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49

第49章 关幼波治疗脂肪肝验案(2)

(三)关幼波治疗脂肪肝验案(《关幼波肝病杂病论》) (2)

嘱勿食动物内脏及肥腻食物,戒烟或少吸烟,多活动。守上方治疗1个月后,自觉胁下胀闷隐痛消失,无腹胀,大小便正常。B超复查:肝内光点回声均匀,管道清晰,无脂肪肝声象,肝肾对比征阴性。化验三酰甘油116 mmo1/L,总胆固醇522 mmol/L,谷丙转氨酶41U/L。为巩固疗效,继续服药20天。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解析】患者平素喜食肥腻之物,常饮酒,损伤脾胃,以致痰湿气滞,瘀血郁结于内而致脂肪肝。根据本病发病与痰湿、气滞、瘀血三者关系密切的机制,周氏自拟茵陈丹参降脂方治疗。方中以茵陈、丹参为主药,疏肝祛湿,活血化瘀;赤芍、柴胡、郁金行气活血开郁;大黄通腑导滞;泽泻、车前草、防己利水渗湿;淮山药、山楂健脾和胃消食。全方合用有疏肝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行气、健脾和胃、消食之功用。

(十一)王珏治疗脂肪肝验案[王珏枳术汤合升降散治疗脂肪肝42例江西中医药,2002;33(4):11]

王某,男性,39岁,个体工商户,1999年3月14日初诊。有慢性迁延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史2年,肝区时常刺痛,全腹胀闷,晨起口苦,饮食不佳,易疲劳,大便稀,色黄,每日1次,小便正常。舌黯,有瘀斑,苔薄腻,脉弦。谷丙转氨酶221U/L,总胆固醇92 mmol/L,三酰甘油25 mmol/L,CT检查为脂肪肝。治宜疏肝利胆,健脾化湿,祛痰散结,活血化瘀。

【处方】枳术汤合升降散加味:枳实40g,生白术20g,蝉蜕6g,僵蚕10g,熟大黄6g,姜黄10g,三棱6g,莪术6g,山楂10g。每日1剂,水煎服。

服用1个月,自觉症状缓解,大便正常,谷丙转氨酶107U/L,总胆固醇86 mmol/L,三酰甘油20 mmol/L。又服半个月,肝区刺痛偶见,晨起口苦及腹胀消失,饮食增加。再服半个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复查均正常,CT检查脂肪肝消失。

【解析】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归属于“积证”、“痞满”、“胁痛”等病证的范畴。枳术汤出自《金匮要略》,“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其所述的证候类似脂肪肝。升降散见于《伤寒瘟疫条辨》,“治瘟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但从其药物配制来看,实为气血湿痰之解郁剂。本案患者为慢性肝炎并发脂肪肝,王氏以疏肝利胆,健脾化湿,祛痰散结,活血化瘀为法,方中枳实下气化滞,消痞除满,以利疏肝;白术健脾化湿,助脾运化,以利祛湿,补中有消,寓消于补;蝉蜕行上而透发,僵蚕化痰散结,助上行而兼顾内外;大黄攻积导滞,活血祛瘀,消痈散肿,下行而祛浊;姜黄破血行气,助下行而顾及左右。共为开通内外,平调升降,燮理气血,化湿祛痰,使脾运得健,肝胆得疏,湿痰无滋生,肝络无瘀阻,脂肪无蓄积,故获良效。

(十二)关茂桧治疗脂肪肝验案[张谷运关茂桧辨治脂肪肝的经验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2):108]

赵某,男,48岁,1998年12月11日初诊。诉右胁部胀痛不适半年,加重伴纳差、乏力1个月。患者4年前,查体发现脂肪肝,因无其他不适,未予系统治疗。半年来,渐感右胁胀闷不适,时感疼痛,近1个月来,自感症状加重,并伴有乏力,纳食不佳,夜眠不安,口干,遂来院就诊。查B超示:脂肪肝(中度),胆管胆囊炎,脾胰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脂肪肝,中医诊断为胁痛,证属肝郁脾虚,痰浊瘀阻肝络。治以疏肝健脾,化痰祛湿消积。

【处方】姜半夏、制苍术、厚朴、陈皮、柴胡各10g,茯苓、泽泻、生山楂、郁金、丹参、醋延胡索各15g,全瓜蒌25g,黄连8g,焦三仙各15g,生黄芪10g,淡海藻15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6剂后,上症稍减,仍感右胁部作胀,苔白稍厚,脉弦细。查:HBsAg阴性,肝功能基本正常。上方改全瓜萎为15g,加生白术15g,炒枳实10g,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上方服用月余,已无明显不适,复查B超示:肝表面规则,均质,光点粗多,斑片,肝静脉正常,门静脉11cm,胆总管045 cm,分支清楚,胆囊80cm×37cm,壁厚038cm,毛糙、透声好;脾、胰均正常。提示脂肪肝已基本消失,仍有慢性胆囊炎表现。上方去瓜蒌、醋延胡索,加女贞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继服半月。嘱其忌酒,勿食辛辣煎炸油腻之品,定期复查,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解析】关氏临证经验,认为肝郁脾虚是脂肪肝最多见的证候,亦是发生气滞、血瘀、痰湿的脏腑病变基础,故临床以疏肝健脾、化痰祛湿、通络化瘀消积为法。方中厚朴、陈皮、柴胡、延胡索、郁金疏肝理气解郁;茯苓、焦三仙健脾;半夏、苍术、泽泻、瓜蒌化痰祛湿;海藻消积,丹参活血通络。关氏认为,治疗脂肪肝还应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控制原发病同时,亦注意其治疗药物对肝脏的损伤。

(十三)叶一骎治疗脂肪肝验案[叶一骎紫七保肝汤治疗脂肪肝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05;27(8):33]

赵某,男,55岁,2004年9月来诊。2年前患脂肪肝。患者肥胖、腹大明显,经常饮酒。刻诊:神疲乏力,两胁胀痛,饮酒或劳累后加重,伴口苦、便溏。舌质红胖有齿痕,苔白黄腻,脉细弦。CT示:脂肪肝(中度)。血生化指标检测:三酰甘油56 mmol/L,谷丙转氨酶86U/L,γ谷氨酰转肽酶152 mmol/L。证属痰浊壅遏,疏泄失司。

【处方】紫七保肝汤加味:海藻10g,三七、香附、苍术各6g,紫河车(吞)3g,柴胡9g,生山楂、荷叶、六一散(包)、淮山药、猪苓、莪术、延胡索各15g,藏红花(另煎)1g,垂盆草、茶树根、平地木各30g。

随症加减治疗3个疗程,嘱合理饮食及锻炼。CT复查示:脂肪肝消失。肝功能正常,诸症消失。

【解析】本案脂肪肝属中医学“胁痛”、“痰浊”等范畴,病位在肝。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脾肾亏虚;患者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运化则生痰浊;肝失疏泄,气、血、痰、湿、食等病理产物聚积,此为标实。叶氏所拟紫七保肝汤方中,紫河车补益脾肾、培土益元;柴胡、香附疏肝理气;猪苓、泽泻渗湿利水;红花、三七活血散结;生山楂、海藻消食散结。诸药合用,可奏标本兼顾之功。脂肪肝患者除用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戒烟酒、合理膳食、控制血糖、降脂减肥、适当运动。

(十四)李青治疗脂肪肝验案[李青中药复方治疗肥胖性脂肪肝52例陕西中医,2003;24(9):788]

鹏某,男,54岁,干部。因右上腹痛、乏力1个月,于2000年3月2日来诊。刻诊:患者右上腹胀闷,时有隐痛,四肢乏力,昏昏欲睡,胃纳不馨,恶心欲吐。尿黄,便下不爽,腹壁肥厚,右上腹压痛。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苔厚腻燥黄,脉弦细。实验室检查:血清TB 24μmol/L,ALT 136U/L,AST 112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198U/L,总胆固醇(TC)602 mmol/L,三酰甘油(TG) 240 mmol/L。B超提示:脂肪肝、胆囊壁略粗。西医诊断为肥胖性脂肪肝。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痰浊中阻。治拟疏肝健脾,利湿化痰导滞。

【处方】加味三合一方:柴胡6g,白芍、党参、炒莱菔子各12g,炒枳实、炒白术、陈皮、半夏、茯苓、女贞子各10g,生山楂、连翘、神曲、生麦芽、泽泻、草决明、干荷叶、丝瓜络、夏枯草、虎杖各15g,茵陈30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7剂后右上腹胀痛感消失,苔腻渐化。效不更方,连服21剂,患者诸症消失,复查血清TB 16μmol/L,ALT 32U/L,AST 30U/L,γGT 43U/L,TC 480 mmol/L。TG 178 mmol/L。肝胆B超未见异常。体重下降45kg。嘱其适当增加运动,控制脂肪、糖类进食量。随访2年脂肪肝未发。

【解析】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作用而引起的肝脏常见的病理改变。肥胖性脂肪肝主要为脂肪性肝炎,其病机核心为痰浊,李氏取《伤寒论》之四逆散疏肝理气,《和剂局方》之四君子汤健脾助运,《丹溪心法》之保和丸导滞化痰。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加用含有齐墩果酸的女贞子、丝瓜络、夏枯草保肝降酶;用能够改善人体脂质代谢的草决明、生山楂、泽泻、干荷叶降脂抑脂。全方借助千古名方的确切疗效,借鉴现代药理的研究成果,故对肥胖性脂肪肝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十五)陈国新治疗脂肪肝验案[陈国新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脂肪肝64例陕西中医,2004;25(9):778]

殷某,男,60岁,干部。2001年3月6日初诊。反复右上腹隐痛2年,加重伴头晕,乏力半月。患者平素有烟酒嗜好,患痛风1年。2年前体检时B超发现患有脂肪肝。近两年来右胁胀,时有隐痛,可以忍受,形体逐渐消瘦。曾口服西药(药物不详),效果不佳。2周前又因劳累、饮酒而发,且伴头晕耳鸣、口干、手足心热,腰酸乏力,特求诊于中医。舌质红,脉细数。体查:腹壁脂肪薄,肝肋下刚及,肝区及上腹部压痛(+)。化验血脂:TC 886 mmol/L,TG 38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 46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09mmol/L,ALT 80U/L,尿酸(UA)556μmmol/L,肝胆B超示:脂肪肝(中度),胆囊壁毛糙。西医诊断:脂肪肝,痛风。中医诊断:胁痛、积证。辨证:肝肾阴虚。治宜滋补肾阴,养阴活血。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味:山萸肉、茯苓、山药、枸杞子、川楝子、熟地黄、牡丹皮各12g,泽泻、制首乌、焦山楂各30g,丹参10g,虎杖20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嘱患者低脂饮食、忌烟酒、海鲜之物。多食清淡饮食、新鲜蔬菜、水果,劳逸结合。

二诊:服药6天后, 肝区隐痛、头晕耳鸣症状好转,继服中药12剂。

三诊:肝区隐痛、头晕耳鸣症状消失,口干、腰酸、乏力好转,舌质红,脉弦细。处理:3月6日方易丹参,加女贞子12g,12剂。

四诊:诸症消失,精神佳,形体较前肥胖,舌质淡红,脉弦滑,肝肋下未触及,肝区及上腹部无压痛。肝胆B超示:脂肪肝(轻度)。化验血脂:TC 62 mmol/L,TG 190 mmol/L,LDL 38 mmol/L,HDL 17 mmol/L,ALT 40U/L,UA 430μmmol/L。

处理:将三诊方调整药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早晚服,连续服用2个月。

1个月后复诊,症状消失,复查血脂、转氨酶、尿酸,肝胆B超检查恢复正常。

【解析】陈氏认为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劳神过度,加之饮食不节,生活无序,而使人体各脏器功能受损,久必及肾,耗损肾中精气,出现未老先衰,若肾中精气受损,阴阳失衡,藏精主水及气化功能失调,水不涵土温土,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血脂失于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形成高脂血症,痹阻于肝,则形成脂肪肝。患者年过半百,肾中精气渐衰,气血渐虚,已处于生理性肾虚状态。本案的脂肪肝属于中医的“积证”、“胁痛”范畴,患者标实证候不明显,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方中熟地滋补肾填精,山萸肉滋养肝肾,山药补益脾肾,茯苓、泽泻淡渗脾湿、清泻肾火,枸杞子、首乌滋补肝肾,山楂活血消食,虎杖清热利湿降酶,丹参、川楝子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女贞子滋补肾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泽泻、山楂、丹参均有明显的降低胆固醇及抗动脉硬化的作用,丹参降低三酰甘油的作用尤为显著,山楂能提高卵磷脂对TC的比例,减少脂类物质在器官上的沉着,女贞子、枸杞子均有降低肝中三酰甘油及减少肝细胞脂质的沉积,促进免疫功能和抗肝损伤等作用。陈氏临证观察,只要辨证属肝肾阴虚之脂肪肝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疗效明显。

参考文献

1余瀛鏊现代名中医类案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04

2赵伯智关幼波肝病杂病论 北京:世纪图书出版北京公司, 19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