夜发作。患者可在熟睡中痛醒。疼痛可因触及面部某一点(如谈笑、刷牙、洗脸时)而诱发,该处称为扳机点。通常多发生于三叉神经的第2支与第3支,单发于第1支者较少见。疼痛多于上下唇、鼻翼、眼眶等处,向外放射。在发作数周或数月后常可自行缓解数月至数年,即为缓解期。病程越长,发作愈剧烈,缓解期愈缩短。

(疗法)

配穴方一按支痛取穴。三叉神经第1支痛取阳白、攒竹、太阳、颊车、列缺;三叉神经第2支痛取四白、巨髎、合谷;三叉神经第3支痛取下关、颊车、大迎、承浆、合谷、侠溪穴。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均用补法。第1支痛刮阳白,点揉攒竹、太阳、颊车、列缺;第2支痛点揉四白、巨髎,刮或点揉合谷;第3支痛:点揉下关、颊车、大迎、承浆,刮或点揉合谷、侠溪。凡刮的穴位宜轻刮,以微红为止,点揉每穴2~3分钟,力度适中,以有得气感即可。

主治:三叉神经痛。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坚持治疗,避免刺激诱发因素,多收良效。

配穴方二肘弯区、前臂的后外侧区、足背区。第1支痛配攒竹、丝竹空、阳白;第2支痛配迎香、四白、口禾髎、角孙;第3支痛配下关、大迎、颊车、翳风。

治法:用刮痧、放痧法。先刮上三区部位,用平泻法,力度适中,刮至出现痧痕为止。配穴用三棱针点刺,每穴出血少许。未愈者,隔2~3日再行施术。

主治:三叉神经痛。

附记:程爵棠经验。坚持治疗,效果始佳。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肩俞、大椎、支沟、合谷、足临泣;二为太阳、下关、颊车、阳白、四白、巨髎、地仓(均取患侧)。

治法:第1组穴用刮痧法,用中泻法,依次刮治各穴位,以出现痧痕止;第2组穴用放痧法,用三棱针点刺各穴,以出血少许为度,或用点揉法依次点揉各穴,每穴2~3分钟,以有得气感为度。一般多1次见效,若未愈,可继用第2组穴,每日点揉1次。

主治:三叉神经痛。

附记:程功文经验。屡用均有较好的疗效。

配穴方四风池、肩上区、太阳(患侧)、巨髎(患侧) 、阿是穴(压痛点)、肘弯(患侧)、合谷(患侧)、足临泣(患侧)。

治法:用刮痧法配以点揉法。先刮两侧风池(自上到下拉长些)、肩上区(从内到外)反复进行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太阳、巨髎、阿是穴,力度由轻到重,以有得气感为止。然后再刮肘弯区、合谷、足临泣,以出现痧痕为止。可在太阳、巨髎、阿是穴继续点揉,每日1次,至愈为度。

主治:三叉神经痛和偏头痛。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若效果不明显,可加用健侧部位或穴位。若配合白乌膏外贴患处,效果更好。方药见《梅花针疗法治百病》。

配穴方五三叉神经第1支痛取:阳白、攒竹、太阳、颊车、列缺;三叉神经第2支痛取:四白、巨髎、合谷;三叉神经第3支痛取:下关、颊车、太迎、承浆、合谷、侠溪。

治法:用刮痧法。第1支痛先刮阳白,再点揉攒竹、太阳、颊车,最后刮列缺穴;第2支痛先点揉四白,再点揉巨髎,最后刮合谷;第3支痛先点揉下关、颊车、大迎、承浆,然后刮合谷穴,最后刮侠溪穴。以上均用补泻兼施。隔日1次。

主治:三叉神经痛。

附记:王富春经验。坚持治疗,疗效甚佳。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有急性、慢性之分,它们均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或因物理、化学及过敏性因素等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中医属“咳嗽”范畴。无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病有久暂,因有内外。外因以六淫外袭所致,临床所见以风寒、风热为多,内因多因肝火、脾虚、痰湿等所致。无论何因皆与肺有关。古谓“咳症虽多,无非肺病。”“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不离乎肺。”外因所致而中于肺者,多属外感咳嗽,多为急性;内因而累于肺者,多属咳嗽,多为慢性或由急性咳嗽迁延失治所致。

(症状)临床均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兼表证者多为外感;无表证者,多为内伤;痰多清稀为风寒或肺寒;痰多稠黏色黄为风热或肺热;干咳无痰为阴虚。无论何种咳嗽多互相转化,急性失治迁延可转化成慢性;慢性复感诱因(外因)所致,又可急性发作。一般发病急骤病程短暂者,多为急性支气管炎;1年持续咳嗽在3个月以上,或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者,多为慢性支气管炎。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从颈7至骶4),肩上区,胸锁骨上下区胸骨柄区,肘弯区,并重点在颈7至胸1~3或胸8至腰2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点。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脊柱两侧(从颈7至骶4)正中线(督脉),再刮脊柱旁开0.5寸,共3行,自上到下,刮至皮肤微红为度,然后刮肩上区,从内到外,刮至皮肤微红为止,再重点刮治。急性咳嗽在颈7至胸3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部位;慢性咳嗽在胸8至腰2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部位。在上述3行脊柱旁1.5寸,共5行,自上到下,自内到外,从左到右,均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急性用泻法,慢性用平泻平补法,由轻到重进行操作,急性重刮,慢性适中。最后刮胸骨柄区、胸锁骨上下区、肘弯区,以出现痧痕为止。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急性1次见效,最多5次即愈或显效;慢性1~3次见效,最多10次,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油炸、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宜清淡,避风寒。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二为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尺泽、太渊、肾俞。

治法:用刮痧法。急性取第1组穴,慢性取第2组穴。第1组穴以大椎用挤痧法或刮痧法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风门、肺俞、身柱,然后刮膻中、中府,用泻法均以皮肤出现痧痕为止。第2组穴先刮大椎、风门、肺俞、身柱,再刮膻中、中府、尺泽、太渊,然后刮肾俞,初用平补、平泻法,后用补法,均以出现痧痕为止。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屡用效佳。急性期治疗期间应戒烟,忌食辛辣;慢性期及缓解期,应注意保暖,心情舒畅,防感冒及劳逸适度,并且戒烟。

配穴方三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一般均配风池、身柱、曲池、天突、定喘、列缺;外感或发热者配合谷,胸闷配内关,痰多配丰隆、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用泻法刮至出现密集紫红色疙瘩为止。再刮配穴(可分次交叉配用),次日再刮未刮或已刮配穴,每日1次,至愈为度。

主治:支气管炎。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多1次病情大减,3次即愈。

配穴方四胸1~7及其两侧(正中线、旁开0.5寸、旁开1.5寸、旁开3寸,共7行)及中府、天突、膻中。胸闷配内关;痰多配丰隆;外感或发热配大椎、尺泽。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胸1~7及其两侧7行,自上到下,从内到外,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再刮中府、天突、膻中,再刮配穴。热甚者在刮后以三棱针在大椎、尺泽穴上点刺放血各1或2滴。急性用泻法,慢性用平泻法或补法。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

附记:程功文经验。临床屡用均有较好的疗效。禁忌同上。

配穴方五脊柱两侧(重点为颈4~7及其两侧和胸1~5及其两侧),颈前区,胸骨柄区,前后第2、3肋间及肘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和撮痧法。按规定要求先在脊柱两侧作常规治疗,刮3行至微红为止,再重点在颈4至胸5及其两侧,刮7行(急性用泻法,慢性用平泻法,后改为补法),至皮肤出现痧痕为度,再在余区作局部刺激,颈前区用扯痧法,再刮胸骨柄区(自上到下),前后第2、3肋间由内向外、左右、前后各刮1次,肘弯区双侧各刮1次。

主治:急、慢性咳嗽。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多年应用,确有较好的疗效。禁忌同上。若配以药物外敷,效果尤佳。

配穴方六分2组:一为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配穴:肺俞、太冲。二为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肾俞。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颈部的大椎,再刮背部的风门、肺俞、身柱,然后刮胸部的中府、膻中,最后刮足背部的太冲。再点刺肺俞,太冲穴放血少许,用泻法,以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可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的风门、肺俞、身柱、肾俞,最后刮胸部的中府、膻中穴,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第1组适用于急性咳嗽,第2组适用于慢性咳嗽。

附记:王富春经验。临床应用,多获良效。

支气管喘息

支气管喘息,又称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属中医的“咳嗽”、“痰饮”、“气喘”、“肺胀”等病范围。临床多先咳后喘或咳、喘并见,故简称“咳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发病或加重、复发者为多,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治愈率低,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病因)多因身体虚弱,痰伏肺窍,复因气候骤变,外邪犯肺或饮食不节,脾虚痰湿,壅遏于肺或接触其他物质刺激而诱发,或脏腑功能失调,肾虚水泛,纳气失调,由此而影响及肺,致使肺失宣降而气上逆,咳喘并作,或由慢性支气管炎转化而成。

(症状)多见于夜间突然发病,咳喘并作,痰多,气急,胸闷,发作时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吸气短而急,呼气则延长,严重时有发绀现象,听诊时可听到弥漫性啰音。本病以脾肺虚弱者为多见,肾虚者少。成年人及小儿均可发病。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

治法:用撮痧法中之捏、挤法。患者伏坐位。医者先以双掌从尾椎部交替轻轻拍打至大椎穴旁止。如此反复3分钟,然后以拇、示指或中指捏或用双手拇指挤,自骶椎部捏脊或挤脊至大椎穴,反复20分钟后,再以掌根缓缓揉按肺俞、膈俞穴,使之皮肤出现红润即用花椒、葶苈子等份研末,以木辛油调匀热熨两穴20分钟。

主治: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胸锁乳突肌及气管两侧,双颌下,胸骨柄上下(天突、膻中),鼻区,前后肋间区,颈5至胸5及其两侧。

治法:用刮痧、撮痧法。先刮脊柱两侧,轻刮3行,再重点刮颈5至胸5及其两侧,重刮5行,以皮肤出现痧痕为止,然后视病情不同,加胸锁乳突肌及气管两侧,双颌下、胸骨柄上天突穴施以夹、扯法撮痧,刮胸骨柄下膻中、鼻区(软揉刮具)、前后肋间区等。发作期每日1次,缓解期3~7天1次,至愈为度。

主治:咳喘。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坚持治疗都可收到较好的疗效。避免过劳,背胸部保暖,饮食清淡,戒烟酒,忌刺激性食品,有利于巩固疗效。

配穴方三脊柱两侧,重点刺激胸1~5及其两侧,胸前第2、3肋间。严重者配肘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脊柱两侧,轻刮3行,以微红为止,再重点刮胸1~5及其两侧,重刮5~7行,以出现痧痕为度,然后刮胸第2、3肋间,由内向外刮,左右各刮一道痧痕或加刮肘弯区。

主治:咳喘。

附记:黄其波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四大椎、喘息(双)、定喘(双)、肺俞(双)、天突。胸闷配内关;痰多配丰隆;脾虚配脾俞、中脘、足三里;阴虚配三阴交;肾虚配肾俞、命门、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