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方新用:临床一通百通的奥秘
1254000000006

第6章 乌梅丸(汤)

第五章 乌梅丸(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乌梅三百枝(100枚),细辛六两(18克),干姜十两(30克),黄连十六两(48克),蜀椒四两(去汗)(12克),当归四两(12克),桂枝六两(去皮)(18克),附子六两(炮)(18克),人参六两(18克),黄柏六两(18克)。

【用法】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9克重,每服一丸。若用汤剂。按上量取1/6,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就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方解】 本方为治厥阴之总方。方中乌梅酸平入肝,纳气补体;当归苦温入肝,养血通经;人参甘寒益脾阴;干姜辛温补脾阳;黄连、黄柏苦寒入心降火,以温下寒;蜀椒、桂枝焦辛入心,补阳气、散寒水,细辛辛香,交通上下;附子入肾暖水脏。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为统治厥阴病之方。

【应用】

1. 巅顶痛 巅顶是厥阴之脉与督脉相会之处。巅顶痛是肝阴不足,不能上荣络脉,虚而作痛。症见痛如针刺。治疗时,用本方以滋肝阴,阴精上奉,其痛自愈。

2. 头痛 脑震荡头痛,是外伤后引起之头痛。祖国医学认为,是外伤后引起的气血紊乱,阴阳不相顺接所致。此属厥阴病的基本病机。故治疗时,用本方使气血平复,阴阳顺接,其症可除。

3. 偏头痛 偏头痛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发作性头痛。祖国医学称为偏头风。肝风内动,肝主风,外风侵入与内风相合。风为阳邪,阳盛则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上部脉络,脉络空虚则风乘之,风性主动,故成阵发性疼痛。治疗时,用本方滋补肝阴以息风。阴血同源,阴血足则风自灭。头侧虽属少阳,但其里是厥阴,故对时久难愈的偏头痛,应从厥阴治之。

4. 高血压病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2种,目前已成为一种老年性常见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的病变。在笔者多年的临床体验中,感到血压的收缩压高是肝阳偏亢,多实证;舒张压高是肝阴不足所引起的肝阳上亢,多虚证。此处所指是舒张压升高的高血压病。治疗时,用本方滋补肝阴,肝阴足则阳亢平。

5. 痫证 痫证是指间断发作性病证,多与情志刺激有关,累及肝、脾、心三脏。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不散精,聚而成痰,痰扰心窍,痫证发作。症见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霎时即恢复如常人。若发作前伴有眼前发黑者,可用本方治疗,以其目为肝窍之故。

6. 眼疾 眼疾是指眼球疼痛难忍,多伴有眼磨发红之症,且有反复发作的倾向。肝开窍于目,肝风内动,上扰空窍而作痛,故仍用本方治疗。

7. 失眠症 失眠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此处所指失眠,是肝阴不足,不能潜阳之故。阳主动,故失眠。症见彻夜不眠,伴有头晕痛。治疗时,用本方滋肝阴,阴足则能潜阳,失眠自除。

8. 咽部疼痛 咽部是厥阴经脉所循行的部位。若症见咽干,咽后壁痛、色垢者,可用本方治疗。

9. 奔豚气病 奔豚气病是气从少腹上冲咽喉所致。《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两者之义相同,故用统治厥阴病之主方治疗。

10. 手心起硬皮 手心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劳宫穴部位。《子午流注》谓血归包络,肌肤得血液濡养则润滑光泽,失于血液濡养则起硬皮。因属厥阴,故用本方治疗。

病案举例

莫某,男,48岁,河南省人,干部。1978年10月16日初诊。

患者半年来自感头顶疼痛,伴有视物模糊,劳累后加重,手足心发热,烦躁易怒。有慢性肝炎史,近1个月来肝功能已转正常。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

方用本方:乌梅15枚,黄柏3克,黄连8克,干姜4.5克,党参3克,桂枝3克,川椒2克,细辛3克,附子3克,当归2克。水煎分两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自感头痛减轻,但视物仍模糊。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仍用上方,再服三剂。

三诊:患者服上药后,巅顶已不痛,视力也大为好转,自感头脑较前清爽。继用上方再服三剂,以善其后。

誅 体会:厥阴之脉达巅顶,今肝阴不足,阴血不能荣于上,故头痛、视物不清。《金匮要略》云:“夫肝之补、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乌梅丸正符此意,它并非单纯驱虫之剂,而是厥阴。

近效术附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白术二两(6克),附子一枚半(炮、去皮)(6克),甘草一两(炙)(3克),生姜五片(6克),大枣二枚。

【用法】 水煎两次兑匀,分两次温服。

【主治】 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

【方解】 方中附子暖水脏,白术、甘草暖中焦。水脏、中焦得暖,则浊阴之气尽趋于下,而头重苦眩及食不知味之症自除。

【应用】 头重如裹:头重如裹是湿邪上乘所致。祖国医学认为,在人体正常情况下,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平衡,则不致人以病。今阳气衰少不能下降,而浊阴之气上升,故发为此症。其脉两寸虚弱无力者,可用本方以暖中下二焦,使阳气得温,浊阴得降,湿邪得散,升降得宜,头重如裹之症自解。

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大黄二两(6克),黄连一两(3克)。

【用法】 开水泡,分二次温服。

【主治】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方解】 本方大黄、黄连均系苦寒之品,以泻心火兼清胃热,则痞自除。妙在煮服法,不取煎而只用麻沸汤(开水)泡须臾绞取之,取其轻扬清淡之意,以泻心消痞。若久煎汁,必走肠胃,就不能发挥本方的作用。

【应用】 眼疾:眼疾是指巩膜充血疼痛,多为巩膜炎。祖国医学认为,巩膜色白属肺,充血为火热之邪,巩膜充血为肺经有热。若脉见关上浮者,可用本方以清心胃之火热,火热得清,其症自愈。

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黄芪、芍药、桂枝各三两(9克),生姜六两(18克),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 水煎两次兑匀,分两次温服。

【主治】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方解】 前人有“邪入于阴则为痹”之说。但血中之邪,以阳气伤方可得入,因而也必阳气通方可得出。故在桂枝汤中去甘草之缓,加黄芪的强而有力,于气分中调其血;更妙倍用生姜以宣发其气,使气行则血行而痹通,这是阴阳互根之理。

【应用】 手指麻木:手指麻木是血痹而不能荣于指末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手得血而能握物,今手指麻木,责之于血,但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用本方于气分中调其血,使气行则血痹自通,麻木可愈。

侯氏黑散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菊花四十分(120克),白术、防风各十分(30克),桔梗八分(24克),黄芩五分(15克),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芎、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9克)。

【用法】 共为细末,每服3克。开始二十日,温酒或温开水冲服。禁忌鱼肉大蒜。常吃冷食,六十日止,服药积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此服法为半身不遂而设,但下述应用则不在此例。

若用汤剂,取上分量的三分之一,水煎两次兑匀,分两次温服。

【主治】 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方解】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健脾安中,同干姜温中补气,以菊花、防风驱表里之风,川芎、当归养血为助;桂枝引导诸药,开痹者,以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收阴养正;桔梗升提邪气,使大风得转、风邪得去,黄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以酒引诸药至周身经络。本方具有祛风除热、补虚下痰之功用。

【应用】

1.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指原发性高血压,不包括症状性高血压。但多发于老年人,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症见头晕目眩、耳鸣眼花等。祖国医学认为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空窍所致。若见上症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脉弦而有力者,可用本方平肝息风。

2. 眼疾 眼疾是指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角膜生云翳。目为肝窍,肝阳上亢,上扰空窍,故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肝气犯脾,水湿上泛,则目生云雾。可用本方加乌贼骨,息风退雾,则眼疾可愈。

3.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是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多发于中年以上患者,与动脉硬化有关。脑血管意外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管意外临床上常表现为突然的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在急诊急救治疗后遗留的半身不遂者可用本方配合康复。祖国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多因久病体虚,风邪得以乘之,阻碍经气,形成瘫痪。由于是因虚所致,故用本方填窍以息风,窍得填则新风不能入、旧风不能容,其症可愈。其服用方法,按散剂服法用之。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茯苓四两(12克),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9克),五味子、半夏、杏仁各半升(9克),大黄三两(9克)。

【用法】 水煎两次兑匀,分两次温服。

【主治】 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

【方解】 本方以小青龙汤加减而成,依小青龙证误治之变证加减施治。方中茯苓渗湿利水,治饮邪之源;干姜、细辛泄满止咳,凡饮邪未去,须以二味刻刻予防;五味子酸敛,半夏降逆,杏仁之苦泄辛散,内通肺气,外散水气,既欲若此,而又用甘草以缓之,使药性不暴,则药力周到,能入邪、水饮互结之处而攻之,面热如醉,为胃热上冲,故又加大黄以泄胃中之热,则病自愈。

【应用】 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指原发性高血压,以动脉血压升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认为,是阴阳平衡失调,其病变在肝,其根源在肾之症。一般认为,肝阳上亢是由于肝阴不足,除由于肝本身的亏耗外,也可由心阴或肾阴不足引起。肝阳上亢剧甚时可以化火,甚至有动风的表现,所以本症属于祖国医学的肝阳、肝火、肝风等。症见头痛目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口苦耳鸣,脉弦滑。治疗时,以本方实脾泄肝,其症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