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12

第12章 鼓胀

第4章 鼓胀

鼓胀是指因肝脾受损,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鼓胀为临床较为常见多发的病证,多由黄疸、胁痛、肝癌等失治,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成。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列为“风、劳、鼓、膈”四大顽证之一。该病的临床特点: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表现,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尚柔软,逐渐坚硬,脐心突起,四肢消瘦。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气鼓”;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为“水鼓”;胀病日久,腹部胀满,青筋暴露,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而颈部可见赤丝血缕,为“血鼓”。常伴乏力、纳呆、尿少、出血倾向等,可见面色萎黄、黄疸、肝掌、蜘蛛痣。

西医学中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的腹水可参照鼓胀的辨证论治。

鼓胀在古医籍中又称为单腹胀、臌、蜘蛛蛊等。本病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水胀》云:“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素问·腹中论》云:“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鸡醴汤为治疗鼓胀的最早方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至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能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而反瘦”。《金匮要略》中的枳术汤、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己椒苈黄汤均为后世治疗鼓胀的常用方。隋代巢元方明确提出了鼓胀的病因与寄生虫有关,《诸病源候论·水肿病》“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块,名水蛊也。”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了鼓胀与水肿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腹满不肿”,而后者

“四肢面目俱肿”,切忌“治鼓以水药,治水以鼓药”。清代《沈氏尊生书》将水肿和鼓胀作了严格的区分:“胀与肿内因各殊,而外形相似,如先腹大而后四肢肿为胀病,先头足肿而腹大是水也,但腹胀四肢竟不肿为胀病,脐腹四肢悉肿是水也。至若胀病有肿有不肿,肿病有胀有不胀,皆当分辨。”明清时期,确立了鼓胀的病机为气血水互结的本虚标实的病理观,治法上更加灵活多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鼓胀的发生主要是肝、脾、肾功能失调。情志所伤,气机不利,肝郁乘脾;酒食不节,脾胃受伤,运化失职或脾虚食积,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若失治、误治,水湿不去,土壅而侮木,肝郁更甚,其结果既可及血而导致血瘀,又可使脾气更虚,水湿更盛。又肝、脾、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肝脾病变必然累及于肾。脾虚不运,肾精衰减,而导致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命门火衰,则进一步导致脾阳更虚,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更甚。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肝气郁结,郁久化热伤阴,肝阴不足必然导致肾阴不足,肝肾阴虚,则鼓胀病势日益加重。或感染血吸虫未能及时治疗,内伤肝脾,脉络瘀阻,升降失常,清浊相混,逐渐而成鼓胀。黄疸、积聚失治,日久亦可演变成鼓胀。鼓胀的总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瘀血、水饮互结于腹中。其特点为本虚标实,初、中期为肝郁脾虚,累及于肾,气血水互结。晚期水湿之邪,郁久化热,内扰心神,引动肝风,卒生神昏、惊厥、出血等危象。

一、辨 证 论 治

(一)肝胆气郁

【证候】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作胀,嗳气后稍舒,或下肢微肿;舌苔白腻,脉弦细。

【分析】气机郁滞,水湿不运,气水互结于腹中成鼓胀,故腹部胀大,按之不坚,水湿或溢于肢体故下肢微肿;气滞则肝气不舒故胁下胀满或疼痛;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故纳呆食少,食后作胀;嗳气可使郁滞之气机稍畅故嗳气后稍舒,舌苔白腻,脉弦细为气滞湿阻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除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脾虚水湿停滞,合胃苓汤;食欲缺乏加白术、山楂、神曲、谷芽、麦芽;瘀血阻络加郁金、丹参。

(二)寒湿困脾

【证候】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腹胀满,得热稍舒,周身困重,怯寒肢肿,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水滑,脉弦迟。

【分析】寒湿困脾,水湿不运,停于腹腔而成鼓胀,故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寒湿为患,脾失健运故胸腹胀满,得热稍舒,周身困重,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脾阳为寒湿所困,不能温煦机体,水湿泛溢四肢故怯寒肢肿;舌苔白腻水滑,脉弦迟为寒湿之象。

【治法】温阳散寒,化湿醒脾。

【方药】实脾饮(《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减。

阳虚明显,形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水湿较重而病人体质尚可,正气不甚虚者,加大戟、甘遂、芫花。

(三)湿热蕴结

【证候】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分析】湿热蕴结,肝胆气机不利,脾不运水湿,湿热蕴于腹腔发为鼓胀,故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胆汁不循常道,随热上泛则烦热口苦,溢于肌肤则面目肌肤发黄;热邪伤津则口渴,内有湿蕴故虽渴而不欲饮;湿热蕴于肠腑则大便秘结或溏垢,湿热移于下焦则小便赤涩;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亦为湿热蕴结的表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加减。

湿热蕴结,去干姜,合茵陈蒿汤;水鼓较甚,合舟车丸;并发肝性脑病,加用安宫牛黄丸。

(四)肝脾血瘀

【证候】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黯,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色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黯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分析】血行瘀滞不畅,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瘀血停滞于腹内而成鼓胀,瘀血为患故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瘀血停滞于胁腹故胁腹刺痛拒按,血行不畅故面色晦黯,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色赤缕,唇色紫褐,肌肤甲错;瘀血从大便而出故大便色黑,瘀血停滞,津液不化故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黯或边有瘀斑,脉细涩为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证治准绳》)加减。

有出血倾向者,加仙鹤草、白茅根;兼肝肾不足者,加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去槟榔、葶苈子。

(五)脾肾阳虚

【证候】 腹大胀满不舒,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白光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苔厚腻水滑,脉沉弱。

【分析】脾阳虚衰,水湿不运,肾阳衰膀胱气化不利,水无去路,蕴于体内而成鼓胀,故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不甚;朝则阳气渐盛,暮则阳气衰少故腹胀朝宽暮急;脾阳虚则水谷失运,气血生成不足故脘闷纳呆,便溏,面色苍黄;阳虚肢体失温煦故畏寒肢冷,水湿外溢则水肿,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不利;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苔厚腻水滑,脉沉弱为脾肾阳虚水湿不运的表现。

【治法】温补脾肾,行气利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加减。

呕吐者,加半夏、吴茱萸;活血利水,加泽兰、益母草。

(六)肝肾阴虚

【证候】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体反见消瘦,面色晦滞,小便短少,口燥咽干,心烦少寐,齿鼻时或衄血;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分析】鼓胀日久,耗伤肝肾之阴,病势加重故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阴虚则机体失养故形体反见消瘦,面色晦滞;阴虚则水津不足故小便短少,阴虚生内热,灼伤津液故口燥咽干;热扰心神故心烦少寐,热迫血妄行故齿鼻时或衄血;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为阴虚之象。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膈下逐瘀汤(《小儿药证直诀》、《医林改错》)加减。

发热者加知母,黄柏;活血利水加益母草、泽兰。

(七)鼓胀出血

【证候】轻者齿、鼻出血,重者病势突变,大量吐血或便血;或腹部胀满,胃脘不适,吐血鲜红或大便油黑;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鼓胀日久,肝、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失调,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故引起各种出血征象。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金匮要略》、《十药神书》)加减。

高热,加山栀子;出血、便秘,加生大黄;腹水,加黄芪。

(八)鼓胀神昏

【证候】神志昏迷或高热烦躁,怒目狂叫,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鼓胀晚期,水湿之邪化热,内扰心神,引动肝风,蒙蔽神明故出现神昏诸症。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加减。

大便秘结用生大黄煎水送服安宫牛黄丸。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李杲治疗鼓胀验案(《李杲传》)

北京人王善甫,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目睛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且不下,甘淡渗利三药皆不效,杲谓众医曰:“病深矣。”《内经》有云,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焉。今用渗泄之剂而病益甚者,是气不化也。启玄子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皆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乎?”明日,以群阴之剂投,不再服而愈。

【解析】鼓胀为病,乃气、血、水互结于腹中而成,医者多用利水之剂,然本案中患者服甘淡渗利之药皆不效,李氏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皆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乎?”本案是水邪盛与真阴亏并见,不可只见水盛而不见阴亏,故投以滋阴之品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