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1253600000024

第24章 黄疸 (1)

第二节 黄疸 (1)

一、湿热并重

验案1

孙某,女,52岁。1979年2月22日初诊。

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司,右胁作痛,全身发黄,大便秘结。脉弦数,苔黄腻。治拟清疏。

茵陈30g,栀子12g,黄芩9g,炒柴胡4.5g,制香附9g,川楝子9g,蒲公英12g,郁金9g,生大黄9g,连翘9g,竹茹12g。5剂。

按:黄疸一证,有肝胆湿热,有脾胃湿热。均属湿热交结,胆汗外溢肌肤,引起发黄,肝胆湿热,胁痛为其特征。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故胁痛也。用柴胡疏达肝气;黄芩、栀子苦寒清热泄火;茵陈清湿热以退黄;大便秘,加大黄以通腑;香附、楝子理气止痛;湿热之邪郁久成毒,连翘、蒲公英用以清热解毒;竹茹清胃除烦开郁,若脾胃湿热,必消化道症状显著。便秘者,以茵陈汤为主;便溏者,胃苓汤加减。茵陈为治黄之要药也。

医案出处:《朱古亭临证录》

验案2

杨某,女,76岁。1992年10月5日初诊。

黄疸60天,从起病起至今不发热,肝胆区不痛,不呕吐,医院怀疑为胆系感染或肿瘤,曾服西药治疗效不显。刻下精神尚佳,皮肤及巩膜黄染,肝脾不大,肝胆区无压痛。口苦口干,纳少,寐差。大便秘3~5日1行,小便黄。左脚肿,行走不便。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近年常因为儿女担心,而情志不舒。

证属肝胆湿热,肝气瘀滞,治以滑利湿热,疏肝化瘀,佐以和中安神。

茵陈30g,炒栀子10g,炒黄柏6g,全瓜蒌30g,郁金10g,炒枳壳6g,丹参12g,牛膝12g,生牡蛎(杵碎、先煎)30g,茯苓20g,炒谷芽12g,夜交藤3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忌食辛辣油腻及鱼腥发物,并疏畅情志。

二诊:上方仅服4剂,即便畅,尿黄减轻,纳增,眠佳,左腿肿消,走路轻快。上方瓜蒌减至15g,丹参增至15g,并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g,续进7剂。

三诊:皮肤及巩膜黄染减轻,尿微黄,纳虽增但饭后脘胀,大便又转干,色黑,2日1行,并伴头晕。上方去炒枳壳、牛膝,加赤芍、刺蒺藜、菊花各10g,并增瓜蒌至20g,黄柏减至5g,续进7剂。

四诊:皮肤及巩膜黄染已不明显,尿微黄,仍头晕,大便每日1行,纳差,脘腹有凉感。治以清利湿热,健脾化瘀和中。

茵陈15g,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g,茯苓20g,泽泻、生白术、陈皮、赤芍各10g,丹参24g,炒枳壳6g,炒谷芽15g,砂仁(杵碎、后下)5g。续进7剂。

半年后又来诊:云上方连进10余剂,黄疸消,纳香,眠佳,惟时而头晕头胀。近日因生闷气头晕头胀加重,并伴耳鸣如过水声,听力下降。纳食不香,时而恶心,食后脘胀。便秘2~3日1行。乏力,血压正常,眠欠佳。舌淡苔薄黄,脉弦滑。

证属肝阳上亢,脾虚肠燥,治以平肝潜阳,健脾润肠。

天麻、沙苑子、刺蒺藜、菊花、炒白芍各10g,生牡蛎、磁石各(杵碎、先煎)30g,生白术10g,茯苓20g,炒枳壳6g,郁李仁、火麻仁各15g,陈皮10g,炒谷芽12g。连进10剂,诸症基本消失。

按:本案是因长期情志不舒使肝气瘀滞,湿热内蕴,治疗时不能单事清利,应配以疏肝化瘀,只有这样才能使黄疸尽快消退。故治疗时始终将清利湿热和疏肝化瘀放在首位,并兼以和中安神。同时还考虑患者已年届八旬,体质虚衰,用药不宜峻猛攻伐。初诊主以茵陈、栀子、黄柏、郁金、丹参、牛膝、生牡蛎等清利湿热,疏肝化瘀散结;兼以枳壳、瓜蒌理气散结;佐以炒谷芽、茯苓、夜交藤和中安神。二诊症减便畅,故减瓜蒌用量,增丹参用量,并另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以增强消肿抗瘤之力。三诊又见头晕,乃肝阳上亢之兆,故去枳壳、牛膝,加菊花、刺蒺藜、赤芍,以平抑肝阳;并针对纳差,又加陈皮以增健胃和中之力,四诊改以清利湿热与健脾和中为治,以巩固疗效。

医案出处:《颜正华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3

张某,男,29岁。1958月7日13初诊。

目黄,遍体发黄已数日。数日前,发现目黄,皮肤亦黄。胸闷不适,纳食减少,全身关节疼痛。午后,手足发肿,头晕,咳嗽灰痰,大便无异常,小便短黄。巩膜及肤色黄如橘,舌苔薄白,脉象弦数。肝功:黄疸指数240U。

按: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湿热内阻,蕴蒸而成。邪在肝、胆、脾而为患,此黄疸之候。即《金匮要略》谓:“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之例。

治以疏肝利胆,运脾和胃。

茵陈30g,炒栀子9g,柴胡9g,白芍9g,川郁金9g,厚朴9g,橘红6g,丹参15g,猪苓9g,茯苓9g,泽泻9g,桔梗6g,滑石24g。

二诊:服上方3剂,巩膜及全身发黄均见减轻,胸闷缓解。原方再服。

三诊:服上方3剂,巩膜及全身黄疸俱退。惟头昏,心慌,失眠及全身关节仍痛,乃患者身体素弱,以补脾肾为主,佐宁神而治。

黄芪9g,党参9g,炒白术9g,猪苓9g,茯苓9g,全当归9g,炒酸枣仁9g,柏子仁9g,远志6g,丹参15g,橘红6g。

另加六味地黄丸16粒,日服2次,每次1粒。

复查黄疸指数4U。

按:首方用茵陈为主,利胆祛湿,不论阳黄、阴黄,均可用之。佐栀子清热,厚朴、橘红行气,柴胡、白芍、丹参、郁金调肝解郁,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渗湿从小便而出,桔梗开提肺气,以为使。

医案出处:《万济舫临证辑要》

验案4

莫某,男,29岁。

患黄疸巩膜发黄,尿黄少,形成腹水,右胁痛,大便稀,有腹胀感,苔白腻,舌质淡,脉弦。

证属湿重于热。治宜平肝健脾,利湿消瘀。

茵陈30g,苍术6g,白术6g,青皮6g,厚朴6g,泽泻9g,猪苓9g,莪术9g,桂枝5g,甘草5g。3剂。

二诊:尿量增多,腹胀胁痛见减,脉舌如前。仍当理肝扶脾,利水化气。

茵陈30g,莪术9g,陈皮5g,六一散24g,广木香5g,槟榔9g,白术9g,泽泻9g,猪苓9g,茯苓12g,桂枝5g。5剂。

三诊:腹胀全消,胁痛大减,目黄亦退。

太子参15g,白术9g,茯苓12g,枳壳9g,厚朴6g,黄连5g,干姜5g,神曲9g,麦芽9g,甘草5g,茵陈18g。

按:从患者之病情,见症,属湿重于热的黄疸。病虽不久,便见腹水,首次予茵陈五苓散加莪术3剂,服之无进退,复诊用大橘皮汤加茵陈、莪术,服5剂,其病近愈。因病缠日久,肝病传脾,仍宜消补兼施,予枳实消痞丸为汤药以收全效。

医案出处:《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赵志壮

验案5

刘某,男,14岁。

春节期间过食肥甘,又感受时邪,因而发半。症见周身疲乏无力,心中懊,不欲饮食,并且时时泛恶,小便短黄,大便尚可,此病延至2日,则身目发黄,乃到医院急诊,认为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经中药六包,嘱每日服1包,服至4包,症状略有减轻,而黄疸仍然不退,乃来诊。此时,患者体疲殊甚,亦不能起立活动,右胁疼痛,饮食甚少,频频呕吐,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为肝胆湿热,蕴郁不解之证。看之似虚,实为湿毒所伤之甚。

柴胡12g,黄芩9g,半夏10g,生姜10g,大黄6g,茵陈(先煎)30g,生栀子10g。

病家揽方问:患者虚弱已甚,应开补药为是,而用大黄何耶?答曰:本非虚证,而体疲乏力者,为湿热所困,乃“大实有羸状”之候,待湿热一去,则诸症自减,如果误用补药,则必助邪为虐,后果将不堪设想。

上方服3剂,即病愈大半,又服3剂,后改用茵陈五苓散利湿解毒,乃逐渐痊愈。

按:湿热相蒸发生黄疸,在治疗上有汗、清、下之别。本案发黄湿热并重而兼里有结滞,故选用茵陈汤治疗。因有右胁疼痛,频频呕吐,涉及肝胆气机不畅,故又加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以疏利肝胆,和胃止呕。凡湿热郁蒸,热大于湿而发黄者,均可用“茵陈汤”治疗。必须注意的是:茵陈宜先煎,大黄、栀子则后下,以发挥其退黄作用。由于湿热黏腻,胶结难解,治疗时还可用一味茵陈煎汤代茶,时时呷服,更为理想。本证如出现周身乏力,切不可认为体虚而误用补益气血之品,湿热一退,肝能疏泄条达,则体力自可恢复。

医案出处:《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6

苏某,男,9岁。1973年3月16日入院。

病儿几日来不思食,最近发现面黄、尿黄,门诊检查,肝肋下1cm,收入住院,肝功能检查:凡登白试验:直接、间接均阳性,胆红质1.5mg,黄疸指数:15U,麝浊5U,脑絮(+++),谷丙:192U,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19日起予中医诊治。诊见:全身皮肤、眼白发黄,厌食欲呕,舌赤,脉数。

茵陈9g,牡丹皮6g,栀子9g,法半夏9g,虎杖15g,车前子9g,连翘9g,龙胆草6g。

3月27日二诊:黄疸退,症状缓解,改方如下:

苍术15g,厚朴6g,陈皮3g,神曲6g,山楂9g,谷芽9g,茵陈15g,车前子9g,木通9g。

此后一直服此方,至5月13日复查肚功,谷丙再下降到23U,其他肝功能亦恢复正常,患儿精神、食欲正常,于5月17日出院。

按:此症乃由于饮食不节,肝失条达,脾失健运,毒邪乘机侵入肝脏,以致胆汗外溢,郁积于血,形成黄疸,治宜清热、利湿、退黄,初用茵陈汤加味,到27日复诊,见黄疸退缓,病儿食欲未恢复,乃湿困脾胃,影响胆汁排泄,改用平胃散加减,服后症状逐渐消失,痊愈出院。

医案出处:《黄伟林医案》

验案7

王某,男,成年。1976年9月28日初诊。

湿热黄疸,纳滞,溲黄,身热,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90U,黄疸指数30U,脉弦苔薄。治以清解。

茵陈24g,生栀子9g,黄柏6g,蒲公英15g,板蓝根12g,茯苓12g,滑石9g,大枣15g,炙甘草6g,金钱草12g。10剂。

10月24日二诊:肝炎发黄,药后见轻减,大便干燥,纳渐展。效不变方,原意再续。生栀子12g,黄柏9g,茵陈24g,小金钱草6g,大黄3g,赤苓12g,板蓝根15g,神曲9g,蒲公英15g,生甘草4.5g,黄芩9g。7剂。

按:本案为湿热黄疸,用茵陈汤合栀子柏皮汤治疗,这两张方都是张仲景治湿热发黄的有效方剂。加入金钱草、小金钱草、蒲公英、板蓝根等药,清化湿热之力更强,因此疗效更好。

医案出处:《何任医案选》

验案8

康某,男,32岁。

患者于1周前即突感中脘胀满不适,发热曾至38.5℃,服西药4天后热退,巩膜及皮肤即出现黄染,经某医院检查谷丙转氨酶为300U,黄疸指数为80U,西医诊为黄疸型肝炎,现住院治疗。不思饮食,泛泛欲吐,小便色深似浓茶,大便3日未解,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属湿热俱重型黄疸,投以茵陈汤及栀子柏皮汤加味。

生大黄18g,栀子15g,田基黄15g,黄柏9g,木通9g,川黄连6g,茵陈30g,鲜白茅根30g。7剂。

服1剂后,大便即通,小便亦利。治疗1周后,遍身黄疸大减,胸闷烦恶亦舒,查:谷丙转氨酶70U,黄疸指数40U。减大黄,加重健脾利湿药物,继续服药14剂后,黄疸全退,黄疸指数为10U,谷丙转氨酶下降至30U,食欲增加,于住院3周后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