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52

第52章 药物性肝炎

第14章 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是由于一部分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造成的直接损害,或由于免疫介导的药物特异质反应导致过敏性肝损伤。药物性肝炎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慢性损害按其病理分类,可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肝细胞损伤胆汁淤积混合型、慢性活动性肝炎型、胆汁性肝硬化型、酒精性肝病型、肝血管瘤型和肝肿瘤型。近年来,随着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新品种的广泛使用,药物性肝炎的发病率有所增高。

本病属于“胁痛”、“黄疸”等病的范畴,中医认为药毒内侵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病机是肝胆疏泄不利,脾胃转输升降失调,湿困气阻,药毒壅滞,气阻痰凝,气血壅塞,瘀血停着。

一、辨 证 论 治

湿热药毒是药物性肝炎发作期的病机关键,而气虚、痰湿、血瘀是药物性肝炎慢性化,迁延化的主要原因。治疗应疏利肝胆,祛湿解毒为要,并注意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根据各阶段主要矛盾以确定施治方案。

(一)肝胆湿热

【证候】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口苦,口干,心烦,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短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药物伤肝,湿热内生而郁结于里,熏蒸肝胆,以致胆液外泄,透发于外而为皮肤面目发黄;湿热下注故小便黄赤短少;湿热阻于内,影响脾胃功能则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若以热为主则可见口苦,口干,心烦,甚至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肝胆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味。

恶心呕吐,加半夏;腹胀者,加厚朴。

(二)肝脾不和

【证候】胁肋疼痛,腹胀,善太息,心烦易怒,食欲减退,乏力,舌淡苔白,脉弦。

【分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脏为药物所伤,则胁肋疼痛,腹胀,善太息,心烦易怒;肝病及脾,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乏力;气血不足,舌淡苔白;肝病则脉弦。

【治法】疏肝理脾。

【方药】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胁痛,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食欲下降,加谷芽、麦芽。

(三)热入营血

【证候】黄疸迅速加深,小便黄,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狂躁不安,有出血倾向,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

【分析】药物性肝炎后期,肝脏排泄功能极差,毒邪蓄积于肝脏,湿热内生而郁结于里,熏蒸肝胆,以致胆液外泄,透发于外而为皮肤面目发黄小便黄;邪入营血故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狂躁不安,有出血倾向;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为邪入营血之象。

【治法】清营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减。

转氨酶持续不降者,加升麻;黄疸不退者,加赤芍;肝脾大者,加穿山甲(炮);厌油、纳差者,加砂仁、半夏。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