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53000000093

第93章 经验方 (2)

第七章 经验方 (2)

【适应病证】主要用于小儿外感风热,发热头痛,消化不良,停食伤乳,厌食嗳气,咳嗽痰多,以及风热惊风等证。

【用法用量】蜜丸剂,每丸重24克。每次1丸,每日1次,温开水送服。周岁以下小儿酌减。

【按语】小儿以风、热、痰、食而发病者为最常见。本方具有清热散风,消食化滞,镇惊息风,化痰止咳之效。

小儿羚羊散

【配方来源】《辽宁省药品标准》1984年版。

【药物组成】羚羊角(代)、水牛角浓缩粉、人工牛黄、黄连、金银花、连翘、西河柳、葛根、牛蒡子、浮萍、紫草、赤芍、天竺黄、川贝母、朱砂、冰片、甘草。

【适应病证】小儿麻疹,感冒高热,肺炎等病。症见发热恶风,口渴引饮,咽喉肿痛,目赤多眵,咳嗽痰稠,烦躁或嗜睡,舌红,苔黄,脉数等。

【用法用量】散剂,每瓶15克。1周岁每次03克,2岁每次0375克,3岁每次05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按语】小儿内热外感,症见高热,隐疹,必须辛凉宣透,清热解毒。本方能清热解毒,解肌透疹,化痰止咳,故可用于表里俱热证。

青黛丸

【配方来源】《山东省药品标准》1975年版。

【药物组成】青黛、胆南星、橘红、川贝母、竹沥、黄连、薄荷、雄黄、朱砂、甘草。

【适应病证】感冒,咳嗽,急惊风等。症见咳嗽痰多,稠黏难咳,发热面赤,目赤唇红,口苦作渴,烦躁不安,甚则鼻衄,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用法用量】蜜丸剂,每丸重1563克。1岁以内半丸,1~5岁1丸,5~7岁15丸,7岁以上每次2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按语】心肝火旺,炼液成痰,犯肺而嗽。须清热降火,肃肺化痰,疏风镇惊。

透表回春丸

【配方来源】《河北省药品标准》1982年版。

【药物组成】大青叶、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玄参、荆芥、防风、羌活、柴胡、薄荷、升麻、牛蒡子、山豆根、朱砂、雄黄、赤芍、川芎、当归、滑石、赤小豆、天花粉、甘草。

【适应病证】痄腮,丹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麻疹等。症见恶寒发热,咽喉不利,口干舌燥,腮肿,隐疹不出,或疮疖肿毒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有力者。

【用法用量】蜜丸剂。每丸3克。每次1丸,每日3次,白开水送下。3~7岁服1/2量,3岁以下婴幼儿服1/3量。

【按语】小儿多内热,外感时邪引起各种传染病,如系热毒重者,必须清热解毒,透邪外出。本方有清热解毒,透疹消肿之功,故可疗痧疹、咽肿诸症。

顿咳散

【配方来源】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协定方。

【药物组成】百部、白前、白及、款冬花、紫菀、前胡、车前子各等量。共为细面,混匀,收贮备用。

【适应病证】百日咳及痰热咳嗽。

【用法用量】6个月以内,每次03~045克,6个月至1岁每次06~09克,1~2岁每次15克,2~3岁每次18克,3~6岁每次24克,6~9岁每次3克,9~12岁每次45克,12~14岁每次6克。每日3次,白开水加糖少许冲服。

【按语】本方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对痰热型之百日咳有效。

小儿咳喘合剂

【配方来源】赵鉴秋经验方。

【药物组成】麻黄45克,杏仁9克,黄芩9克,连翘9克,生石膏24克,大青叶15克,甘草6克,金银花30克。上药先煎生石膏20分钟后,下其他药物煎煮30分钟。取煎煮液用4层纱布过滤。重加水煎煮1遍。将滤出药液加白糖(每250毫升药液中加白糖75克)静置24小时,虹吸灌装入瓶中制成合剂,每瓶250毫升。压盖,消毒。用075磅压力,消毒35分钟即可。

【适应病证】外感实热咳嗽证。小儿肺炎、支气管炎,症见喘咳,烦躁不安,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者。

【用法用量】6个月以内每次10毫升,6个月至1岁每次15毫升,1~2岁每次20毫升,2~5岁每次30毫升。每日3~4次,温水送服。

【按语】本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味而成,具有宣肺平喘,清热解毒之功。对外感喘咳的实热证、小儿肺炎、支气管炎效果良好。临床观察161例中,痊愈147例,占91%,总有效率95%。

热咳散

【配方来源】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协定方。

【药物组成】麻黄3克,生石膏12克,甘草6克,杏仁9克,浙贝母9克。共为细末,混匀,收贮备用。

【适应病证】发热咳嗽,吐黄痰或白黏痰,呼吸急促,气急鼻煽,口干舌燥(风热型)。

【用法用量】半岁以内每次03~045克,半岁至1岁每次06~09克,1~2岁每次15克,2~3岁每次18克,4~6岁每次24克,6~9岁每次3克,9~12岁每次45克,12~14岁每次6克。每日3次,白开水加白糖少许冲服。

【按语】宣肺清热,化痰止咳,除烦平喘,适用于风热咳嗽。

葶苈散

【配方来源】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协定方。

【药物组成】甜葶苈子30克(炒),川贝母30克,僵蚕30克,射干15克,生甘草15克。共为细面,混匀,收贮备用。

【适应病证】热咳、顿咳、咽喉肿痛属痰热型者。

【用法用量】6个月以内每次03~045克,6个月至1岁每次06~09克,1~2岁每次15克,2~3岁每次18克,3~6岁每次24克,6~9岁每次3克,9~12岁每次45克,12~14岁每次6克。每日3次,白开水加白糖少许冲服。

【按语】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对热咳、顿咳、咽喉肿痛有良好效果。

克咳喘

【配方来源】张介安经验方。

【药物组成】麻黄30克,生石膏360克,甘草100克,黄芩200克,法半夏200克,杏仁200克。

【适应病证】小儿痰热咳喘。

【用法用量】共煎,取汁800毫升,加适量防腐剂,每瓶20毫升。1岁以内者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1~3岁每次10~15毫升,3~7岁每次15~20毫升,7岁以上每次20毫升。病情重者可酌情加量。

【按语】本方宣泄郁热,清肺化痰,是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用于痰热咳喘。

五龙平喘散

【配方来源】张金鼎经验方。

【药物组成】五味子15克,炒杏仁15克,广地龙30克,炙甘草6克。上药共捣,过100目筛,装瓶备用。

【适应病证】肺肾两虚型哮喘。

【用法用量】2~5岁每次1~15克,5~9岁每次2~25克,9~14岁每次3~45克。每日2~3次,姜汤送服。

【按语】有补益肺肾,平喘止咳功能。

桂枝加龙骨牡蛎饮

【配方来源】江育仁经验方。

【药物组成】炙桂枝5克,生白芍l0克,炙甘草6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大枣5枚,生姜2片。

【适应病证】小儿迁延性肺炎。症见长期不规则发热,容易出汗,精神不振,面色无华,或两颧樱红,咳嗽气短,肺部啰音不消。

【用法用量】先将龙骨、牡蛎煎煮30分钟,然后放入其他药物,再煮15分钟,每剂煎2次。也可将上药配取5剂,用开水浸泡2小时,然后一起放置沙锅内,加水煎煮2次,去渣,再将煎出的药液文火煎成500毫升左右,最后放入冰糖150克,蜂蜜150克,文火煮成清稀糖浆,贮于瓷缸或广口瓶内,放阴凉处或冰箱内。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开水冲服。

【按语】小儿迁延性肺炎多为营卫不和,正虚邪恋,其证不在邪多而在正虚。表虚不固,每易多汗,且易反复感冒。营虚则虚热内生,阴不潜阳,所以虚阳易于浮越,而出现面有樱红及不规则发热。在治疗上,补则留邪,温易伤阴,滋恐碍阳,故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之。本方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若内伤发热、多汗之易感儿,上方加黄芪。

小儿化痰丸

【配方来源】《浙江省药品标准》1978年。

【药物组成】天竺黄、川贝母、僵蚕、胆南星、天麻、半夏、陈皮、薄荷、桔梗、天花粉、石菖蒲、朱砂。

【适应病证】用于小儿咳喘、惊风等症,其症为发热,咳喘,痰多,时伴有惊厥等。

【用法用量】蜜丸,每丸重1克。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l岁以下小儿酌减。

【按语】小儿肺热痰喘,多因外感风邪、内因痰热引起。本方能清热化痰,疏散风热,宣肺止咳,镇惊息风。

桃花散

【配方来源】方出《京华中药成方配本》,由《证治准绳》桃花散化裁。

【药物组成】川贝母、石膏、朱砂。

【适应病证】多用于小儿外感后所遗留咳嗽。

【用法用量】散剂,每包15 克。口服。周岁小儿每次1/3包,2~3岁每次05~1包。

【按语】桃花散出《证治准绳》,由寒水石、朱砂组成,为儿科常用中成药。本方药性寒凉,具有清心肺,除痰热而不伤津液的特点。因其色状若桃花,故名桃花散。

小儿止嗽金丹

【配方来源】《山西省药品标准》1984年版。

【药物组成】川贝母、知母、麦冬、玄参、天花粉、胆南星、瓜蒌子、桑白皮、紫苏子、竹茹、杏仁、桔梗、槟榔、甘草。

【适应病证】肺阴不足,燥痰内结,症见咳嗽痰黏,口渴咽疼,鼻流浊涕,头晕汗出,舌红苔黄,脉数等。

【用法用量】蜜丸剂,每丸3克。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化服。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小儿麻甘冲剂

【配方来源】《湖北省药品标准》1980年版。

【药物组成】石膏、地骨皮、黄芩、麻黄、杏仁、桑白皮、紫苏子、甘草。

【适应病证】邪热壅肺,症见发热喘咳,痰多口渴,苔黄,脉数等。肺炎、支气管炎等可用此药。

【用法用量】颗粒剂,每袋8克。1岁以内每次08克,1~3岁每次16克,3岁以上每次24克。每日4次,温开水冲服。

通宣理肺丸

【配方来源】周凤梧主编《实用方剂学》。

【药物组成】紫苏叶432克,茯苓288克,陈皮288克,麻黄288克,前胡288克,桔梗288克,枳壳288克,黄芩288克,半夏216克,杏仁216克,甘草216克。

【适应病证】外感风寒,咳嗽痰多,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

【用法用量】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3岁以上每次1丸。

【按语】本方乃《温病条辨》杏苏散加麻黄、黄芩、橘红、姜、枣,为治外感风寒咳嗽通用方。

小儿疳积冲剂

【配方来源】广西梧州中药厂。

【药物组成】茯苓、山药、党参、山楂、鸡内金、珍珠草、使君子等。

【适应病证】脾虚疳积。

【用法用量】颗粒剂,每袋3克。1~3岁每次15~3克,3~6岁每次45~6克,6~9岁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按语】有健脾益气,消食导滞,驱虫消积之功,故可治疗脾虚夹积之疳积证。

和肝散

【配方来源】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协定方。

【药物组成】全瓜蒌20克,片姜黄15克,广郁金15克,炒神曲15克,生甘草15克。共为细末,收贮备用。

【适应病证】肝大,腹胀胁疼,呕恶厌食等。

【用法用量】6个月以内者每次03~045克,6个月至2岁每次15克,2~3岁每次18克,3~6岁每次25克,6~9岁每次3克,9~12岁每次45克,12岁以上每次6克。每日3次,温白糖水送服。禁食生冷及辛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