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用中药配伍与禁忌
1252700000004

第4章 中药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第4章 中药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药 食 互 用

药以治病,食以养命,药食同源,互利互用。正确利用饮食,不仅可以对药效有促进和提高作用,而且有时可以以食代药疗病。同时,以患者所喜好的食物诱发其食欲,也有利于正气的恢复和疾病的康复。此外,还可以通过了解患者的食欲好坏和饮食嗜好,来辅助诊断,并指导论治。

东汉医圣张仲景非常重视药食的互用与配合。如《伤寒论》中的名方桂枝汤,以桂枝温阳通脉、祛风散寒,配芍药敛阴和营,合而调和营卫,以既是药又是食佐的生姜,以佐桂枝解肌祛风之力。方下还有“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说明。因啜饮热粥可使患者谷气内充,易于酿汗而驱邪外出,因此起到助桂枝汤调和营卫的作用。这是一则药食互用的典型范例。其他例子如,《伤寒论》白虎汤之用粳米、《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之用羊肉,都直接以食物入药配方。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创青龙白虎汤以治肺热咳嗽喉痹之证,用的是萝卜、橄榄;王晋三用雪羹汤以治肝火上炎、目赤便秘,肝阳上亢的头昏目眩之证,方由荸荠、海蜇组成,这些则属于典型的食疗方。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性(四气),又有辛、甘、苦、酸、咸五味;饮食也存在四气、五味,只不过食物为常用之品,其四气五味不如药物明显和强烈。但是其性味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其对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和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方面。例如,绿豆、赤豆、苦瓜、西瓜、梨、荸荠、冰糖、豆腐、薄荷、白菜、紫菜等食物性寒凉,食用后能起到清热、泻火、解毒、生津的作用,其中西瓜还有“天然白虎汤”之誉,可见其清热之力。又如姜、葱、蒜、韭菜、荔枝、辣椒、狗肉、羊肉等食物性温热,食用后能起到温中、祛寒、补虚、壮阳的作用。正是由于饮食存在与中药相似的四气五味,在中医临床的治疗过程中,恰当的食物调养与药物的相互配合,就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临床疗效。一般来讲,食用与所用中药药性相似的食物,能够起到协同作用,促进和提高中药的疗效。比如治疗虚寒性疾病时,适当地食用性质偏温热的食物;治疗热性病时,适当食用性凉的食物对药物的疗效和疾病的恢复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根本原则,运用食物配合药物或以食代药进行疗养时也遵守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除考虑食物的性味外,同样要考虑食物的归经、升降浮沉以及功效。

如谷类的粳米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功能健脾益胃、除烦止渴,在服四君、六君之类健脾,服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类清热生津时可以粳米粥佐养;豆类如黑大豆性平味甘,归心肝肾经,功能活血、利水、解毒、补肝肾、强筋骨,在用泽兰、水红花子活血利水,用千金独活寄生汤、地黄饮子补肝肾壮筋骨时可以之煮食或食其豆粉、豆浆;肉类的羊肉性温味甘,入脾、肾、心经,功能补养气血、暖肾散寒,对产后血虚乳少、恶露难止、虚劳羸瘦、虚寒腰痛等病证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尤其适宜于在立冬之后到立春之前食用,对配合服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生化汤等方有较好的疗效;瓜类的冬瓜性凉味甘淡,入肺、大肠、小肠和膀胱经,功能清热利水、消痰止咳,对热性的淋证、水肿、胀满、热痰咳嗽等病证的辅助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在服用八正散、清金化痰汤、己椒苈黄丸、小陷胸汤等方治疗时可以之辅助;水果中的甘蔗性凉味甘,入肺、胃经,功能清热生津、宣肺透疹、润肺止咳、和胃止呕,对肺胃有热的咳嗽、反胃、噎膈、痘疹内陷等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干果类的核桃性温味甘,入肺经、肾经,功能补肾、温肺、润肠,可辅助治疗肾虚之腰痛、遗精、阳痿、尿频、虚喘、虚性便秘等病证,在服用六味地黄丸(汤)、金匮肾气丸、定喘汤、桑螵蛸散等方时可以之食用配合。

第二节药 食 相 制

适当合理的饮食可以促进和提高药物的疗效,但有时饮食对中药药效有制约作用,包括不合理的饮食可以降低、抵制药物的功效,当然,有时可以利用饮食来制约药物的某一方面的偏性和副作用。

饮食对中药药效的制约作用主要决定于病情、药性和饮食三者的性能、功效之间的相互关系。饮食与中药一样有四气五味,在机体患病时,用药的目的是为了驱除病邪、提高机体功能,此时食物的目的不但是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之必需,还有帮助机体和药物驱除病邪一方面的作用,因此,此时食物的选择除了营养价值的标准外,还需要按照食物的性味、功能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如果违背药物食物性能功效方面的运用原则,则可能会影响和制约药物的疗效,严重的甚至反而加重病情。如实热证,症见发热甚至壮热,烦躁不安,口渴引饮,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象洪数滑实有力,此时为热邪炽盛,治疗原则为清热泻火,方选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白虎汤等,药用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赤芍、牡丹皮等,此时的饮食当宜清淡,宜选具有寒凉之性、清热解毒之功的食物,如苦瓜、丝瓜、绿豆、黄瓜、西瓜之类,忌大鱼大肉、脂膏厚味。

若反用辣椒、羊肉之类,对于病情无异于火上加油,对于药物无异于冷水中掺热汤,当然能抵消药物的正性作用,甚至加剧病情。又如阴虚火旺之证,症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渴不欲多饮、形体消瘦、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等,此时当用滋阴降火之法,方可选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清骨散、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等,药用银柴胡、胡黄连、知母、黄柏、鳖甲、龟甲、白薇、麦冬、生地黄、天冬、石斛等清解虚热、养阴生津治疗。此时的饮食以有助于养阴清热为好,如百合、木耳、老鸭、梨、柿子等,若此时食用生姜、大蒜、韭菜、大葱、羊肉、狗肉、胡椒以及多糖、高脂、香燥辛热之食品,则容易进一步耗损阴液,助长火势,降低药物疗效。如果患者是气血亏虚、寒湿凝滞、脾胃虚寒或肾阳虚衰等病证,治疗当分别用补养气血、散寒化湿、温中健脾、补肾壮阳法,方选八珍汤、苓桂术甘汤、理中丸、右归丸等,如此时却食用萝卜、西瓜、冬瓜、绿豆、生梨、甘蔗、蜂蜜、鳖鱼等或性属寒凉、耗损中阳或质地生冷、黏滑滞中呆胃的食品,则容易加重病情,使中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伤寒论》桂枝汤方下有“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乌梅丸方下有“禁生冷、滑物、臭食等”,都告诉后人服药要注意饮食禁忌,防止食物制约药性,抵损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