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1253600000025

第25章 黄疸 (2)

第二节 黄疸 (2)

按:本案为湿热俱重型急性黄疸型肝炎,姜氏以茵陈汤及栀子柏皮汤加味治之,方中大黄、黄柏、川黄连、栀子清热解毒,田基黄解毒利湿,栀子、茵陈合用利胆退黄,木通、鲜白茅根利水渗湿,大黄又兼能通便,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

医案出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丛书·姜春华》

验案9

黄某,女,64岁。

初病微热,头眩身痛,午后恶寒,不思饮食,脘腹闷胀。曾服白术、巴戟天、枸杞子等补脾肾药,发热增高,两目发黄,转余诊治。症见:舌质红,苔黄厚腻,小便短赤,有灼热感,大便秘结,心烦,脉弦数。呈现一派湿热内蕴之象。

治宜清利湿热、表里同治。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茵陈汤加减。

麻黄绒6g,连翘10g,赤小豆15g,杏仁10g,茵陈9g,栀子6g,枳实8g,神曲10g,焦山楂10g,黄芩6g,香薷3g,陈皮6g,甘草3g,竹茹3g。

二诊:服上方1剂后,发热减轻,再剂热退,两目发黄已退,肝区痛及舌腻均减,小便转清,仍感胁腹闷胀。此乃肝气郁滞,湿热未尽,仍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为主,改用自拟方柴葛连苡汤加味。

柴胡9g,连翘10g,葛根15g,薏苡仁20g,藿香6g,杏仁10g,赤芍15g,白芍10g,茵陈9g,枳实10g,甘草3g。

三诊:上方服2剂后,舌腻退净,大便畅通,胸闷心烦亦止,惟口苦唇干,夜间虚烦不眠。拟方予温胆汤加味。

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0g,枳实10g,竹茹6g,青蒿6g,栀子皮6g,橘络6g,石斛10g。

服上方后,虚烦止,能安眠,继予《金匮要略》酸枣仁汤(酸枣仁、茯神、知母、川芎、甘草)加山茱萸调治而愈。

医案出处:《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二、湿重于热

验案1

肖某,女,成年。1970年5月16日初诊。

患者因长期忧郁,面目及周身逐渐发黄,近年来巩膜及全身已变为深黄而晦暗,且周身发痒,饮食少味,腹部胀满,睡眠不好,头昏如裹,大便稀溏,小便黄少,周身乏力,行走困难,曾经西医检查,诊断为胆结石。舌苔白腻而中心微黄,脉象濡弱。缘此病生于长期忧郁,使气滞而水湿不运,日渐蕴热。

辨证属湿重热轻。治法当以除湿为主,清热次之,佐以疏肝健脾。

茵陈12g,肉桂末(冲服)3g,茯苓9g,泽泻9g,猪苓9g,苍术9g,白芍9g,郁金9g,鸡内金9g,车前子9g,甘草3g。

二诊:服上方10剂后,诸症均有改善,饮食增进,精神转好,尿量增加,但仍黄浑。仍本前法加减。

茵陈12g,苍术9g,白术9g,茯苓9g,泽泻9g,车前子9g,石韦9g,萆薢9g,鸡内金6g,金钱草15g,枳壳9g,甘草3g。

三诊:续服上方12剂后,身黄、目黄已去,诸症亦消失,经医院检查,胆囊结石已排除。自觉阴分尚亏,即停药用饮食调理。随访3年,均健康如常人。

按:本例为湿重于热之证。宋代杨士灜《仁斋直指方》在论黄疸中谓:“自本自根,未有非热非湿而能致病者也,湿也热也又岂能无轻重之别乎,湿气胜者如熏黄而晦。”湿蒙清阳,则头昏如裹;湿困脾运,则饮食少味,腹部胀满,大便溏稀;脾胃不和,则睡眠不安;湿郁于肌肉四肢,故周身发痒,四肢乏力。其小便黄少,舌腻微黄,脉象濡弱等亦符合湿郁化热,湿重于热之证。古代以茵陈五苓散治疗此证,甚为合拍。李老医师以苍术更白术,则走表燥湿之力更强;不用桂枝而用肉桂,更能加强膀胱气化而行水湿;再加车前子以利尿,白芍、郁金以调肝解郁,鸡内金、甘草以健胃化石。

医案出处:《李斯炽医案》

验案2

张某,男,40岁。1971年9月10日初诊。

患者得黄疸型肝炎已久,先后服中西药不效,近来心情急躁易怒,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小便色黄或棕色,伴有低热。视其目睛及体表皮肤色黄如橘,精神疲惫,舌胖苔白质绛,脉弦。治用补脾清肝法。

党参9g,陈皮4.5g,茯苓12g,当归6g,炙甘草4.5g,大枣3枚,土炒白术12g,当归龙荟丸(分2次吞)3g,白芍9g。5剂。

9月16日复诊:黄疸显著消退,尿色亦转淡黄,大便渐成形,精神亦爽。效不更方,原意再续。原方去大枣、当归龙荟丸,加厚朴花4.5g,砂仁1.5g。5剂。复诊后黄疸退净,病愈出院。

按:本案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何氏审其脉证,肝热虽旺,脾气已虚。治法参照《类证治裁》“病久不愈则补脾”之说,以五味异功散补脾土,当归龙荟丸泻肝火,归、芍柔养肝木,木平而土安,扶土则脾健。待肝火已清去当归龙荟丸加厚朴、砂仁调肝脾而愈。用药有主次,加减随病症,值得效法。

医案出处:《何任医案选》

验案3

方某,男,35岁。

湿称重浊之邪,性本阴浊,宜于下趋,过服升散,湿蒸为热,上抑清阳,头胀如裹,身热,两目皮肤皆黄,小溲黄短,脉象濡滑,舌苔白腻。

病属阳黄,拟苦辛淡渗法。

茵陈15g,制茅术4.5g,赤苓15g,猪苓9g,制厚朴4.5g,泽泻9g,大黄豆卷12g,生薏苡仁12g,蚕沙(包煎)12g,海金沙(包煎)12g,草决明7.5g,通草6g。

二诊:前方服后,小溲增多,目黄见退,头胀亦轻,身热略减,惟胸脘未舒,肢疲无力,舌苔仍腻。再守原法。

制茅术6g,赤苓15g,猪苓9g,麸炒枳壳2.4g,炒神曲9g,炙鸡内金6g,蚕沙(包煎)15g,海金沙(包煎)12g,萆薢15g,生薏苡仁9g,五灵脂(包煎)6g,通草6g。

三诊:湿热渐化,黄疸趋退。胸脘见舒,胃气转舒,宿恙痞块未消,不时小有寒热,此肝脾未调,内留湿浊,犹未尽蠲也。

醋炒蓬术4.5g,制茅术6g,麸炒枳壳2.4g,山楂炭6g,川楝子6g,小青皮4.5g,猪苓6g,生鳖甲15g,草三七6g,蚕沙(包煎)15g,泽泻6g,大黄豆卷12g。

按:湿本浊邪,宜于下趋,然过服升散,则湿郁化热故见头胀如裹,身热,两目皮肤皆黄,小溲黄短,叶氏用苦辛淡渗法治之,芳香开泄,导湿浊从下窍而出,服后小溲增多,目黄见退,头胀亦轻,此所谓浊阴得降,清阳始展。然脾胃为湿浊所困,故胸脘未舒,二诊方中加入枳壳、神曲、鸡内金以健运消滞。服后黄疸趋退,胸脘见舒,而痞块未消,为肝脾失调,气血郁滞,湿浊为蠲,又以蓬术、茅术、枳壳、川楝子、青皮、山楂、鳖甲、三七等疏肝脾之滞,以猪苓、蚕沙、泽泻、大黄豆卷化湿浊余邪。

医案出处:《叶熙春医案》

验案4

孙某,男,56岁。1975年7月19日初诊。

发热面目发黄已1周。6天前发热(体温38℃),尿黄赤,恶心,食纳不香,逐渐现身、目发黄,喉中有痰,大便干,今日体温已正常。检查尿:胆红质(++),尿胆原、尿胆素(-);谷丙转氨酶1000U,麝浊18U,麝絮(+++),黄疸指数50U,胆红素4.8mg。诊为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7个多月前曾患脑血栓,经针刺治疗有好转。

检查:巩膜黄染,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左侧半身运动不灵,血压19.95/13.3kPa。舌边尖红,苔黄厚腻。脉象:弦滑稍数。西医诊断为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脑血栓后遗症。

辨证为湿热中阻,瘀热发黄。治法以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茵陈30g,蒲公英30g,小蓟15g,白茅根30g,泽兰15g,车前子、车前草各12g,藿香10g,酒大黄6g,大枣7枚,六一散(包煎)12g。

7月21日,服上方7剂后症状无变化,上方去白茅根、小蓟,加金钱草24g,龙胆草6g,继服。7月26日,小便色转清,食纳好转,晨起咳嗽有痰,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茵陈(后下)45g,蒲公英30g,车前子、车前草各15g,小蓟30g,泽兰15g,藿香10g,杏仁10g,橘红10g,酒大黄10g,大枣7枚,六一散(包煎)15g。

上方每剂3煎,每日服3次,服上方后,巩膜黄染明显消退,食纳增加,大便色较黄。肝功能复查结果:谷丙转氨酶830U,麝浊16U,麝絮(+++)。舌苔呈褐色。上方加炒栀子10g,继服。8月11日黄疸已退尽。

9月6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正常,麝浊9U,麝絮(-)。10月8日,肝功能全部正常,眠食均安。观察至11月5日,肝炎已近期临床治愈,左侧偏瘫转内科门诊治疗。

按:关氏将本案辨为湿热中阻,瘀热发黄之黄疸,治以茵陈、蒲公英、车前子、车前草、六一散清热利湿,泽兰、白茅根、小蓟、酒大黄凉血化瘀,解毒通下,以藿香化湿行气,以金钱草、龙胆草利胆退黄,以杏仁、橘红理气化痰,以大枣和中健脾。服药后黄疸渐退,肝功能恢复正常。

医案出处:《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验案5

韩某,男,33岁。

疲乏,食少伴反复黄疸1年余。1年前开始食欲不振,厌恶油腻,疲乏无力,尿黄、目黄,黄疸指数13U,某医院诊断为毛细胆管炎。近1年内每半个月至20天出现1次巩膜黄染及小便深黄,反复不愈。舌苔薄白,脉弦细滑。

辨证为湿热未清,瘀阻中焦,脾失健运,久则气虚血滞。立法为清热祛湿,芳化活血,佐以益气养血。

茵陈60g,酒黄芩9g,蒲公英15g,通草3g,藿香15g,杏仁9g,橘红9g,香附9g,泽兰15g,生黄芪15g,砂仁6g,焦白术9g,白芍30g,当归12g,车前子(包煎)12g。

服上方数十剂后,患者精神体力好转,食欲增加,腹胀已除,小便清,大便调。黄疸指数5U。服药期间未见黄疸出现。后以原方重用生黄芪调理,病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反复黄疸1年余,伴疲乏、食少等症,关氏辨为湿热未清,瘀阻中焦,脾失健运,气虚血滞。治以清热祛湿,芳化活血,佐以益气养血。方中以茵陈为君并重用之。乃因茵陈既能清热、又能利湿,而且芳复香有助于化湿,为古今治黄的首选药;配以酒黄芩、蒲公英、通草、车前子清热祛湿解毒;用藿香、砂仁、杏仁、橘红芳香化湿、理气化痰、醒脾运化;香附、泽兰行气活血;白芍、当归养血活血;生黄芪、焦白术健脾益气。全方立法严谨,选药精当,故能药到病除。全案体现了关氏治疗黄疸常用清热解毒、芳化利湿、活血化瘀、健脾开胃、益气养血五个法则,而以清热祛湿为基本治法的学术思想。

医案出处:《名老中医经验全编》—关幼波

验案6

赵某,男,50岁。1962年5月初诊。

因患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住北京某医院。检查:谷丙转氨酶2000U以上,麝浊15U,黄疸指数70U。经西医治疗效果不显。症见目黄,周身亦黄,且发奇痒,尿赤而少,夜寐不宁,右胁作痛。脉弦数,舌红苔黄。

辨证乃血分燥热与湿相搏,郁而发黄。治法以宜清热利湿,参以滋阴活血。

茵陈30g,生地黄12g,车前子12g,黄芩9g,当归6g,红花6g,黄连6g,枳壳6g,橘红4.5g,厚朴4.5g,砂仁2.4g。研末,水酒各半煎服。

二诊:上方药服5剂后,黄退痒止,睡眠酣适,惟目黄尿黄尚未退净。续服药10剂,诸恙消失,复查肝功能均正常,遂停药观察,后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