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方新用:临床一通百通的奥秘
1254000000007

第7章 风引汤

第六章 风引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12克),桂枝三两(9克),甘草、牡蛎各二两(6克),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18克)。

【用法】 共为末,每次9克,水煎连末服下,日二服。

【主治】 除热瘫痫。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瘈疭,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方解】 大人中风牵引,小儿惊痫瘈疭,正火热生风,五脏亢盛,及其归进入心,其治法同。此方用大黄以荡除风火热邪,用干姜之止而不行以补之,用桂枝、甘草以缓其势;又用石药之渣以堵其路,而其中又取滑石、石膏清肺以平肝,赤白石脂以除湿,龙骨、牡蛎以敛其精,寒水石以助肾之真阴,用紫石英以补心之虚,恐心虚而十二经脉皆虚之故。

【应用】

1.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多为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也有寒热之分。若症见血压高、脉数者,可用本方中西医结合治疗。此方与侯氏黑散是治半身不遂的一热一寒之方,临证时两方可辨证应用。

2. 癫 癫俗称“羊痫风”,以全身强直痉挛,突然性的意识丧失为特征。若症见抽搐甚,伴有热象而诸药无效者,配合急诊急救处理,可用本方治疗。

古今录验续命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麻黄、桂枝、人参、甘草、干姜、生石膏、当归各三两(9克),川芎一两五钱(4.5克),杏仁四十枚(4.5克)。

【用法】 水煎两次兑匀,分两次温服,取小汗,汗出则愈;不汗更服,避风。

【主治】 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方解】 方中麻黄、桂枝、干姜、杏仁、石膏、甘草以发肌表之风邪,兼治内蕴之热;又以人参、当归、川芎补血调气,领麻黄、石膏等药穿筋骨、通经络、调荣卫,出肌表之邪。此方从内达外,环转周身,驱邪开痱,无有不到,故命名为古今录验续命汤。

【应用】

1.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多指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祖国医学认为,中风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不同,病初兼有表证说明风邪表浅,还未入脏腑,故可用本方以解风邪、通经络、调荣卫,使风邪从内达外。风邪去,其症可解。

2.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先有呼吸道卡他症状,以后则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常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可拖延三四个月之久不愈,故有百日咳之称。祖国医学称为顿呛咳嗽,又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顿呛咳责之于肺与肝,今肺之毛窍受寒,致肝之血脉凝涩,其血不能淡渗于皮毛,络脉之间,气不煦而血不濡,则患顿呛咳。呼吸道隔离后,抗感染治疗同时,用本方调荣血、解风寒。风寒解,荣血调,其咳自愈。

3. 妊娠期咳嗽 妊娠期外感咳嗽虽不属百日咳,但从病机讲仍因妊娠,血液荣养下部,致外不能淡渗皮毛,故可用本方治疗,更不犯妊娠禁忌之药品。

病案举倒

孔某,男,44岁,通渭县人,通渭县食品厂干部。1979年5月25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早晨起床时,突然发生右侧半身不遂,并伴有失语、自汗、遗尿。立即送医院抢救,病情稳定后,仍有半身不遂、失语,遂特邀中医治疗。舌质暗、苔白滑,脉弦滞。辨证为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方用本方治疗:麻黄9克,桂枝9克,党参9克,甘草9克,干姜9克,生石膏9克,当归9克,川芎4.5克,杏仁4.5克,水煎分两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上下肢稍能活动,下肢好转更著;能发单字音,唇音多于舌音。脉舌同上。继用上方,再服三剂。

三诊:又服上方三剂后,已能开始下地试走,发音也较前好转,能发三四个字的连续音,脉弦而不滞。继用上方,再服六剂。

四诊:服上方六剂后,经别人搀扶可步行300~500米,上肢能自动做屈肘伸肘活动。但仍感无力,发音较前清晰有力。遂改方调养。

誅 体会:《金匮要略》谓:“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读升);邪入于脏,舌即难言。”该患者上证俱备,为风邪中络中经中脏,故用本方以发肌表之风邪,并通经络、调荣卫,内外兼治,无有不到,因而获效较速。本方治半身不遂。若为病之初期轻症,用本方可获全效。若病情较重者,则是治疗本症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所以,该患者在病情好转后,即改方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