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53

第53章 章真如治疗药物性肝炎验案(1)

(一)章真如治疗药物性肝炎验案(《章真如临床经验辑要》) (1)

华某,女,51岁。

患者因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用抗结核药治疗后,出现黄疸,皮肤及巩膜深黄,尿黄,肝区胀痛,腹中胀气,不思纳食,在职工医院检查,肝功能基本正常,黄疸指数130 U,诊断为“药物中毒性肝炎”,给予支持疗法,输液保肝退黄,效果不明显,本人有胆囊炎、乙肝史,拟转中医治疗。

诊察:脉弦细,舌黯红,苔薄黄腻。辨证:肝郁气滞,土虚木乘,木郁化热,土衰湿困,湿热内蕴,发为黄疸。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处方】柴胡8g,枳壳10g,赤芍10g,甘草8g,木香10g,黄芩10g,黄连6g,茵陈30g,鸡内金10g,郁金10g,川厚朴10g,丹参10g,薏苡仁30g,每日1剂,嘱服5剂。

二诊:患者自服前方60剂,觉食纳增加,黄疸减轻,但感四肢乏力,皮肤瘙痒,脉细数,舌红,苔黄,法改养阴疏肝。

【处方】沙参15g,生地黄10g,麦冬10g,当归10g,川楝子10g,枸杞子10g,白芍10g,郁金10g,茵陈30g,山栀子10g,五味子10g,虎杖20g,山楂10g,黄芪15g,嘱服10剂。

三诊至六诊:皆由家属来门诊代诉,共服药3个月,黄疸指数每月都在检查,每次都在下降,最后1次黄疸指数30 U,仍按原方再进。

七诊:患者亲来复诊,自述肝区时疼,腹中胀满,食纳尚可,B超检查:肝脾正常,腹腔出现少量积水。黄疸指数28 U,脉弦细,舌黯淡,苔薄黄,辨证肝郁脾虚,水湿停聚,法以疏肝利水。

【处方】柴胡8g,当归10g,白芍10g,广木香10g,香橼皮10g,牛膝10g,白茅根30g,鸡内金10g,川厚朴10g,大腹皮10g,郁金10g,川楝子10g,丹参15g,枳壳10g,山楂10g,鲜葱5茎,服10剂。

八诊至十诊:共服前方40剂,黄疸指数已下降到正常,面色逐渐转红润,B超复查腹水消失,腹不胀,精神、饮食逐步恢复,治疗告一段落。

【解析】本案患者服用抗结核药后出现肝脏损害,表现为黄疸,治疗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初诊为肝郁气滞,土虚木乘,木郁化热,土衰湿困,湿热内蕴,而导致的黄疸,故治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服药后黄疸减轻,又以养阴疏肝立法,以保护肝体,促进肝功能恢复。后因出现腹水故治以疏肝利水为法,从而除其腹水。各个阶段的治疗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促进肝功能的恢复,针对不同的症状立法处方,使黄疸渐退,取得满意疗效。

(二)张文灿治疗药物性肝炎验案[张秀玲,郭连澍张文灿辨证治疗药物性肝炎经验河北中医,1994;16(2):24]

(1)刘某,男,57岁。因关节疼痛1年余,加重1周,于1992年4月27日住院诊治。入院后化验血常规:血红蛋白84 g/L,白细胞40×109/L,淋巴034,血沉154 mm/h,骨髓穿刺可见骨髓瘤细胞。西医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即行化疗。在行第2个疗程始,患者即觉全身无力,纳食差。查体: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停药后黄疸进行性加深。化验肝功能:血清总胆红质1239mmol/L,谷丙转氨酶168U/L。诊为“药物性肝炎”,请张老会诊。诊见:目黄,周身发黄,色泽鲜明,头重,身乏力,双下肢沉重无力,胸脘痞闷,纳呆,大便溏,小便黄赤,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细缓。诊为“黄疸”,属湿重于热型。拟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法。

【处方】茵陈30g,栀子12g,茯苓10g,猪苓10g,苍术15g,赤芍10g,半枝莲15g。3剂,水煎服。

服药后黄疸明显减轻,头身重、腹胀好转,大便已正常,小便仍黄,前方加木通6g,3剂。服药后身黄目黄明显减退,纳食差,前方去半枝莲,又服7剂后黄疸消退,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均已正常。因纳后脘腹胀满,另拟益气健脾药调理脾胃。

【解析】患者因化疗后引起药物性肝病,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辨证属湿重于热型,张氏认为“疸病总以清热导湿为主”,拟清热利湿大法,以茵陈、栀子清热利湿为主组方,因患者头身重、便溏等湿热症较甚,以茯苓、猪苓、苍术加强利水渗湿之效。

(2)李某,女,55岁。主因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进了化疗,于1992年7月住院。8月9日化疗第3天,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97U/L,即停药。9月4日复查谷丙转氨酶1127U/L,请张老会诊。诊见:面色苍白,周身无力,心烦胸闷,右胁攻痛,伴口干苦,舌边红,苔薄黄,脉细弦。诊为“胁痛”,属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解郁。

【处方】柴胡10g,白芍12g,茵陈30g,黄芩12g,金银花5g,连翘15g,马鞭草30g,五味子10g,大枣5枚,甘草6g,7剂,水煎服。

服药后心烦胸闷好转,仍口干纳呆,前方加栀子12g,鸡内金l0g。又进7剂后上症好转,右胁时痛,前方加青皮15g,大青叶30g,继服10剂后诸症基本消失,谷丙转氨酶接近正常,前方加白豆蔻l0g,带药7剂,出院治疗。

【解析】本案患者以胁痛为主要表现,属肝郁气滞型,张氏方中以柴胡、白芍疏肝解郁;茵陈、黄芩、金银花、连翘清热利湿;后加栀子清热除烦,青皮以加强行气。

(三)哈锦明治疗药物性肝炎验案[哈锦明,曹会波,宇世刚贯蚤解毒汤为主治疗药物性肝炎42例陕西中医,1996;17(7):296]

翟某,男,26岁,工人。1991年1月28日被某省级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住院行VAP方案(长春新碱、门冬酰胺酶、泼尼松)及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加地塞米松共2个月,达到临床完全缓解。1991年4月30日,再次入院常规强化治疗,方案同上,用药1周,出现纳呆、恶心、呕吐,目睛黄染,极度疲惫,肝功能:GPT 250U/L,总胆红素342μmol/L,TTT (),A/G平均值。停用化疗药,以10%葡萄糖液500ml加强力宁80ml静滴共5天,未见好转,请中医会诊。取贯蚤解毒汤加升麻20g,半夏9g,垂盆草15g,7剂,症状消失,查肝功能正常。以后该患者每因化疗损害肝功出现上述症状及肝功能异常,上方稍事加减即见效。

【处方】贯蚤解毒汤组成:贯众、蚤休各30g,白花蛇舌草20g,连翘、生黄芪、五味子各15g,龙胆草6g,柴胡、苍术、木香各l0g。

【解析】药物性肝病是因使用有损肝脏的药物而造成的,属中医“药物毒”范畴。肝属风木,内寄相火,主藏血、疏泄,性喜条达,外中药毒,气火失调,相火妄动,横逆脾土,湿浊内生,火湿相济,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发为黄疸。其病机特点是风、火、湿、毒,内窜外扰。治当疏肝利胆、泻火解毒,本案中选用贯蚤解毒汤清解毒邪,使其排出体外。方中贯众、蚤休、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龙胆草清肝火、泄湿热;黄芪、五味子、苍术、木香益气健脾、利湿和胃,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连翘、柴胡疏肝祛风、通络散结;诸药合用可使毒邪去,肝胆疏泄有权,胆汁归循常道,脾胃运化正常。《本草备要》:“轻,宣,升阳,解毒……解百药毒,吐蛊毒,杀精鬼。”可见升麻长于攻毒解毒,尤适合用于本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贯蚤解毒汤中的药物多数具有保护肝细胞,促其再生,降低转氨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四)李玲治疗药物性肝炎验案[李玲,李丽娜茵陈五苓散治疗药物性肝病5例福建医药杂志,1997;19(2):84]

患者,女,40岁。因消瘦、盗汗、咳嗽咳痰半年,1994年2月X线诊断为右上肺结核进展期。服用异烟肼03g,每日1次;利福平045g,每日1次;链霉素075g,每日1次肌注。两周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恶心呕吐,上腹饱胀,食欲减退,疲乏无力。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88μmol/L,间接胆红素68μmol/L,谷丙转氨酶462U/L。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33μmol/L。血象:白细胞84×109/L,嗜酸粒细胞008。诊断:药物性肝病。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口舌干燥,尿短,色如浓茶,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弦滑。立即停用抗结核药,给予中药茵陈五苓散化裁治疗。

【处方】茵陈30g,茯苓24g,泽泻15g,白术10g,陈皮9g,半夏10g,五味子10g,生大黄6g,丹参15g,花粉20g,沙参15g。

服药5剂,黄疸开始消退,恶心呕吐减轻,尿色转淡,大便通畅。照方再服5剂,恶心呕吐缓解,食欲增进。原方茵陈减半,去半夏、大黄、花粉,加黄芪15g,淮山药15g,每日1剂,共2周。黄疸退尽,食欲正常,肝功能复查均已正常。

1996年7月因肺结核再度复发,当地医生又给予利福平、异烟肼口服,2周后黄疸重新出现,皮肤瘙痒,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与第1次发病相似。再次给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1个月后肝功复查转氨酶已下降,但未至正常,方中加入丹参20g,当归10g,2周后肝功能完全正常。

【解析】本案患者因肺结核服用异烟肼、利福平而导致肝功能损害,发为药物性肝病,病证合参属中医学“黄疸”范畴。 因药物损伤脾胃,蕴湿酿热,致湿热互结,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而发为黄疸。治疗上首先立即停药,辨证与辨病结合,以清热利湿,保肝降酶为法。茵陈作为利胆退黄的主药,它能使肝细胞坏死程度减轻,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促进胆汁分泌,并可增加胆汁中胆酸及胆红质的排出量。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燥湿利水;丹参、大黄活血化瘀,祛瘀生新;黄芪益气活血;五味子酸咸性温,丹参微苦性寒,酸可入肝,以酸味补肝体,苦可清热,两药是降低转氨酶常用的比较有效的药物。诸药合用共奏疏泄肝胆,清利湿热,清除药物毒性作用产生的有害物质,恢复肝脏的正常功能之效。

(五)赵国荣治疗药物性肝炎验案[赵国荣,黄裕洪,刘庆田.药源性重度肝损害2例治验陕西中医,1998;19(7):321]

金某,女,23岁,未婚,学生。入院日期1996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