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用药速查
1253100000030

第30章 合成抗菌药 (1)

第二节 合成抗菌药 (1)

一、磺胺类

复方磺胺甲唑

别名SMZTMP,复方新诺明,复方磺胺甲基异唑注射液规格片剂:每片含磺胺甲唑(SMZ)0.4g和甲氧苄啶(TMP)0.08g;注射剂:每ml含磺胺甲唑(SMZ)200mg和甲氧苄啶(TMP)40mg。

适应证

①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和莫根菌属敏感菌株所致的尿路感染。②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所致2岁以上小儿的急性中耳炎。③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的成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④由福氏或宋氏志贺菌敏感菌株所致的肠道感染、志贺菌感染。⑤治疗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本品系首选。⑥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预防,可用已有卡氏肺孢子虫病至少一次发作史的患者,或 HIV成人感染者,其CD4淋巴细胞计数≤200/mm3或少于总淋巴细胞数的20%。⑦由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所致旅游者腹泻

用法用量

①口服: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治疗细菌感染,2个月以上体重40kg以下的婴幼儿按体重口服每次SMZ 20~30mg/kg及TMP 4~6mg/kg,每12h 1次;体重≥40kg的小儿剂量同成人常用量。治疗寄生虫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按体重每次口服SMZ 18.75~25mg/kg及TMP 3.75~5mg/kg,每6h 1次。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程至少10~14d;尿路感染的疗程7~10d;细菌性痢疾的疗程为5~7d;儿童急性中耳炎的疗程为10d;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疗程为14~21d。②肌内注射:小儿2个月以上体重40kg以下的婴幼儿按体重每次SMZ 8~12mg/kg及TMP1.6~2.4mg/kg,每12h一次;体重≥40kg的小儿剂量同成人常用量。

不良反应

①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药疹,严重者可发生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也有表现为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及肌肉疼痛、 发热等血清病样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②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表现为咽痛、发热、苍白和出血倾向。③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尿。这在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应用磺胺药后易于发生,在新生儿和小儿中较成人为多见。④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核黄疸。由于本品与胆红素竞争蛋白结合部位,可致游离胆红素增高。新生儿肝功能不完善,对胆红素处理差,故较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黄疸,偶可发生核黄疸。⑤肝脏损害。

可发生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⑥肾脏损害。可发生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偶有患者发生间质性肾炎或肾小管坏死的严重不良反应。⑦恶心、呕吐、胃纳减退、腹泻、头痛、乏力等,一般症状轻微。偶有患者发生艰难梭菌肠炎,此时需停药。⑧甲状腺肿大及功能减退偶有发生。⑨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偶可发生,表现为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幻觉、欣快感或抑郁感。⑩偶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有头痛、颈强直、恶心等表现。本品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虽少见,但常累及各器官并可致命,如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急性重型肝坏死、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异常。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上述不良反应较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多见。

用药提示

①新生儿及2 个月以下婴儿的应用属禁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肝肾功能还不完善,用药量应酌减。②如应用本品疗程长、剂量大时,除多次饮水外,宜同服碳酸氢钠。③用药期间需注意检查:全血象检查,对疗程长、服用剂量大、老年营养不良及服用抗癫药的患者尤为重要;治疗中用定期尿液检查(每2~3d查尿常规一次)以及发现长疗程或高剂量治疗时也能发生结晶尿。④近年来由于许多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本品往往呈现耐药,故治疗细菌感染时需参考药敏结果。

磺胺嘧啶

别名SD,达净磺胺,大安净规格片剂:0.4g;注射剂:0.4g(2ml);1g(5ml);软膏剂:5%;10%。

适应证

近年来由于许多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本品耐药,故治疗细菌感染需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复方磺胺嘧啶的主要适应证为敏感菌株所致的下列感染:①大肠埃希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和莫根菌属敏感菌株所致的尿路感染。②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的急性中耳炎。③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的成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用法用量

口服:

①治疗一般感染,小儿常用量2个月以上体重40kg以下的婴幼儿按体重口服SD 20~30mg/kg,每12h 1次;体重40kg以上的儿童剂量同成人常用量,首次剂量加倍。②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及小儿常用量为每次0.5g,每日1次,疗程2~3d。静脉滴注或缓慢静脉注射:本品需用无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成5%的溶液,缓慢静脉注射;静脉滴注浓度≤1%。治疗严重感染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个月以上小儿一般感染,本品剂量为50~75mg/(kg·d),分2次应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者剂量为100~150mg/(kg·d),分3~4次静脉滴注或缓慢静脉注射。外用:软膏涂患处。

不良反应

①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药疹,严重者可发生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也有表现为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及肌肉疼痛、发热等血清病样反应。②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偶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表现为咽痛、发热和出血倾向。③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尿。这在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应用磺胺药后易于发生,在新生儿和小儿中较成人为多见。④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核黄疸。由于磺胺药与胆红素竞争蛋白结合部位,可致游离胆红素增高。新生儿肝功能不完善,故较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黄疸,偶可发生核黄疸。⑤肝脏损害。可发生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

⑥肾脏损害。可发生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偶有患者发生间质性肾炎或肾小管坏死的严重不良反应。⑦恶心、呕吐、胃纳减退、腹泻、头痛、乏力等,一般症状轻微,不影响继续用药。偶有患者发生艰难梭菌肠炎,此时需停药。⑧甲状腺肿大及功能减退偶有发生。⑨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偶可发生,表现为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幻觉、欣快感或抑郁感。一旦出现均需立即停药。⑩偶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头痛、颈强直、恶心等。磺胺药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虽少见,但可致命,如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急性重型肝坏死、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异常。治疗时应严密观察,当皮疹或其他反应早期征兆出现时即应立即停药。

用药提示:

(1)交叉过敏反应。对一种磺胺药呈现过敏的患者对其他磺胺药可能过敏。(2)对呋塞米、砜类、噻嗪类利尿药、磺脲类、碳酸酐酶抑制药呈现过敏的患者,对磺胺药亦可过敏。(3)由于本品在尿中溶解度低,出现结晶尿机会增多。故一般不推荐用于尿路感染的治疗。每次服用本品时应饮用足量水分。服用期间也应保持充足进水量,使成人每日尿量至少维持在1 200ml以上。如应用本品疗程长,剂量大时除多饮水外宜同服碳酸氢钠。(4)治疗中须注意检查:①全血象检查,对接受较长疗程的患者尤为重要。②治疗中定期尿液检查(每2~3d查尿常规一次)以发现长疗程或高剂量治疗时可能发生的结晶尿。③肝、肾功能检查。

(5)严重感染者应测定血药浓度,对大多数感染性疾患游离磺胺浓度达50~150μg/ml(严重感染120~150μg/ml)可有效。总磺胺血浓度不应超过200μg/ml,如超过此浓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6)不可任意加大剂量、增加用药次数或延长疗程,以防蓄积中毒。(7)由于本品能抑制大肠埃希菌的生长,妨碍B族维生素在肠内的合成,故使用本品超过1周以上者,应同时给予维生素B以预防其缺乏。(8)2个月以下婴儿、早产儿禁用;是由于磺胺药可与胆红素竞争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而新生儿的乙酰转移酶系统未发育完善,磺胺游离血浓度增高,以致增加了核黄疸发生的危险性,因此该类药物在新生儿及2个月以下婴儿属禁忌。

磺胺嘧啶锌

别名磺胺嘧啶锌膏规格软膏:5%。

适应证

本品适用于预防及治疗Ⅱ、Ⅲ度烧伤继发创面感染,包括对该药呈现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念珠菌等真菌所致者。

用法用量

用消毒溶液清洁创面后,本品可直接涂于创面,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或将软膏涂于无菌纱布上,贴于创面,再覆盖无菌纱布包扎,或将涂有软膏的无菌纱布直接放入脓腔引流脓液,软膏用量随创面的大小及感染情况而定,用量不超过500g/d。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