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急症中西医诊治手册
1252600000011

第11章 发热 (1)

第九节 发热 (1)

发热(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作为临床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传染病和炎症性疾病。也可由其他如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外伤手术及肿瘤等引起。

诊断策略

1.问诊要点重点询问病史、既往史、伴随症状(包括流行病学史)。

(1)病史:应当问清患者发热的情况,起病缓急,发热时间和最高体温。急性发热常常伴有感染。在体温和感染程度上,两者有一定的联系。

(2)流行病学史:患者来自的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季节、旅游史,接触感染史、预防接种史,尤其疑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史很重要。家中与周围有无类似病例,如与麻疹患者接触史,最近有无外出史。食物中毒性感染暴发性流行时,食物与水的细菌性检查极为重要。

(3)起病:判断起病的缓急,发热前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一般寒战常见于突然高热,为肺炎球菌肺炎、泌尿系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输血或输液反应等。各种严重感染,由于细菌不断侵入血液,病程中可反复出现寒战。应当指出,对发热患者滥用解热药可人为地引起大量出汗,甚至引起脱水、虚脱,年老患者可产生直立性低血压而晕厥。

(4)热型:许多发热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热型,可为诊断提供帮助,常见的热型有以下6种。

稽留热:多为高热,常持续在39~40℃或以上的高水平,24h体温波动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体温波动2℃,较多见于风湿热、败血症、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等。

间歇热:24h温差大,波动在正常与高热之间,或高热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如疟疾、肾盂肾炎、回归热、淋巴瘤、布氏杆菌病及周期热等。

波状热:热度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低热或常温,如此反复有似波浪,可连续达数月之久,见于布氏杆菌病。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的规律,热度高低不等,呈不规则波动,见于流行性感冒、阿米巴肝脓肿、肺结核、癌性发热等。

回归热:热度波动幅度更大,在高热期与无热期规律交替出现,常提示霍奇金病等。

必须提到的是在疾病过程中,也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交互存在,如大叶性肺炎并发脓胸及肺脓肿等,热型可由典型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一方面,由于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由于解热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也可使发热变为不典型或不规则热型。此外,热型还与个体反应强弱有关,例如老年人患休克型肺炎,发热可不高或甚至无发热。故对发热患者应按临床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分析,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2.查体要点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并应重点检查皮肤黏膜有无皮疹、瘀点,以及肝脾淋巴结是否肿大。

(1)脉搏、呼吸、血压:脉搏、呼吸一般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对于贫血患者的心率增速更加明显。伤寒或某些病毒性传染病常出现相对缓脉、而发热伴有中毒性休克时,患者面色青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常见于休克型肺炎、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型菌痢、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

(2)特殊面容:伤寒患者常表情淡漠;斑疹伤寒、恙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常呈酒醉样面容;麻疹患者常见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面容苍白见于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发热伴有面部蝶形红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殊病变;口唇部单纯疱疹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及上呼吸道感染等。

(3)皮肤:发热患者的皮肤干湿度、皮疹、出血点等改变都有重要的意义。皮肤多汗见于结核病、风湿病、败血症和恶性淋巴瘤。

发热伴有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疾病、药物热等。

皮肤出血点: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也可见于血液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败血症、血液病和药疹等。

(4)发热伴结膜充血:可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

(5)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转移癌等。

(6)发热伴肝脾大:常见于:①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②细菌感染:败血症、伤寒、布氏杆菌病;③寄生虫感染: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④血液病: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⑤变态反应病:成人斯蒂尔病、药物热、血清病等。

(7)发热伴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流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严重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中毒型脑病(斑疹伤寒、败血症、中毒型菌痢、脑型疟疾、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可见于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8)心、肺:发热伴有心脏杂音,尤其是原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脏杂音发生明显改变时,应注意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发热伴有心包摩擦音时或心包积液体征,常提示心包炎。急性心肌炎常表现发热与心率不成正比,心率增快常超过发热程度。如果发现肺部实变体征或闻及肺部干湿性啰音等,应考虑呼吸系统感染。

(9)关节肿痛:发热伴多关节肿痛,常为各种关节炎,如化脓性、感染中毒性、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多关节疼痛也可能是血清病的伴随症状。

3.辅助检查要点血象、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能检查、病毒性肝炎免疫检查、血或骨髓培养,必要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X线、CT、超声放射核素扫描、磁共振、诊断性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等。肝胆B超、心电图、分泌物涂片及培养。

4.中医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2)辨证候虚实: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由气郁、血瘀、痰湿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若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表现虚实夹杂证候者,应分析其主次。

(3)辨病情轻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症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反之则病情较轻。若内脏无实质性病变,仅属一般体虚所致者,病情亦轻。

(4)辨发热的特点:温病的发热起病急剧,在发热的过程中,一般具有卫气营血各阶段的症候变化,病程较内伤发热短。在不同时期发热具有不同特点。如寒热往来、壮热、身热不扬、发热夜甚、夜热早凉等。

鉴别诊断

1.感染性发热根据引起疾病的病原体不同,考虑以下各种发热。

(1)病毒感染:常见有流感、普通感冒、单纯疱疹、麻疹、乙脑、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及散发性脑炎等疾病。病毒感染一般有以下四大特点:自限性发热;大多呈弛张热型;病毒血症可有明显乏力、食欲减退、过敏症等;除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下降。

(2)细菌感染:常见的球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常见的杆菌有沙门菌属、结核杆菌、肠道条件致病菌、可导致G杆菌败血症、菌痢。

(3)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常引起间质性肺炎。

(4)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

(5)螺旋体病:以钩端螺旋体较为常见。多流行于夏秋季,骤然起病,早期出现三大主症(畏寒、发热,全身酸痛,明显乏力),三大体征(眼结合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中期可分为肺大出血型和脑膜脑炎型。后期可有后发症状,凝溶试验1∶200以上有诊断价值。

(6)真菌感染:主要是内脏真菌病,常发生在慢性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如恶性肿瘤、血液病、糖尿病患者),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及放射治疗的患者。常见有隐球菌脑膜炎、肺真菌病、播散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等。

(7)原虫感染:最常见的有疟疾、阿米巴病。

(8)蠕虫感染:能引起发热的蠕虫病主要有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及蠕虫在内脏移行时所致的过敏性发热。

(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有SARS冠状病毒引起。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肺部阴影,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10)人禽流行性感冒(以下称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的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临床症状急性起病,主要为发热,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11)各器官炎症: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盆腔炎等。

(12)各器官脓肿:肝脓肿、膈下脓肿、肾周围脓肿、髂窝脓肿、脑脓肿、臀部脓肿等。

2.非感染性发热

(1)结缔组织病:特点,①长期不规则发热;②大多有关节症状,皮肤损害;③不同程度的内脏损害;④实验室检查,常有血沉加快,丙种球蛋白增加等;⑤病程中常见缓解期与加剧期交替;⑥常见于女性。

(2)血液系统疾病:特点,①多呈弛张热型发热伴有大量出汗;②进行性消瘦衰竭;③进行性贫血;④进行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