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1253600000019

第19章 胆结石

第五节 胆结石

黄一峰临证心得

1.疏法疏法即疏利肝胆法,主要适用于肝郁气滞,胆汁分泌不畅,临床见证有上腹胀痛或隐痛,痛引肩背部,嗳气泛口恶,纳呆体倦,精神抑郁则加重。以柴胡疏肝散合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川楝子、延胡索、枳壳、枳实、广郁金、青皮、赤芍、白芍等。

2.清法清法即清利湿热、解毒法,主要适用于肝胆湿热,热重于湿者。症见寒热往来,黄疸,口干口苦,呕吐胆汁,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方以龙胆泻肝汤为主,常用药物:龙胆草,茵陈、栀子、地耳草、虎杖、川楝子、蒲公英等。

3.通法通法即通泻通利排石法,适用于胆腑郁滞,有积有形,症见寒热往来,右胁掣痛加剧,有明显放射性牵痛,口干口苦,呕吐胆汁,大便干燥艰难,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方以大柴胡汤合承气汤,常用药物有柴胡、枳壳、枳实、制厚朴(川朴)、大黄(生军)、玄明粉(冲)、皂角刺等。

4.消法消法即消石溶石法,主要通过清利湿热、化瘀消石,通腑溶石等法,促使结石在体内溶化,从体内排出,适用于胆结石症,常用药物:生鸡内金、海金沙、大叶金钱草、广郁金、皂角刺、大黄(生军)、玄明粉等。

胆结石的产生和发作是以肝郁气结,湿热蕴结肝胆为病理因素。因此在消石的同时不可忽视疏肝与清肝利胆,通泄郁结,并每须配以通腑化瘀排石之法。黄老指出,胆结石的治疗务须“早”,祛邪注重“尽”,即早期应用清热利胆法,使湿热之毒祛尽,而胆为中清之腑,传化物而不藏,略有所积,皆为有形之实邪,治应顺之降之,通之泻之,祛其实邪,利其气机,使“结者散之,留者去之”,即通法也。结石已成则要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溶石化石,促使结石从体内溶化、排出,即消法。临床中治疗胆结石不能单用一法一方,而要将以上四法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灵活运用。

李佃贵临证心得

1.排石法适用于气滞证,以疏肝理气、通腑排石为治疗原则。对临床以肝郁气滞为主,右胁胀痛,痛势每随情绪变化,甚至出现满腹胀痛、便闭、恶心呕吐等急腹症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者,其结石直径较小,形状圆滑的胆囊、胆总管结石,可用此法。李教授总结多年经验,拟定排石汤施治。方药组成以金钱草、茵陈、柴胡、枳实、芍药、延胡索、大黄、厚朴、芒硝、川芎、香附等为主。具体用法:早晨空腹服油煎鸡蛋两个,促进胆汁分泌,中午用排石汤猛攻,患者一般可在晚上引起腹泻,结石每随大便排出。本方以金钱草、茵陈、大黄清利肝胆,以柴胡、香附、川芎、枳实疏肝理气,以大黄、芒硝、厚朴通腑排石,以芍药、延胡索柔肝止痛。合而用之,可使肝胆疏,枢机利,疼痛止,结石祛。

2.溶石法适用于瘀血证,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临床以气滞血瘀为主者,多表现为右胁刺痛,泛酸口苦,嗳气,不思饮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这些患者多由于病情迁延较久,由气滞而血瘀,结石逐渐凝聚而大,病证表现为本实标虚。由于直径较大,形状不规则的结石不宜应用排石法,且患者病久体虚不宜通腑排石。李教授根据临床体验总结制定了溶石散,其药物组成以金钱草、茵陈、丹参、当归、赤芍、牡蛎、海藻、昆布、海浮石为主。溶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此方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方中金钱草、茵陈清肝利胆,丹参、当归、赤芍活血化瘀、牡蛎、海藻、昆布、海浮石软坚散结,诸药组合,可使结石逐渐溶解,以至消散。

3.化石法适用于痰浊证,以祛痰化浊、通络化石为治疗原则。化石与溶石含义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此法适用于浊邪凝聚,痰湿阻络的病人。临床表现肝区隐痛,胸脘痞闷,肢体困倦,头目眩晕,恶心欲吐,舌淡苔白腻,脉濡数。根据临床辨证,李教授认为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减化裁拟定化石散,药物以陈皮、半夏、云苓、浙贝母、柴胡、郁金、威灵仙、茵陈、清礞石、丹参为主组成。本方祛痰逐瘀、消浊利湿,方中陈皮、半夏、礞石、大贝祛痰化浊,柴胡、金钱草、茵陈疏肝利胆,茯苓健脾祛湿,丹参、郁金、威灵仙活血通络。诸药合用,使浊痰祛,瘀滞除,结石化。

朱培庭临证心得

1.养阴法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相连,《难经·四十二难》云:“胆在肝之短叶间”。胆还与肝有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灵枢·本藏》说:“肝合胆”。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与排泄胆汁,《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汁所以能正常地排泄和发挥作用,亦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若胆汁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的疏泄,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从情志意识过程来看谋虑后必须决断,而决断又来自谋虑,两者亦是密切联系的。

因此肝与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胆病易波及于肝,表现为肝病征象,所以倡导胆病从肝论治,胆结石的病机又以阴虚为主,因此治疗当以养阴之法为先。临床用药,每于方中加太子参、黄芪为君,太子参甘微苦,补气生津,黄芪补气升阳,以助阴生,乃“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意。对于肝阴不足严重者,重用养阴益气之品,如南北沙参、石斛等,对于肝胆气郁型的胆结石,常应用青陈皮以疏肝理气,但考虑到两味药辛温苦燥,易耗气伤阴,所以用量较小,另遣玫瑰花、白残花、绿梅花、制香附等力缓之品,以达到疏肝理气而不伤阴的目的,临床观察,确有良效。

2.通下法胆为六腑之一,“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以通为顺”是其生理特点;“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为其病理特点。现代研究表明,胆汁淤滞是胆石病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胆汁淤滞日久,聚而成石。结石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结石淤滞体内,可引起腹痛、黄疸、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而且,多数胆结石病人大便干结,因此,治疗胆结石时,“通下”一法是基本治则。临床用大黄、厚朴、莱菔子、沉香等通腑降气之品,以保持每日大便1~2次为要。如此不仅能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而且可望减少急性发作,甚或排出结石。究其因,在于六腑以通为用,大河通则小河畅,腑气得通,诸症自消。

3.理中法中焦脾胃为气机之枢,但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亦有赖于肝胆之气的疏泄,脾无肝胆不能升清,胃无肝胆不能降浊。《医贯》云:“脾能化湿升清,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脾胃有病可以影响到肝胆,肝胆功能失调亦可以影响到脾胃,脾气健运则消化吸收功能良好,身体健康,如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功能减弱,临床上胆结石病人常出现食少、腹胀,这都是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失其健运而产生的后果。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之理,理中法亦体现了“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临床用药每以白术、白芍同用,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白术补气健脾,两者合用达到疏肝健脾之功效,另遣半夏、茯苓、甘草,是为“四君”之法。还有一些患者素体内湿较盛,肝胆失疏,湿浊内聚,加之江南梅雨季节又感外湿而致发病,病位虽在肝胆,却因脾湿内盛湿阻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影响肝的疏泄、胆的通降,此类患者有右上腹胀痛连及右肩,或脘腹痞满不适,时有恶心呕吐,舌苔厚腻,此乃由于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失司而引起,所以有“脾主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对于此类病人,藿佩同用,佐以干姜以运化水湿,病人服药两周后舌苔可以逐渐转为正常。理中法还体现在顾及病人的胃气,胆结石的病人往往纳食不馨,可用山楂、谷麦芽以助消化,少用苦寒败胃之品,因为不管什么灵丹妙药,如果胃吸收不好,就不会有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