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58

第58章 章真如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验案(2)

(一)章真如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验案(《章真如临床经验辑要》) (2)

服2剂,汗出畅,高热退,精神好转,胸胁疼痛已止,惟汗出较多,时有低热(374℃左右)。上方加白术15g,服药15剂,低热除,汗出减轻,纳食增加,面色增荣,可下床度步登厕。A型超声波复查:肝肋下1 cm,剑突下55 cm,左肝内液平消失。B型超声波复查示:左叶肝脓疡已基本吸收,可见50 cm×41 cm大小回声区,右肝内可见38 cm×3 cm大小低回声区,边缘模糊,内部回声为实液混合性。血白细胞50×109/L,中性粒细胞079,淋巴细胞02,嗜酸性粒细胞01。后以仙方活命饮与托里消毒散化裁,服药10剂,诸症消除,痊愈出院,随访半年,身体康复。

【解析】细菌性肝脓肿属中医“肝痈”范畴,《灵枢》曰:“期门隐隐痛者,肝胆其上肉微起者肝痈。”其发病多因邪袭人体,正气不支,邪毒内陷,流窜羁聚肝脏,疏泄失常,气血凝滞,化热肉腐成痈。本案患者胸脘胀满疼痛,纳呆泛恶,小便黄赤,舌苔厚腻黄白相兼,为少阳胆热,湿阻中焦之证,故治疗上应清解胆热,兼以化湿和中。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清少阳邪热;黄芩、栀子清泄胆经郁火;竹茹清热除烦、化痰和胃止呕;陈皮、半夏、枳壳、皂角刺和胃降逆、化湿除痰;柴胡疏理肝气;薏苡仁利水化湿;滑石、青黛、甘草清热利湿、导胆热下行。合用之,使少阳胆热得清,痰湿得化,胃气得降,上下分清,气机通畅,脾胃升降有权,正气来复,肝痈自愈。

(六)黄永芝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验案[黄永芝,白叔坤中西医结合治疗细菌性肝脓肿2例医学理论与实践,1997;7(10):31]

患者男性,52岁,于1991年3月17日来院就诊。半月前,因高热恶寒,右胁肋胀痛拒按,经检查诊为细菌性肝脓肿,收住本院外科。给予氨苄西林7 g,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1次/日,7日为1个疗程,并配合手术将较大脓腔切开排脓引流。术后半月来患者体温虽已降至正常,但仍感肝区隐痛,善太息,食欲缺乏,饭后腹胀,恶心乏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辨证为肝郁脾虚,治宜疏肝健脾,补益气血。

【处方】消遥散加减:柴胡10g,郁金10g,双花30g,连翘15g,黄芩12g,延胡索10g,白术10g,厚朴10g,党参12g,白芍12g,牡丹皮8g,虎杖10g,丹参12g,甘草5g。

服3剂后,腹痛腹胀减轻,仍感时有恶心,继服原方加半夏10g,生姜3片。服5剂后,诸症减轻,饮食亦增,惟感动则汗出,以上方加黄芪30g,当归10g,以补气生血,调理脾胃以善其后。

【解析】本案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虽经抗生素及手术切开排脓的治疗后,体温已降至正常,然仍感肝区隐痛,善太息,食欲缺乏,饭后腹胀,恶心乏力,此为余毒未清、肝郁脾虚之象,黄氏治以逍遥散加味。方中柴胡、郁金、延胡索、厚朴、白芍行气疏肝,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益气,双花、连翘、黄芩、虎杖清热解毒排余脓,合用牡丹皮、丹参活血以加强排脓的功效。治疗的始终在清余毒的同时,加黄芪、当归以补气生血,托疮生肌,以促进脓肿的痊愈。

(七)陈庆川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验案[陈庆川,王锡伟,庄新民.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山西中医,1995;11(5):25]

王某,男,25岁,渔民。1993年10月25日入院。

患者高热寒战,胁痛呕吐10天,急性发热面容,体温40℃,白细胞总数24×109/L,中性白细胞092,B超及CT示:多发性肝脓肿,右肝前叶89 cm×82 cm暗区,右肝后叶32 cm×29 cm暗区(未液化)。粪便检查:无溶组织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临床诊断:细菌性肝脓肿。即予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地塞米松静滴1周,热退,右胁仍痛,B超复查:声象同10月25日,未液化。改口服头孢氨苄,糜胰蛋白酶5 mg/日,予败酱消脓汤。

【处方】败酱草15g,金银花15g,薏苡仁30g,黄芪30g,当归尾10g,赤芍10g,穿山甲6g,皂角刺10g,香附10g,续断1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1周后复查B超:右肝前叶可见43 cm×39 cm暗区,后叶18 cm×12 cm暗区(未液化)。上方续进,10日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78×109/L,中性粒细胞064。B超示肝形态正常,未见脓肿。临床痊愈出院。

【解析】细菌性肝脓肿属中医“肝痈”范畴,多由恣食肥甘厚味,湿热内蕴,复因起居失常,外邪入侵,传入少阳肝胆经,使肝胆热毒壅盛而致。肉腐成脓,气血瘀滞为其特点。治当解毒排脓,理气活血。败酱消脓汤中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又活血祛瘀;金银花清热解毒,薏苡仁排脓,穿山甲、皂角刺消痈排脓,当归尾、赤芍活血散瘀,香附理气,续断通血脉而助排脓,合用大剂量黄芪以托疮生肌。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理气活血、排脓消肿之功效。糜胰蛋白酶有液化脓肿、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合用抗生素消炎抗感染,与败酱消脓汤相辅相成,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八)古青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验案(古青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愈细菌性肝脓肿1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85)

张某,男,64岁,1991年1月4日入院。发热(体温392℃),右上腹胀痛,纳差,口干苦,乏力消瘦半月。检查:急性病容,心肺(-),肝肋下25 cm,剑突下45 cm,质中,触痛(+),脾肋下未触及。白细胞119×109/L,中性粒细胞077。血清甲胎蛋白(-),谷丙转氨酶、麝香草酚浊度、硫酸锌浊度均正常,白蛋白/球蛋白为104∶1。B超检查:肝右前叶可见47 mm×45 mm形态欠规整低回声区,肝内可见液性暗区。

入院时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予中医中药治疗。入院时症见:时寒时热,右肋部胀痛,纳差,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予和解清热,解毒排脓。

【处方】柴胡、当归、桃仁各10g,黄芩、金银花、枳实、赤芍、蒲公英各15g,大黄8g,薏苡仁、冬瓜仁各30g,甘草6g,每日1剂。

发热渐退,药后第6天体温正常,仍诉右胁肋部胀痛,纳差,口干苦,继服上方数剂后,症状日益改善以致消失。食欲增加,肝回缩至肋下15 cm,质软,叩击痛阳性。B超复查:肝右前叶可见35 mm×30 mm低回声区,形态规整,边界清晰,其内可见均匀细小光点回声,提示肝脓肿仍存在。

由于患者无自觉症状,舌脉正常。属“无证可辨”,乃用中医辨病论治思路予以治疗。肝脓肿属中医“肝痈”范畴,“肝痈”与“肺痈”同属“内痈”病,因《千金》苇茎汤治“肺痈”甚有效验,故仿该方加减予以行瘀排脓以内消之。

【处方】桃仁、赤白芍各10g,当归20g,柴胡9g,薏苡仁、冬瓜仁、丹参各30g,五味子、云茯苓各15g,黄芩、郁金各12g,大黄8g,甘草6g。

经调治6周,肝肋下未扪及,剑突下3 cm,质软,无触痛。B超复查肝右前叶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肝脓肿已吸收,病告痊愈。随访至1995年7月健在。

【解析】本案患者经过和解清热,解毒排脓的治疗,发热渐退,症状日益改善以致消失,然B超提示肝脓肿未愈。古氏按辨病论治的思路,仿苇茎汤治“肺痈”,以桃仁、赤白芍、丹参活血化瘀内消脓肿;当归养血活血;薏苡仁、冬瓜仁润肠排脓;五味子收敛以固缩脓肿;柴胡、黄芩、郁金疏肝清热;大黄通腑排毒;云茯苓利水。诸药合用,使脓肿渐消,病告痊愈。

(九)陈华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验案[陈华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治愈细菌性肝脓肿1例中国民间疗法,2003;11(12):40]

陈某,女性,40岁。既往有胆囊炎病史。患者2002年5月20日因发热、右胁胀痛2天来诊。就诊时患者寒战、高热达40℃,右上腹胀痛伴食欲缺乏、便秘、乏力。右季肋部饱满,右上腹肌紧张,肝区触痛,叩击痛;血常规白细胞总数202×109/L,中性粒细胞092。肝胆B超示肝右叶内有一无回声暗区,大小约65 mm×35 mm, 暗区内有少许光点,境界清楚,壁稍厚,内壁毛糙。其他部位肝实质回声尚均匀。胆囊大,变形,壁厚,内壁毛糙,透声差。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细菌性肝脓肿。经用多种抗生素及对症治疗5日,病情无改善。患者惧怕手术,遂求诊于中医。患者表现为寒热往来,右胸胁胀痛,口苦咽干,食少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病机为肝胆郁火,久而气滞血瘀,聚而化痈成脓。治以清火散郁、活血排脓。

【处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薏苡仁30g,附子6g,败酱草30g,大黄10g (后下),赤小豆30g,浙贝母10g,郁金10g,桃仁10g,生晒人参30g,北柴胡10g,炙甘草3g。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服。

服后患者每日必排便1~2次,色如咖啡,气味臭秽。4剂后患者右胁胀痛减轻,有食欲。6剂后体温降至正常,无恶寒。继续服药至13剂,患者的大便从咖啡色转为正常。考虑脓肿为单发且较大,虽症状消失,短期内脓未必即排净,遂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生晒人参10g,地肤子10g,白芷12g,莪术6g。2周后明显好转, 继服10剂而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解析】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用于治疗肠痈之脓成证。陈氏以该方加减治疗肝脓肿,方中薏苡仁、败酱草破瘀排脓,附子振奋阳气、辛热散结,以郁金、柴胡解郁泻肝胆火毒,以赤小豆解毒利水,以浙贝母开郁散结,以桃仁活血润肠,以生晒人参、甘草益气助活血排脓之效,大黄后下以增强通腑之力使瘀毒有出路。从患者的大便的转化可知,肝脓肿渐消,病情向愈,继续服药10剂以排清脓毒,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郑翔章真如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