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25

第25章 足少阴与足太阳经辨证 (2)

第13章 足少阴与足太阳经辨证 (2)

在临床上不仅慢性咽炎,而且上焦口、舌、牙五官之病,多常有因下焦肾阴虚,虚火沿经上窜所致者,治疗要点在于益肾补精,清降虚火。《景岳全书·杂证谟·火证》曰:“虚火之与假热,其气皆虚……如阴虚生热者,此水不足以济火也,治当补阴,其火乃熄。”虚火之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如六味地黄汤之类是也。注意虚火与下焦的龙雷之火不同,详见上文。此类病人临床比比皆是,下面一例系我在临床所记录一案。

张某,女,35岁,2006年5月初诊。该患者口腔反复溃疡2年,再发加重1周。症见:患者口唇内、两颊内等部位,可见散在数个溃疡,周围微红、微肿,有少量脓性分泌物,伴腰酸膝软、失眠等症状,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治宜滋阴补肾,滋阴降火,方以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6g,黄柏6g,生地黄20g,麦冬10g,玄参15g,山茱萸10g,牛膝10g,茯苓10g,泽泻10g,怀山药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5剂病愈大半,继服7剂而痊。

《灵枢·经脉篇》曰:“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挟舌本。”该患者久病伤及肾阴,阴不济阳,虚火上炎,上炎口舌而致口舌溃破,正如《寿世保元·口舌》所云:“口疮连年不愈者,虚火也”,故予滋肾阴、降虚火而获效。

临床上要注意,虚火上炎导致的口腔溃疡,与脾胃伏火、心肝之火上炎之实证,在症状上表现有明显不同。虚火上炎导致的溃疡常常是微红、微肿,甚至不红肿;而实火上炎所致的却多有明显的红肿热痛。同时下焦肾经虚火所致者,常有典型的肾阴虚、虚火上炎症状,如腰酸膝软,头晕、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当采用“阳病治阴”的方法。即养阴以配阳,滋阴而降火。切不可以苦寒之剂清热泻火。

更有喑哑一症,缓起者,多从肺、肾入手辨证;急起者,多从外感邪气求治。但也有寒邪循经伤肾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暴哑声不出”,对此清代名医·张石顽颇有体验,《张氏医通》曰:“若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二证寒热天渊,不可不辨也”。确是从实践中来。盖足少阴之经脉循喉咙,挟舌本,不仅肺为声音之门,而肾实为呼吸之根。如寒邪犯肾,多成此疾。下面我们看一看《扶阳讲记》中的一则案例。

患者,男,教师,56岁。平素身体壮实,2个月前,突然大雪,穿衣少而受寒,出现头痛、项强、恶寒表证,连服解热镇痛片3片,出了大汗,头痛减轻,第二天发现声音全哑,迭治无效。刻诊:倦怠,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四诊合参,证系寒客太少二经。治宜宣肺、温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去其麻味),麻黄15g,辽细辛15g,生姜60g。

1剂,汗大出,诸症减轻,声音能发出一点,2剂声音如常。

评析:此案实系患者已过中年,阳气逐渐衰落,突感其寒,病邪由太阳直入少阴,“足少阴肾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加之西药发汗过度,更伤其阳,肺窍更加闭塞,以致声音暴哑。其病机关键在于少阴经脉凝闭,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而能获效。在此当注意,火神派多出自四川,川人喜辛辣,对于辛温之品颇能耐受,是故附、桂等用量极大,学者宜取其法,然需因时、因地、因人而调整用量,须知日人矢数道明、藤本健皆曰:“汉方之秘不告人者,即在剂量”。

(四)阴茎短小治当补肾

阴茎短小是指成年男子阴茎短而小,男性体征退化的一种病症。有时会影响正常性交,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损伤肾气而致。

金某,男,25岁,干部。患者幼时健壮,11岁时患结核性脑膜炎,此后发育迟缓,19岁起逐渐性喜娴静,阴茎、睾丸逐渐缩小,阴毛稀疏,伴双下肢轻度浮肿,神疲乏力,体态偏胖,因羞于启齿,未治。半年后全身浮肿,某医院检查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功能减低。以甲基睾丸素、六味地黄丸治疗未效。刻诊:神疲乏力,形体偏胖,面肢浮肿,面部娇嫩,皮肤细腻,乳房发育,阴茎短小、阴毛稀少,睾丸食指头大小,声音尖细,脉沉细、尺脉弱。证属肾气虚衰,精血不足,拟填补先天、扶持后天。予自拟补肾填精汤,药用:

紫河车50g,生地黄100g,熟地黄100g,白术100g,枸杞子100g,当归100g,阳起石100g,胡桃肉200g,黄芪100g,人参100g,五味子100g,山药100g,山茱萸100g,巴戟天100g,牛膝100g。水浸一宿煎3次,加龟甲胶、鹿角胶、阿胶(各)150g,收膏,每日3次,每次服一汤勺,开水冲服。

服用2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后用归脾丸合六味地黄丸交替服用3个月以巩固疗效,病告痊愈,至今身体健壮。

[赵晓琴. 中医药治疗男科疑难病验案举隅.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16]

评析:《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并太阴之经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故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肾亏虚而致。此病例为肾气虚衰,脾阳馁弱,故精血不足,阴茎短小,阴毛稀少,疲乏身软,面浮肢肿。治以补肾健脾,填充精血,以补先天、扶持后天之法,予自拟补肾填精汤加减,效果良好,值得研究。

(五)酉时发病勿弃肾经

下面两例疾患病位不同,病证不同,然经从肾论治而取效。皆从纳支法入手进行辨证也。

酉时目痛案

刘某,男,10岁。患儿3岁时,酉时在院子玩耍,突然左目有进入灰尘感,疼痛流泪,随到某医院检查,未发现异物。此后每天下午酉时目痛,疼即睡觉而缓解。曾多次到市级医院检查,视力左1.2,右1.2,外眼及眼底均未见异常。处方润舒眼药水、维生素B,用药1个月余效果不显。于1998年5月28日就诊。症状同上,每天下午左目疼痛,畏光,痛即睡觉,不能吃晚饭,不能看电视,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食欲可,口吐涎沫。二便调,脉缓弱。治以自拟助阳活血汤,方药组成:

人参、川芎、赤芍、车前子、五味子、甘草各6g,茯苓、当归各10g,附子3g,细辛1.5g,生姜3片。水煎,日2次服。

二诊,服上方9剂目痛大减,能看电视1小时,能吃晚饭。效不更方,原方续服9剂,目痛愈,唯口吐涎沫。原方加苍术10g,服9剂后吐涎沫愈。因麦收停药8天未痛,以后又微痛,原方加夏枯草6g,服9剂而告愈。随访至今来再复发。

[马庆璋. 子午流注辨证治验3则. 陕西中医,2001,22(4):247]

原按:本案为阳虚目痛,酉时气血流注肾经,患儿阳虚之体,虽酉时得天时正气之助,仍不足以推动血行,致气虚血瘀,目珠失养“不荣则痛”,正如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说:“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故患儿每痛即榻而眠。《内经》云:“肝开窍于目”,又“人卧血归于肝”,血归于肝,目珠得养而痛止。患儿诸症均为阳气虚,故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入肾经回阳气、散阴寒乃命门主药,细辛散寒止痛,当归补血活血止痛,赤芍祛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止痛,茯苓健脾安神,车前子清肝明目,甘草调和诸药,五味子入肾经滋肾生津,夏枯草补养血脉,禀纯阳之气,故治目痛如神。总之,本着“虚则补之”的原则,调补阴阳,使其“阴平阳秘”而目痛自愈。

酉时崩漏案

张某,女,23岁,工人,1987年1月6日初诊。主诉月经提前半个月来潮。每日下午6时左右量多,现已月余未净,色暗,无血块,伴腰膝酸软而来诊治。平素月经正常,舌红少苔,脉沉两尺而弱。辨证:下午6时左右正当酉时,属肾经值令,脉证合参证属肾精虚下元不固,肾气虚不能摄血。治宜补肾益气,兼以理血止血。方用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20g,黄芪20g,山药、山茱萸、白术、茯苓各10g,女贞子、墨旱莲、仙鹤草各12g。水煎服。

3剂后血止,腰膝酸软亦减,后用六味地黄丸1周以善后,随访未复发。

[郭世英. 依时辨证治崩漏三例. 陕西中医函授,1997(2):42-43]

评析:酉时气血流注旺于少阴肾经,兼见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沉迟而弱,当属肾阴亏虚,故方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益肾气,二至丸滋肾阴,仙鹤草化瘀止血,黄芪、茯苓补后天,使气血化生有源,以充先天,全方配伍精简,但面面俱到,是以获良效。

(六)背脊疾患宜辨经而治

背脊部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循行之所,太阳经与少阴经相表里,所以背部疾患每多从膀胱、督脉、肾经入手。

背脊痛案

余某,女,51岁,干部。1988年4月6日初诊。患者近3年来背部经常疼痛,曾经数医治疗,多从风湿论治,然无显效。现疼痛下及尾闾,上连颈项,俯仰不利,头后枕部亦痛。全身重滞,天阴下雨时疼痛加剧。饮食尚可,大便溏软,小便清利。脉浮细,舌淡苔薄白。综合脉症,病在太阳和督脉二经。

方用:

桂枝10g,白芍10g,葛根10g,白术10g,苍术10g,薏苡仁10g,羌活10g,附子10g(另包,先煎),淫羊藿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12枚。

3剂后疼痛减轻。药中病机,守方再进。春节前随访,云二诊5剂药后,背痛未再发作。

[舒鸿飞. 经络辨证拾零.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3):38]

评析:患者身痛虽因风湿而致,但湿在何处,如不明辨,势必用药泛泛。前医祛风胜湿少效,盖缘于此。从经脉的循行上看,《灵枢·经脉篇》说:“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背脊两侧及后项为太阳经脉所过,督脉循行于背脊正中线;从病史上看,患者因天热睡竹床起病,故诊病在太阳及督脉二经。因此,用桂枝汤加羌活、葛根,以治太阳,加淫羊藿、附子以温督脉,用苍术、白术、薏苡仁祛湿。数剂而愈,并非偶然。下面再接着看我诊治的一个病案。

病人是个35岁的女性患者,在报社工作,到了夏天,他们办公室就长期开着空调,而她坐的位置,背正对空调,空调吹着当然舒服,但这寒邪也就慢慢地吹入了她的体内,到了去年的冬天,这病就发出来了,每天感到背部寒冷异常,每晚都梦见自己睡在冰上,常常被冰醒。她认为到了4、5月份天气暖和后,病情就会好转,可是到了6月份,病情亦旧如故。没办法就来看病了。听了病人的描述,我就断定是寒伤太阳经脉了,但督脉起始于小腹部当骨盆的中央(胞宫),亦行背部,若寒邪伤及督脉,其必当产生宫寒,问诊便从月经入手,病人说,这病后月经一直不调,每月经来腹痛,喜温喜按,经行有很多紫暗的血块。舌质淡嫩,苔白,脉沉细。即以温补督脉、辛散太阳经脉寒邪为原则组方。

桂枝10g,仙茅10g,淫羊藿10g,制附片10g,鹿角霜20g,细辛3g,当归10g。

患者服方5剂后复诊,说背寒症愈,问是否要继续服药。处方遂改为芎归胶艾汤加附片、制香附等味,告之每月月经前服5~7剂中药以调经,连用2个月,诸症皆失。可见,掌握好经络学说不仅对处方用药不可少,而且对四诊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