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50

第50章 肝血管瘤 (1)

第13章 肝血管瘤 (1)

肝血管瘤是由于肝内血管畸形所致,以右后叶的发病率为最高。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老年人和女性多见。肝血管瘤属于肝脏的良性肿瘤,多为先天性,为肝血管发育异常致血管海绵状扩张而成。肿瘤可单发,也可多发,瘤体大小不一,小者仅在显微镜下才能确诊,大者可重达10kg以上。本病发展缓慢,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

本病属中医“腹痛”、“血证”和“积聚”范畴。其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他病转移。病机特点: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外邪侵袭以及久病体虚或黄疸日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而成积聚。气血凝滞,不通则引起腹痛。血属有形,故痛处固定不移。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肌肤则发黄。瘀伤脉络,血溢脉外表现为呕血和大便下血等出血证候。

一、辨 证 论 治

本病属中医癥瘕、胁痛、血证、痰核等范畴,其成因多由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脾虚湿凝聚日久所致。治疗从疏肝理气、散结软坚、健脾化痰等方面着手。

(一)肝郁气滞

【证候】胁肋胀满,胸闷,口苦,大便不畅,舌苔薄,脉弦。

【分析】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故胁肋胀满、胸闷;郁而上炎则口苦;脾失健运则腹胀,大便不畅;舌苔薄、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软坚散结。

【方药】疏肝散结方(印会河经验方)。

胁痛者,加郁金、川楝子;腹胀,脾大者,加生鳖甲、青皮、莪术。

(二)湿热蕴结

【证候】右胁胀痛或脘腹胀满不舒,口苦发黏,咽干,形体肥胖,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此型多见于痰湿之人,故多形体肥胖;湿热之邪郁结于里,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而成血管瘤;瘤体既成,血络不通,则右胁胀痛或脘腹胀满不舒;热邪熏蒸则口苦发黏,咽干;湿热下注则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

黄疸加栀子、半枝莲、鸡骨草、溪黄草;恶心欲吐加半夏、竹茹、苏叶,大便不畅加大黄;血脂高加虎杖、泽泻。

(三)瘀血停滞

【证候】腹部痞块疼痛,面色黧黑,食欲缺乏,嗳气,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脉细涩。

【分析】多见于肝脏血管瘤后期,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故腹部痞块疼痛面色黧黑,食欲缺乏,嗳气;瘀血停滞于内则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

【方药】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加减。

黄疸者,加茵陈、金钱草;腹胀、食欲缺乏者,加麦芽、谷芽、陈皮、山楂;呕血者,加三七粉、云南白药或花蕊石散;大便紫黑者,加炮姜、白及粉。

(四)肝肾亏损

【证候】肝区隐痛,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大便干或溏,舌苔薄,舌淡体胖或有齿印,脉沉细乏力。

【分析】瘤结于内,日久损伤肝肾,肝肾经脉失其所养则肝区隐痛,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伤于阴为主,则大便干;伤于阳为主则大便溏,舌淡体胖或有齿印;若肝郁气滞尚可见大便不畅;脉沉细乏力为肝肾亏虚之象。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阴虚五心烦热加白薇、黄柏、生地黄、酸枣仁;大便干燥加桃仁、火麻仁;口干舌燥加麦冬、天花粉、玉竹、百合;阳虚加白术、肉桂。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黄挺治疗肝血管瘤验案[黄挺,褚玄仁一例肝脏多发性血管瘤治疗报告江苏中医,1990;11(11):16]

徐某,男,51岁,已婚。右上腹持续性剧痛3天,于1990年3月5日入院。

患者原有肝血管瘤病史6年(经肝穿刺、CT检查确诊),上腹部检查疼痛,遇劳易发,痛剧时肌注哌替啶方缓。此次发作缘由3天前被人碰撞肝区,疼痛逐渐加剧,持续不己,转侧或吸气尤甚。次日呕吐黄色苦水1次,便下稀溏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查体:右腹稍膨胀,肝下界肋下11cm,质Ⅱ度,压痛明显,表面不平,脾未及,腹软,腹水征(-),肠鸣音亢进。血检:血红蛋白85g/L,血红细胞276×1012/L,白细胞81×109/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14。尿常规:白细胞0~2/HP,蛋白质(±),尿胆色素(±)。大便常规:(-)。B超:肝叶增大,肝区有大小不等稍高回声区,右肝下缘最大约97 mm×92 mm,未见明显液性暗区。体温378℃,脉搏72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7/90mmHg。

先予静滴头孢噻啶,每日4g。口服复发丹参片、延胡索止痛片,疼痛未止住,体温反增。遂改中医中药治疗。

初诊:患者右胁积块坚硬,推之不移,疼痛拒按,面色萎黄,纳减便溏。舌质淡紫、苔黄厚腻,脉弦滑。体温39℃。证系气滞血瘀日久,肝络阻滞,疏泄失职,横恣犯土,湿热内壅。治先活血理气以止痛,化湿清热以和中。

【处方】京三棱、蓬莪术、桃仁泥、生白芍、广木香、醋柴胡、醋延胡索、川楝子、生薏苡仁各10g,广郁金12g,白花蛇舌草20g,生甘草5g。3剂。

二诊:发热渐退(376℃),腻苔消,胁痛未蠲。湿热渐化,瘀积仍甚。虑病程已久,气血两亏,治兼益气养血,剿抚兼施。

【处方】生绵黄芪、绵茵陈各15g,京三棱、蓬莪术、桃仁泥、赤白芍、川楝子、土鳖虫各10g,参三七6g,炙鳖甲片12g(先煎),生甘草5g。3剂。

服上方后,体温正常,疼痛亦轻,纳谷增。宗上法调理半月余,右胁疼痛基本得除,但活动和按压时仍痛。投益气活血之剂标本兼施。带药出院。

【处方】生黄芪30g,生党参15g,炙鳖甲片(先煎)、蓬莪术、炒当归、生白芍各12g,桃仁、红花各10g,青陈皮各6g,桂枝尖、生甘草各3g。10剂。

服药1个月后,右胁隐痛全除。B超检查:肝脏较前缩小,右肝下缘最大高回声区减为73mm×65mm。病情稳定,迄已半年未发作。

【解析】肝血管瘤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属中医癥瘕、积聚、胁痛等病范畴。本案中患者右胁积块坚硬,推之不移,疼痛拒按,病属癥瘕,为气滞血瘀日久,肝络阻滞而成。气滞血瘀,新血不生,气血亏虚故见面色萎黄。肝失疏泄,横犯脾土则纳减便溏。发热、苔黄厚腻、脉弦滑为湿热内蕴之象。黄氏治以活血理气以止痛,化湿清热以和中。湿热化解后以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益气养血,同时合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川楝子等行气化瘀消积之品,攻补兼施,相辅相成,终能获效。

(二)周高龙治疗肝血管瘤验案[周高龙消瘤散治疗肝血管瘤62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杂志,1994;10(3):19]

吴某,男,54岁,湖南江华人。于1988年10月就诊。患者诉:肝血管瘤病史6年,右上腹常有隐胀痛感,饭后较为明显。曾在当地医院B超检查疑诊为肝脏占位性病变。及时去长沙、上海等地医院做B超和CT扫描检查,确诊为肝右后叶海绵状血管瘤。因患者恐惧和拒绝手未治疗,曾在当地医院内服中药数百剂,效果欠佳,由他人介绍遂来我处求治。体查: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腹软,肝区间隐痛或胀痛,肝功能及甲胎蛋白检查无异常。采用消瘤散治疗3个疗程后B超复查,肝脏血管瘤由治疗前28mm×42 mm缩小为12mm×20 mm,嘱其续服3个疗程后再次B超复查。血管瘤全部消失,症状缓解。为巩固疗效,继服2个疗程,半年后B超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均正常。

【处方】消瘤散药物配制:将水蛭30g,全蝎10g,土鳖虫20g,丹参30g,黄药子30g,山慈菇30g,三棱30g,莪术30g,生牡蛎30g,延胡索20g,夜明砂30g等中药烘干后共研粉末,过百目筛,装瓶备用或以糊为丸如黄豆大。冷开水送服,每次10g,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用,20天为1个疗程。

【解析】宋代《三因方》云:“瘤则有六:骨瘤、脂瘤、肉瘤、气瘤、血瘤、肌瘤。”血瘤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血管瘤。根据《内经》:“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损者益之”的原则,周氏治疗肝血管瘤,拟消瘤散,方中水蛭、三棱、莪术、山慈菇、黄药子、生牡蛎等,专入肝经,行气破血逐瘀、软坚散结消癥。该方治疗血管瘤疗效满意,且成本低,使用方便,有一定临床价值。

(三)胡子生治疗肝血管瘤验案(胡子生疏肝化瘀散结汤治疗肝血管瘤7例湖北中医杂志,1995;3:38)

李某,男,58岁,干部,1984年5月10日就诊。

患者自述右季肋部不规则性疼痛伴低热2个月余。全身乏力,消瘦。1984年3月经某医院检查:肝功能正常,HBsAg(-),AFP(-),B超检查提示:肝左外侧叶可见4 cm×25 cm的低回声区,周边绕以暗区,诊为肝左叶血管瘤。同年4月去南京某医院做CT检查:肝左叶占位性病变,血管瘤可能性大(建议3个月后复查)让患者回原地治疗。病人思想负担沉重,精神不振,沉默寡言,面色萎黄,右胁作痛,心烦口苦消瘦,脘腹胀满,饮食减少。舌质黯红苔薄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治以疏肝化瘀散结汤。

【处方】柴胡、当归各10g,丹参、炙鳖甲、白花蛇舌草、平地木各30g,赤芍、夏枯草、连翘、郁金各15g,三棱、莪术、青陈皮各10g,甘草6g,焦三仙、炒扁豆各30g。

连服30天,症状明显改善,心烦口苦消失,肝区疼痛减轻,守原方再服2个月,病情稳定,面色红润,饮食增加,又用上方加黄芪、白术、茯苓,鳖甲改炮甲继服2个月,体重增加,症状消失,于1985年11月去上海某医院复查,B超提示:血管纹理清晰,未见异常。CT腹部扫描未见异常变化,亦未发现肝内有血管瘤征象。随访3年未见异常,现已正常工作。

【解析】本案患者辨证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胡氏治以以疏肝化瘀散结汤,方中柴胡、青皮、郁金疏肝理气;丹参、三棱、莪术化瘀止痛;扁豆、陈皮健脾开胃,燥湿化痰;鳖甲、夏枯草清热软坚散结;白花蛇舌草、平地木、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全方具有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消积散癥之功能,故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四)李正荣治疗肝血管瘤验案(李正荣肝血管瘤治验光明中医杂志,1996;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