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59

第59章 肝昏迷 (1)

第16章 肝昏迷 (1)

肝昏迷又称“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时肝功能衰竭或门体静脉分流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征。临床以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为主要特征,伴有扑翼样震颤、肝臭、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等症状。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病有关。暴发性病毒性肝炎可无诱因而突然发病,迅速出现昏迷,数日内可死亡。肝硬化而伴有门体静脉分流者,常在上消化道出血或进食高蛋白饮食等物后诱发昏迷,一旦除去诱发因素,肝脏代偿能力尚可时,神志可望恢复,但昏迷常易反复发作。

本病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肝厥”,亦属于中医“昏迷”、“癫狂”范畴。肝性脑病系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邪犯心营,或因肝积、鼓胀、肝岩等病变日久,正气虚弱,复因饮食不节、失治误治、情志刺激、外感时邪、呕血便血、逐水太过等,使肝气严重受损。

一、辨 证 论 治

本病初多为湿浊、痰瘀、火毒内盛,邪毒不得外泄而熏蒸,蒙蔽脑神,内闭心包,引动肝风,病性以邪实为主;疾病后期往往出现脏腑虚损,气阴衰竭,甚或阴阳离绝,阴微阳脱。

(一)痰湿蒙蔽清窍

【证候】神情呆滞,表情淡漠、神差嗜睡或言语不清,面色晦黯,脘腹胀满,食欲缺乏,喉中痰鸣,舌质淡黯,舌苔白腻而厚,脉滑。

【分析】肝病日久,萌生痰湿,邪无出路,不得外泄而熏蒸,内闭心窍,蒙蔽脑神,故神情呆滞,表情淡漠、神差嗜睡或言语不清;痰湿为病故面色晦黯,脘腹胀满,食欲缺乏,喉中痰鸣,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而厚,脉滑。多见于肝性脑病昏迷前驱期。

【治法】化痰开窍醒神。

【方药】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加减。

湿重加苍术、厚朴;脾虚加薏苡仁、茯苓;若壮热口渴者,加知母、石膏;抽搐频繁者,加钩藤、全蝎;谵妄者,加礞石、石决明;已昏迷者加苏合香丸1粒,不能口服者鼻饲给药。

(二)热毒扰心

【证候】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面色红赤,肝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

【分析】邪毒迅速化热、化燥,内入营血,扰乱心神,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面色红赤;毒气不能及时被肝脏解毒,故口中有异常的“肝臭味”;热邪灼伤津液,与燥屎相结,则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为热毒炽盛之象。本型多见于暴发型肝炎所致的肝性脑病。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开窍。

【方药】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高热,加石膏;大便不通,脉实有力,加大黄(后下)、玄明粉(冲服);深度昏迷,加安宫牛黄丸(鼻饲给药);小便不利,加车前草、猪苓;吐血、衄血、便血加三七粉(吞服)、白茅根、地榆炭。

(三)阴虚阳亢

【证候】躁动不安,狂言乱语,循衣摸床,肝臭,四肢震颤或抽搐,舌干唇燥,脉弦细。

【分析】肝病日久,耗伤阴津,虚风内动,故四肢震颤或抽搐;热扰心神,故躁动不安,狂言乱语,循衣摸床;毒气不能及时被肝脏解毒,故口中有异常的“肝臭味”;舌干唇燥,脉弦细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平肝熄风。

【方药】羚羊角汤(《医方类聚》)加减:

腹部胀大,小便不通加大腹皮、泽泻、车前草;昏迷不醒加紫雪丹或至宝丹,鼻饲送入。

(四)阴阳两竭

【证候】深度昏迷,手足抽搐,气息低微,汗出肢冷,尿少便溏,舌淡,脉细微。

【分析】本病后期,阴阳两绝,神气衰亡,病情进入危重阶段,故见深度昏迷,手足抽搐,气息低微,汗出肢冷,尿少便溏;舌淡,脉细微为阴阳衰竭之象。本型多见于肝性脑病昏迷期。

【治法】益气回阳救脱。

【方药】参附龙牡汤(《验方》)加减。

阴精耗竭,舌质红绛,舌苔剥脱加山茱萸、阿胶(烊化,冲服)、龟板;阳脱,四肢厥冷加干姜、肉桂(后下)。如果昏迷不能口服给药,上述药物煎煮浓缩后,鼻饲送入。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关幼波治疗肝昏迷验案(《关幼波肝病杂病论》)

刘某,女,27岁。初诊日期:1962年2月17日。

主诉:腹部探查术后神昏,高热,黄疸加重伴出血2日。

现病史:患者于1962年12月4日起突然上腹部剧痛,继而发热,体温388℃。巩膜发黄,右上腹压痛,腹泻,以胆道蛔虫合并感染收某院治疗。入院查体温40℃,白细胞28×109/L,腹痛及黄疸加重,胆红素2223μmol/L,黄疸指数100U,又于2月15日剖腹探查,术中胆囊正常,无结石及蛔虫,胆总管无扩大,惟肝脏高度充血肿胀,病理诊断为急性传染性肝炎。术后即神志不清,高热,全身有大少不等之出血点,瘀斑,柏油样大便多次。化验检查:黄疸指数125U,胆红素2223μmol/L,谷丙转氨酶320U/L。凝血酶原时间(何氏法)27分钟,尿素氮5355mmol/L,白细胞166×109/L。经大量抗生素、维生素、氢化可的松及凝血药治疗未见好转,且进行性加重,遂于2月17日请中医会诊,当时证见:神志昏迷,鼻鼾大作,高热不退,周身发黄,全身紫斑,四肢水肿,大便色灰,小溲微黄。舌苔黄厚腻,舌质淡,脉极细。西医诊断为肝性脑病,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弥漫三焦,蒙蔽心包,治以滋阴回阳,扶正固脱,止血化瘀。

【处方】西洋参 9g,侧柏炭 9g,阿胶珠 9g,地榆炭 9g,茵陈 15g,川连炭 5g,白芍 30g,当归 12g,生地黄 9g,麦冬 9g,藕节9g,紫肉桂15g,藿香叶3g,胆草炭9g,羚羊粉 06g(兑服),童便1杯(兑服)。

服2剂后神志已清,出血渐止,继服3剂。2月23日,神清,身黄退,出血已止,惟言语不利,反应迟钝,治以扶正祛邪并重。

【处方】西洋参 5g,茵陈 30g,白芍30g,白术9g,橘红9g,石斛15g,钩藤75g,僵蚕3g,石菖蒲9g,川贝母12g,黄芪9g,紫花地丁15g,藿香叶45g,羚羊粉06g(兑服)。

再服5剂后,病情已基本恢复,原方去西洋参、羚羊粉,继服以巩固疗效,痊愈出院。

【解析】本案原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因误为胆道梗阻并感染而行手术,致使病情恶化,出现肝昏迷,经大量抗生素、维生素、氢化可的松及凝血药治疗未见好转,且进行性加重,关氏诊之,认为是肝胆湿热,弥漫三焦,蒙蔽心包,治以滋阴回阳,扶正固脱,止血化瘀。方中消补兼施,以西洋参、阿胶、当归、麦冬扶正滋阴,侧柏炭、地榆炭、藕节、胆草炭、川连炭以凉血活血化瘀。肉桂仅15g,其意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亦体现“阴中求阳”。

(二)俞尚德治疗肝昏迷验案(《俞氏中医消化病学》)

王某,男,37岁。初诊日期:1975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