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67

第67章 赵绍琴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 (3)

(六)赵绍琴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3)

(十五)阳云芳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阳云芳清化利胆丸治疗慢性胆囊炎268例湖北中医杂志,2001;23(3):28]

余某,女,38,岁。就诊时间:1998年3月10日。

患者上腹部胀痛不适,口干苦,大便时干时稀,反复发作1年余。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用药时有效,药停如故。此次因饮食不慎,诸症加重,而来本院就医。刻诊:右上腹胀痛隐隐,口干苦,胸闷,小便黄,大便稀而不爽。查体:巩膜无黄染,心肺(-),腹软,墨菲征(+),肝脾不肿大,右上腹叩击痛,舌红苔腻,脉弦细稍数。肝功能、大便检查正常,B超提示为慢性胆囊炎。

【处方】清化利胆丸:柴胡80g,半夏、木香各90g,黄芩、郁金、枳壳各100g,丹参120g,金银花、连翘各150g,茵陈、金钱草、蒲公英各300g,大黄60g,水泛为丸。每次10g,每日3次。服药期禁食辛辣肥腻食物、蛋类及烟、酒、茶。

5天后诸症大减。后改为每日服2次,并嘱注意饮食禁忌。3个月后复诊,诸症尽除,B超示肝胆正常,嘱停药观察。1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解析】慢性胆囊炎是消化系常见病之一,容易复发。临床常因缺乏典型症状而易被误诊为慢性胃炎或慢性肠炎。临证时,若见口干苦,胸闷,右上腹胀痛隐隐,大便时干时稀,右上腹叩击痛,且以进食辛辣或油腻之物后诸症加重者,即首先疑为本病,再经B超或彩超检查即可确诊。本病与饮食、情志、内分泌代谢失常有关。祖国医学认为,胆位于中焦,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藏胆汁,主疏泄,以降为顺。若湿热之邪蕴结于胆,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在上则胸闷、口干苦;于中则胁腹胀痛,至下则大便失调。阳氏根据清利湿热、疏肝利胆而立法,选柴胡疏利肝胆,半夏燥湿,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枳壳、木香行气止痛,茵陈、金钱草清利肝胆、利湿退黄,大黄凉血活血,与枳壳合用可通腑气,郁金、丹参活血,且郁金又有利胆退黄之效。诸药合用,共奏清化疏利之功。

(十六)苏荻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苏荻自拟通达汤治疗慢性胆囊炎例析中医药学刊,2001;19:250)

张某,男性,46岁。1999年4月9日初诊。患者右胁部胀痛3天,伴恶心呕吐,纳呆腹胀,便秘。查体:体温368℃,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压痛(+),胆囊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舌质黯红,舌苔黄腻,脉沉弦。白细胞 92×109/L, B超示:胆囊8cm×31cm,慢性胆囊炎改变。四诊合参,证属肝郁气滞、湿热蕴结、胆府不通。以疏肝行气、清热利湿为治法。

【处方】药用通达汤:金钱草50g,茵陈30g,柴胡15g,黄芩15g,半夏5g,枳实l0g,白芍l0g,党参5g,大黄l0g,郁金5g。3剂,水煎服,并嘱病情变化随诊。

二诊时自述疼痛明显好转,继服12剂后病愈。1年后随诊病未复发。

【解析】肝主疏泄主要影响人体气机的调畅,肝失疏泄可使脾胃的消化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失常。脾胃的升降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蕴而成热,湿热郁蒸而致肝胆疏泄不利导致胁痛等少阳经的症状,苏氏治以疏肝行气、清热利湿,使湿热清、气机得以恢复通畅则诸症自除。

(十七)陈允旺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陈允旺,何雪云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结石型胆囊炎78例.陕西中医,2002;23(7):589]

张某,男,59岁。患者素好烟酒,喜食肥甘,体型肥胖。1994年7月曾因右上腹阵发性胀痛,恶心呕吐,至某院就诊,B超诊为胆囊炎胆石症,经消炎解痉止痛治疗后缓解,但以后每遇油腻食品则疼痛又发,因不愿手术治疗,于1997年5月27日至余处初诊。初诊时患者右上腹胁肋部疼痛,体重困倦,脘腹痞满,纳呆口苦,尿黄,大便干结,舌苔微黄而腻,脉象弦滑。B超示:胆囊炎、胆囊结石。辨证属于肝胆湿热,治以清热利湿剂。

【处方】龙胆草6g,枳实、生鸡内金、川楝子、大黄(后下)各10g,柴胡12g,山栀子、黄芩、车前子(包)、白芍、郁金各15g,金钱草30g。

服药7剂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大便通畅稀溏,每日7~8次。复诊时将大黄减为6g,后又针对病症变化。上方稍有调整,连服30剂后诸症消失,B超复查胆囊正常,结石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解析】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其病因或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致湿热中阻,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肝络不得畅达,湿热熏蒸日久,煎熬成石,并与虫卵败脂结成结石。陈氏方用龙胆草、山栀子、黄芩、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柴胡、枳实疏肝利胆,金钱草、鸡内金溶石排石,半夏和胃降浊,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诸药同用,具有清肝湿热,理气和胃止痛,兼养阴化瘀通络之功。

(十八)苏亚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苏亚散寒化瘀汤治疗胆囊炎40例北京中医杂志,2002;21(1):37]

陈某,女,45岁,干部,1996年11月8日初诊。2年来反复出现胁肋疼痛,并牵及右肩背痛。1995年5月经B超检查:胆囊肿大,囊壁增厚毛糙欠光滑,初诊为慢性胆囊炎。曾用中药胆石通及耳穴贴压法治疗半年余,效果不显。1周前因食煎炸之品后出现右胁部绞痛,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低热,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沉弦迟。胆囊区疼痛,墨菲征阳性。中性粒细胞增高,B超检查:胆囊肿大,囊壁增厚欠光滑。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胁痛。

辨证: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气滞血瘀。

治法:温中散寒,化瘀止痛。

【处方】自拟散寒化瘀汤:吴茱萸10g,白芍、茜草、当归、旋覆花、桃仁、郁金、柴胡、鸡内金各10g,黄芪、党参各20g,炙甘草6g。水煎300ml,分2次空腹服,每日1剂,服药期间需低脂饮食。

服药1周后,症状体征消失,血象正常。B超显示胆囊大小恢复正常,仍继续服基本方1个月,症状未复发。1997年10月B超检查示:胆囊正常。

【解析】胆囊炎临床以湿热郁滞多见,苏氏以温中散寒,化瘀止痛之法组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上值得参考。方中吴茱萸性热,味辛而苦,其功以温中止痛、泄肝降逆著称,与白芍并用取其泄肝中有柔肝之功。久痛必虚,故以黄芪、党参温中有补,气行则血行。久痛入络,气滞血瘀,加之寒邪凝滞,血瘀更甚,病更缠绵。方中以茜草、旋覆花、当归、桃仁、郁金、鸡内金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柴胡调气散结,引药直达胁下。诸药合用,温中散寒,行气活血,则疼痛自平。

(十九)王峰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王峰,崔庆霞,田河水等.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158例光明中医,2002;17(102):58]

李某,女,44岁,1999年8月23日就诊,主诉:右胁肋部胀痛间断发作3年,加重3天。现症:右胁疼痛难忍,向右肩部放射,恶心呕吐,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查体:体温38 7℃,肝区叩痛(+),墨菲征(+)。血象: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 084,淋巴细胞 016,肝功能正常,B超提示:急性胆囊炎。

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型)。

治则:清热利湿,疏肝理气,通腑利胆。

【处方】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8g,大黄(后下)10g,白芍30g,枳实9g,黄芩10g,半夏10g,郁金10g,木香10g,延胡索15g,生姜12g,茵陈30g,龙胆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2天后症状减轻,4天后诸症消失,7天后复查体温363℃,肝区叩痛(-),墨菲征(-),血象:白细胞72×109/L,中性粒细胞064,淋巴细胞036,B超提示:胆囊大小正常。临床治愈。

【解析】中医认为胆为中清之腑,内藏胆汁,以通降下行为顺,与肝相为表里,如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引起肝胆气郁,疏泄失常,通降失调,湿热内蕴而发为本病。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利胆。方中柴胡具轻清上升,宣透疏达之性,长于疏泄肝胆邪热;伍黄芩和解表里,清热利湿;配白芍柔肝疏肝止痛;半夏伍生姜化湿和中,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泄腑清热,郁金为血中之气药,配木香、延胡索行气解郁,凉血化瘀。全方共奏清泄胆腑湿热,疏肝理气止痛之效。因本方多苦寒之品,对脾胃虚寒之急性胆囊炎的患者不适宜。临证当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95

2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三)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0:1695

3谢海洲谢海洲论医集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378

4时振声时门医述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

5单书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上)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68

6彭建中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