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68

第68章 胆石症 (1)

第19章 胆石症 (1)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与胆管)发生结石的疾病,临床表现取决于结石是否引起胆道感染、胆道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与程度,国内胆石症的发病大多与感染有关。

目前我国约有7000万胆病患者。我国自然人群中的胆结石发生率在10%左右,占普外住院人数的1003%,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1倍多,而66岁以上的人群中20%~40%的女性及10%~15%的男性患有胆病。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胆石症病人中,胆色素结石的比例占大多数,有统计资料报道为50%以上;而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各占20%左右。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饮食结构的改善,最新的统计资科表明,近年来我国胆石症病人中胆固醇结石所占比例在不断提高,已向欧美等西方国家看齐。

本病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胆石症”,亦属于中医“痞证”、“胁痛”、“胆胀”的范畴,中医认为病因多由肝郁气滞、痰湿困脾、中焦湿热、瘀血阻滞、虫积等导致肝郁气滞,湿热熏蒸,血行瘀阻,影响肝胆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使胆汁排泄不畅而结成砂石。胆汁郁结,肝郁生火,湿热交蒸,日积月累,久经煎熬,结成砂石,不通则病。湿热熏蒸,胆道不通,致胆汁溢于皮肤而发黄。

一、辨 证 论 治

本症初起多为肝胆郁滞,胆汁代谢异常,继而郁久化热,湿热蕴结而成肝胆湿热,进一步发展则可热毒化火,邪入营血,致使病情逐渐加重。如果郁滞较重,则疼痛较剧,湿热熏蒸则会发黄。胆石症病位在肝胆,湿热郁滞是其重要病机。

(一)肝郁气滞

【证候】胁肋胀满疼痛,抑郁烦闷,腹胀,便溏,身倦乏力,纳食减少,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弦细。

【分析】沙石结于肝胆,肝失疏泄,胆失和降,故胁肋胀满疼痛,抑郁烦闷;脾失健运则腹胀,便溏,身倦乏力,纳食减少,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弦细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疏肝利胆。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味。

胁肋隐痛加徐长卿、延胡索、白芍、丹参;恶心欲吐加半夏、代赭石。

(二)肝胆湿热

【证候】右胁疼痛剧烈,面目及皮肤发黄,色泽鲜明,恶心欲吐,或有发热,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数。

【分析】沙石阻塞于肝胆,胆汁不能循常道代谢,以致胆液外泄,透发于外而为皮肤面目发黄;不通则痛,阻塞越重,疼痛越甚;邪热炎上则发热;湿热下注故小便黄或短少;舌红,舌苔黄腻,脉弦数乃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味。

排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寒战高热加蒲公英、生石膏、龙胆草;疼痛剧烈加延胡索、川楝子。

(三)热毒炽盛

【证候】右上腹或右胁下持续性胀痛或热痛、拒按、痛不可近,寒热往来或大热同时黄疸时有时无、口燥咽干、恶心呕吐、厌恶油腻、腹胀而满、便秘秽臭、尿深黄或赤,苔黄燥芒刺,脉弦滑而数。

【分析】结石阻于内,郁而化热,热势亢甚则高热;邪正交争于少阳,内传于阳明,故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厌恶油腻、腹胀而满、便秘秽臭;结石阻塞于肝胆,不通则痛,故右上腹或右胁下持续性胀痛或热痛、拒按、痛不可近;结石阻塞胆道,胆汁外溢,则可见黄疸,尿深黄或赤,阻塞越重,黄疸越深;苔黄燥芒刺,脉弦滑而数为阳明热甚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泄火通腑。

【方药】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味。

排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高热者,加黄连、金银花、连翘。

(四)瘀血阻滞

【证候】右上腹部刺痛或绞痛,痛有定处,胁下有块,黄疸时有时无,纳呆倦怠,舌质青紫,舌边尖有瘀点,脉弦细而涩。

【分析】沙石结于肝胆,脉络不通,则右上腹部刺痛或绞痛,痛有定处,胁下有块;若结石阻塞胆管,胆汁代谢障碍,则成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而发黄,通则无,阻则重;舌质青紫,舌边尖有瘀点,脉弦细而涩为瘀血阻滞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利胆排石。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味。

排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发热,重用柴胡,加金银花、黄芩、败酱草;疼痛甚加白芍、延胡索、徐长卿。

(五)肝胆阴虚

【证候】右上腹部隐痛、压痛,口干,心烦失眠,潮热盗汗,食少纳差,舌红有裂纹少津,少苔或光剥,脉弦细。

【分析】本病日久,肝胆亏虚,经脉失养,故右上腹部隐痛、压痛;胆胃不和,则食少纳差,甚至可见恶心欲吐;虚热上扰,则口干,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舌红有裂纹少津,少苔或光剥,脉弦细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滋养肝阴,消积化石。

【方药】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加味。

排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肝阴不足,加生地黄、白芍、何首乌、枸杞子等;胆胃不和,食少纳差,恶心欲吐,加法半夏、竹茹;疼痛甚加白芍、延胡索、徐长卿。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李斯炽治疗胆石症验案(《李斯炽医案》)

刘某,女,25岁,1961年10月13日初诊。

主诉:从1953年起即患胸痛,发作时间不定,痛时即感头晕、口苦。经西医透视检查,诊断为胆结石。诊得脉象微弦,此为肝胆郁热之故,宜疏肝利胆清热为治。

【处方】刺蒺藜16g,牡丹皮6g,金铃炭9g,雅黄连45g(吴萸水炒),郁金6g,花青皮9g,山栀子9g,木通6g。20剂。

10月5日二诊:服上方20剂后,约1年时间未发胸痛,只最近发作1次,但不甚严重,脉象弦滑,舌上有粉白苔,此肝胆郁滞未解,再本前法。

【处方】延胡索8g,刺蒺藜9g,牡蛎12g,雅黄连45g(吴萸水炒),青皮9g,牡丹皮8g,白芍9g,山栀子9g,木香6g,金铃炭3g,甘草3g,郁金8g。10剂。

10月11日三诊:服上方5剂后,胸痛即止,但感消化不良,每饭后必解溏便,微觉精神不好,弦滑之脉已解,指下转为濡弱,舌上微有白苔,是前方苦降稍过、湿阻中焦之故,改用疏肝行气,健脾除湿法。

【处方】制香附9g,茯苓9g,白术9g,厚朴6g,陈皮6g,炒白芍9g,苍术9g,砂仁6g,木香6g,法半夏9g,甘草3g。

11月19日四诊:服上方后,情况良好,胸痛未发,脉象平和,舌质淡红,有白苔,大便正常,食欲欠佳,仍本前方立意,并嘱其常服。

【处方】沙参9g,白术9g,山药15g,鸡内金6g,茯苓9g,厚朴6g,砂仁6g,制香附9g,木香6g,炙甘草3g。

服上方后,观察至1964年8月3日,胸痛一直未发。

【解析】本案一二诊时口苦、脉弦为肝胆郁热,因肝经下胸中贯膈,故见胸痛,李氏治以疏肝利胆清热,方中刺蒺藜、丹皮、金铃炭、青皮、丹皮、郁金等疏肝利胆,兼用山栀子、雅黄连清热。三诊时热邪已解,因前苦降稍过,又出现消化不良、便溏、精神欠佳、脉濡等脾虚脾湿之症,故三四诊时李氏处以疏肝行气兼健脾除湿之品,方中香附、白芍、木香疏肝理气,茯苓、白术、半夏、砂仁、沙参、山药、鸡内金、甘草补脾和胃,厚朴、陈皮、苍术燥湿行气。

(二)顾伯华治疗胆石症验案(《现代名中医类案选》)

徐某,女,43岁。初诊于1973年5月。

患者有胆道残余结石,先后手术3次,第1次于1952年做胆囊切除术,1964年复发;1967年做第2次手术(胆总管取石),1968年复发;延至1973年4月又做手术(手术时查到右侧肝管尚有结石,T管引流有不少泥沙样结石)。以前发作时,常出现黄疸,发热,右上腹、剑突下作痛。目前体质虚弱,神疲肢软,脘腹时有闷胀感,大便日行二三次,溏泄。苔薄腻,脉濡缓。证属病久体虚,脾气健运失司,肝胆不和,失于疏泄。治拟健脾益气,疏肝利胆为法。

【处方】党参12g,白术9g,云茯苓9g,枳壳9g,木香9g,玄明粉45g(分冲),制大黄9g,虎杖15g,生山楂12g,金钱草30g。

1975年4月,经服前方出入治疗达2年,未见发作过。与2年前相比,症状改善如下:①体重增加,气色好转,食欲增加,每日进食1千克以上,大便每日1次,成形。② 右上腹闷胀不舒感消失。③ 以前遇冷或疲劳时容易发病,现在即使受凉或工作疲劳亦未见发病,而且去冬未穿棉袄,说明体质增强。再守原意出入。

【处方】党参12g,白术9g,怀山药9g,枳壳9g,陈皮9g,玄明粉45g(分冲),虎杖12g,制大黄9g,生山楂12g,延胡索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