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61

第61章 肝肾综合征 (1)

第17章 肝肾综合征 (1)

肝肾综合征是指急性或慢性严重肝病患者发生的肾功能衰竭,肾脏在病理上缺乏明显变化,是一种功能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肾功能可于肝移植后恢复,且其肾脏移植于非肝病肾衰患者后可重获功能。肝肾综合征的预后差,一旦发生死亡率可高达90%。

本病在中医学中分属于“鼓胀”、“黄疸”、“癥积”、“癃闭”、“关格”等病范畴。系因外感湿热疫毒,邪毒炽盛,耗损阴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浊毒内蕴,肾脏不能分清别浊,膀胱开合不利,或因肝病日久,损伤肝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气血瘀滞,肾气日衰,肾阳不能化气行水,终致少尿或无尿。本病病机复杂,正虚与邪实互为因果,终致肝脾肾三脏功能衰竭,阴竭阳脱,阴阳离绝。

一、辨 证 论 治

(一)湿热内蕴

【证候】黄疸较重,腹部鼓胀,倦怠乏力,恶心呕吐,纳呆,口苦口干,下肢水肿,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量少或尿闭,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分析】肝病日久,湿热蕴结,熏蒸肝胆,以致胆液外泄,透发于外而为皮肤面目发黄,口苦口干;湿热之邪影响脾胃,脾失健运则倦怠乏力,恶心呕吐,纳呆;影响水液代谢的肾脏则腹部鼓胀,下肢水肿;湿热下注故小便黄或短少;热邪与宿食相结,则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

瘀血阻滞,肝区疼痛,舌质瘀斑加丹参、桃仁、红花;恶心呕吐加半夏、苏梗、竹茹;水肿,小便不利,加赤小豆、车前草、猪苓。

(二)脾肾阳虚

【证候】腹部胀大如鼓,下肢水肿或全身水肿,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精神疲惫,面色不华或晦黄,少腹腰膝酸冷,腹胀便溏或泻下清谷,小便不利,舌质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

【分析】肾藏元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肝病日久,病可由阳转阴,由热化寒,或素体阳虚之人,日久阳气更伤,由脾阳不足到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机体失于温养,则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面色不华或晦黄,少腹腰膝酸冷;阳气不能温养神气则精神疲惫;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则腹胀便溏亦可见泻下清谷;脾肾均主水液之代谢,水液代谢异常,水液不能气化则小便不利,腹部胀大如鼓,下肢水肿或全身水肿,舌质淡胖有齿印;脉沉为主里,沉迟为阳气鼓动无力之故。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伤寒论》)加减。

呕吐加半夏、吴茱萸、陈皮;腹胀便溏加厚朴、红参,乌药;湿浊上扰神明,神昏谵语加石菖蒲、郁金、远志,或苏合香丸鼻饲给药。

(三)肝肾阴虚

【证候】腹部胀大,下肢水肿,形体消瘦,右胁隐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大便干,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苔或舌苔剥脱,脉细数无力。

【分析】肝肾阴液亏虚,则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大便干,小便短少;虚热上扰,则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肝肾阴虚,水液代谢障碍,故腹部胀大,下肢水肿;舌质红绛,少苔或舌苔剥脱,脉细数无力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口干烦渴,加知母、麦冬、生地黄、黄柏;躁扰不宁,可合大定风珠;大便不通,加大黄、麦冬;心烦不眠加酸枣仁、旱莲草、栀子。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邓以林治疗肝肾综合征验案[邓以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肝肾综合征中医杂志,1983;24(9):27]

(1)邵某,女,42岁。

患者自觉发热,头晕乏力,脘腹不适,纳差,巩膜及皮肤黄染,小便短黄,头面水肿,当地做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7天,无明显效果,于1974年6月24日以黄疸、水肿、高热收住我院。实验室检查:黄疸指数72 U,凡登白直接、间接反应均阳性,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8 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硫酸锌浊度试验17 U,碘试验(),谷丙转氨酶640U/L,血红蛋白95g/L,血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22,尿常规示蛋白()、白细胞(+)、红细胞()、管型(+),尿素氮2213mmol/L。西医诊断为肝肾综合征。用高渗葡萄糖、维生素C、肌酐、氢化可的松、青霉素、氢氯噻嗪等药治疗10天,效果不满意,邀请中医会诊。

初诊(7月5日):诊见发热(体温405℃),微恶寒,无汗,目黄,身黄,形体水肿,按之深陷,脘腹胀满,纳食甚少,疲倦,嗜睡,小便短黄,尿量320ml/24小时,舌苔白滑,脉象沉濡。证属寒邪外束,玄府闭塞,瘀热郁阻脾胃,熏蒸肝胆,气化失司,水湿浸渍。法拟宣通表里,清利湿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增损。

【处方】麻黄、大枣各9g,连翘15g,杏仁、桑皮各12g,茯苓皮、赤小豆、茵陈各30g,生姜6g,甘草3g,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同时停服西药及利尿药。

二诊(7月7日):服上方后,恶寒已解,周身汗出,身热渐退(体温389℃),小溲增多,尿量1200ml/24小时,全身水肿减轻。药已对证,再续原方,麻黄加至12g,继服3剂。

三诊(7月10日):药后身热退净(体温368℃),小便淡黄,尿量1920 ml/24小时,肿消胀减,黄疸亦退。表证已罢,转以利水退黄法,拟五皮饮合胆郁通化裁。

【处方】茵陈、白茅根各30g,郁金、栀子、陈皮、姜皮各9g,茯苓皮24g,桑皮12g,甘草3g,3剂。

四诊(7月13日):黄疸加深,热势又炽(体温398℃),全身水肿,小便短少,尿量1840ml/24小时。表邪虽解,在里之瘀热复聚,再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用量6g,3剂。

五诊(7月18日):药后平平,始悟病重药轻,麻黄用量不足,复加至12g,3剂。

六诊(7月21日):病已显效,诸症均减,周身微微汗出,小便淡黄,尿量1880ml/24小时。继服15剂,黄疸、水肿、发热悉蠲,复查肝功能、尿常规、尿素氮均属正常,后用调理脾胃之剂巩固疗效。1983年3月6日随访,身体健康,一直参加劳动。

【解析】本案患者西医诊断为肝肾综合征,中医辨证为寒邪外束,玄府闭塞,气化失司,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形体水肿;瘀热郁阻脾胃,熏蒸肝胆故见目黄,身黄,小便短黄,脘腹胀满,纳食减少,疲倦,嗜睡。邓氏以宣通表里,清利湿热立法,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增损。方中麻黄合连翘,一温一凉,相得益彰,宣通表里,祛寒兼清郁热;麻黄合生姜、杏仁,疏散表邪;桑皮清泻湿热,下气行水;茯苓皮、赤小豆利尿消肿;大枣、甘草培土安中。诸药合用,病证相合,药后汗出,恶寒解,热渐退,小便增多,水肿减轻。三诊时表证已解,以利水退黄为主,然药后黄疸加深热势又炽,全身水肿,此为在里之瘀热复聚,再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周身微微汗出,尿量渐增,终黄疸、水肿、发热悉蠲,各项理化检查均正常而告病愈。

(2)王某,男,28岁。

患者宿有喘疾,因感受风寒,哮喘复作,疲倦,嗜睡,食欲缺乏,尿微黄,在当地治疗数日,喘不减轻,发热不退,巩膜及皮肤黄染加深,全身水肿。于1980年12月19日以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喘息性肺炎收入内科。体温398℃,心率112次/分,神志清,精神困倦,两肺闻及干湿性啰音。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20,黄疸指数52 U,凡登白直接、间接反应均阳性,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7 U,麝香草絮状试验(),硫酸锌浊度试验15 U,碘试验(±),谷丙转氨酶520U,二氧化碳结合力2335mmol/L(52容积%),钾离子435mmol/L(17mg%),钠离子12397mmol/L(285mg%),尿素氮2428mmol/L(68mg%)。诊断为肝肾综合征、喘息型肺炎并心衰。用高渗葡萄糖、三磷腺苷、辅酶I、维生素C、地塞米松、青霉素、毛花苷C、呋塞米等对症处理,治疗2天效果不显,邀余会诊。

初诊(12月21日):诊见发热,头汗出,呼吸急促,张口抬肩,喉中哮声如曳锯,鸡胸,倚息难卧。心悸,语言吃力,目黄,身黄,唇绀,周身水肿,腹部胀气,小便短黄,尿量410ml/24小时,大便四日不行,舌苔薄黄、底白厚滑腻,脉象沉滑。证属肃降失顺,水道不能通调,瘀热在里,水气凌心渍肾。法拟宣上导下,宁心肃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

【处方】麻黄、杏仁、连翘各12g,赤小豆、茵陈各30g,茯苓24g,桑皮9g,生姜6g,葶苈子、大枣各12g,甘草3g。2剂,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服。

二诊(12月23日):药后二便通利,尿量1580ml/24小时,喘息渐平,肿胀始退,续进原方5剂。

三诊(12月28日):热退,肿消,头汗止,黄疸始退,惟动则气急,舌苔薄黄,脉象仍然沉滑。此由水饮停蓄,气机受阻,前方续进7剂。

四诊(1981年1月5日):药后诸症悉退,感形寒肢冷,肌肉瘦削,食下“月真”胀,舌苔白滑,脉象沉缓。脾肾阳气不得畅通,宜培火生土,以善其后,昼服六君子汤,晚进济生肾气丸。1个月后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和血液生化检查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