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24

第24章 足少阴与足太阳经辨证 (1)

第13章 足少阴与足太阳经辨证 (1)

一、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概述

(一)足少阴肾经

1.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

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腘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2.足少阴肾经主病

(1)足少阴肾经病候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例病症: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黯黑像漆柴(炭),咳嗽痰唾带血,喝喝气急,刚坐下就想起来,两目视物模糊不清、心像悬空而不安,有如饥饿之感;肾气虚的容易发生恐怖、心中怦怦跳动,好象有人要捉捕一样;还可发生为“骨”方面的深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所属穴位主治有关“肾”方面所发生的疾病:口热、舌干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喉咙发干而痛、心内烦扰且痛、黄疸、腹泻,脊柱、大腿内侧后边痛,萎软,厥冷,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

(2)足少阴络脉病候

其病症:脉气厥逆,可见心胸烦闷。实证,见二便不通;虚证,见腰痛。

(3)足少阴经筋病候

足少阴经筋发病,可见足下转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证候,病在足少阴经筋,主要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证,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背为阳,腹为阴,阳筋病,项背部筋急,而腰向后反折,身体不能前俯,阴筋病,腹部筋急,而身不能后仰。

(二)足太阳膀胱经

1.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腘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 、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腘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2.足太阳膀胱经主病

(1)足太阳膀胱经病候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像被牵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像凝结,腓肠肌像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 ,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等处发生的病痛,小脚趾不好运用。

(2)足太阳络脉病候

实证:鼻塞,见鼻流清涕,头痛背痛;虚证,见鼻流清涕,鼻出血。

(3)足太阳经筋病候

足太阳经筋发病,可见足小趾支撑不适和足跟部掣引疼痛,腘窝部挛急,脊背反张,项筋拘急,肩不能抬举,腋部支撑不适,缺盆中如扭掣样疼痛,不能左右活动。

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辨证病案评析

(一)中老年人足跟痛非小病——宜峻补肾精

“足跟痛”医学上称为“跟痛症”,其特点是清晨下地的第一步足跟部疼痛厉害。有的活动几分钟后,疼痛反而消失;当坐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再次站立时又会出现疼痛。这种情况有时可以自然消失,有时可以持续数日至数月,尤其以中老年妇女最为常见。

中医该怎么辨证呢?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中指出:“足跟疼痛,不红不肿,不能多立、多走,属肝肾阴血不足,虽系小病,治宜峻补”,可为要言不繁,其所示方鹿角胶丸(鹿角胶、鹿角霜、熟地黄、人参、牛膝、茯苓、菟丝子、白术、杜仲、龟甲、当归、虎骨)和立安丸(牛膝、杜仲、补骨脂、黄柏、小茴香)在临床上辨证得当,屡试不爽。

足跟痛为什么要峻补肾精呢?就足跟结构而言,筋、骨、肌肉交错,其因机亦不相同,虽然治疗应在辨病基础上辨证论治。但无不与肾关系密切,因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主骨生髓,“肾足少阴之脉……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正常情况下,肾中精气充沛,循经滋养足跟,则足跟得养,自无疼痛不利之忧。若肾精不足,无力生髓充骨,足跟失养,则疼痛乃发。是故,足跟痛一症,每有肾精不足者,除足跟痛外,常伴见其他见症,如腰酸耳鸣、两目干涩等,此时从肾论治,多有良效。下面看一则病案,这病人很爱好中医,可以说对中医很有研究,看过我的《步入中医之门》后找到我为他诊治,现在我们常常交流中医,已成忘年之交。

陈某,男,60岁,2008年 2月 28日初诊。患足跟痛如针刺半年,近1个月来病情加重,两足跟不能着地,足跟负重则痛不可忍,先后经西医止痛药、中药汤剂等治疗,均无效验。诊见:足跟疼痛如针刺,行走、站立时疼痛即作,行动困难,外观皮色不变,压痛明显,两下肢扪之不温,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濡。证属肾精不足,元阳亏虚,足跟失养,兼挟湿邪。拟补肾温阳,兼祛湿热。处方:

淫羊藿10g,仙茅6g,补骨脂10g,骨碎补10g,沙苑子10g,桑寄生15g,当归20g,苍术10g,薏苡仁15g,牛膝10g。7剂,水煎,头两煎内服,第 3煎先熏后洗患足。

7剂后病情减半,再服7剂足跟痛即痊愈。

本例患者除足跟痛外,尚有下肢不温,舌苔黄腻,脉濡。断为肾精不足,元阳亏虚,足跟失养,兼挟湿邪。方用淫羊藿、仙茅、补骨脂、骨碎补、沙苑子、桑寄生补肝肾、温元阳,当归养血活血以通络,苍术、薏苡仁、牛膝清利湿热。全方标本兼治,故取效甚捷。

肾精又分肾阴肾阳。因此,在临床上总宜辨证分治,阴虚者可在左归丸的基础上化裁,肾阳虚或以右归丸进退,有骨质增生者可加软坚之品;筋脉拘挛者,佐以舒筋缓急;寒湿客于经脉者,又当散寒以祛湿,种种加减,均不离益肾的基本大法。

(二)难以理解的浮游之火——导龙入海治法的理论基础

“浮游之火”又称“龙雷之火”“无根之火”,命门火衰,阳虚不能守舍所致。常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烦热,脉大而空或形寒、下肢冷甚、小便频数、滑精早泄、脉沉细无力等下焦肾虚寒证,同时又有头痛、齿目、咽喉疼痛、吐衄咳血、面赤升火、低热、口舌生疮、烦躁失眠等虚火上浮于上焦证候。先看一个病例。

患者,女,72岁。患口腔溃疡10年余,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曾长期口服清热解毒药物,效果不明显。2003年5月5日来我院就诊,刻诊:形体消瘦,营养不良,倦怠乏力,饮食不振,口腔两颊、舌边均可见多个溃疡点,表面覆盖淡黄色假膜,周围充血,自觉灼痛,舌体薄,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

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6g,茯苓15g,炙附子10g(先煎),肉桂 1g(后下),党参20g,白术15g,甘草10g,当归15g,白芍20g,百合15g,鸡内金20g,僵蚕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

半个月后饮食增加,乏力减轻,口腔溃疡基本消失,继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石志超,安照华. 审因辨证治口糜,岂能一味清热毒. 中国社区医师,2006,22(10):32-33]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祖国医学口疮、口糜、口疳等范畴,临床以口腔黏膜发红、溃烂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是一种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通常人们认为是“火气大”所致,常投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牛黄清胃丸等清热解毒、苦寒清下药物,常不奏效,反耗伤正气,以致肾阳亏虚,水寒太盛,龙雷之火无以潜藏,上越离位,变为无根浮游之火,扰动上窍。因此,凡是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症见下焦虚寒、上焦虚火者,多可用引火归原的方法。

为什么下焦阳虚导致的浮游之火,易产生上焦诸窍的疾病呢?其实,这还是通过经络发生的病变。《灵枢·经脉篇》云:“足少阴肾经……其直者……循喉咙,挟舌本。”又“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肾“在窍为耳”,《灵枢·脉度篇》 又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下焦虚寒逼其无根之浮火,循经上冲于诸窍,发生口腔溃疡、舌质糜烂等症。

而元阳亏虚,肾水失于温煦,水寒暗生才是实质。为医者不能只看到表象,用清热泻火中药口服更伤元阳,因此疾病更加缠绵。浮游之火本应潜于寒水之中,而今浮游在上,因此口腔喜欢凉水含噙以使浮火有所依凭;喜欢凉食以使浮火得以暂时安静。热食则容易引动浮火妄行,因此不喜欢热食,但一般都有下焦虚寒的表现,一旦把这个法眼看透,着眼患者元阳亏虚的本质进行治疗,则效如桴鼓。治法上,《景岳全书·杂证谟·火证》曰:“如寒极生热而火不归原,即阴盛格阳,假热证也,治宜温补血气,其热自退。”《医学心悟·火字解》曰:“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八味汤之类是也。”

但是对附子、肉桂的使用一般初学者不能理解。附子、肉桂属于温里药,而温里药易耗阴动血,口糜多是虚火上炎,应用附子、肉桂是否有冲突呢?

张元素云:“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本草汇言》云:“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肉桂下行走里之物,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宣导百药,使阳长则阴自消……”。方中应用少量附子、肉桂,引火下行,治疗虚火上炎之口舌生疮,效果显著,但应用中一定要注意用量,肉桂常用量为1g或更少,一般不超过3g,否则易致温燥。也可使用吴茱萸、附子、干姜、肉桂压粉后用水、醋或蜂蜜调制,外敷于涌泉、关元等穴位,取其温肾固本、引火归原、上病下取、导火下行之意。

在调治肾中阴阳的方药中,以少量肉桂或附子作为佐使以导龙入海,引其归宅,是为引火归原法。

但要注意,浮游之火系无根之火,与肾阴虚之“虚火”上炎,在临床上有明显的不同,阴虚火旺者虽亦有肾虚症状,但不会见到虚寒表现,多有口干、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等一派表现。

(三)慢性咽炎为何滋肾阴降火有效

临床上对于一些慢性咽喉炎之类的咽部疾患,西医常苦无良策,中医采用清热消肿、润喉止痛的方法,疗效有时常不理想。但我们根据患者咽干、局部干红不肿而施以滋肾阴降火润喉,常常却效出意外,为什么?便是根据《灵枢·经脉篇》:“足少阴肾经……循喉咙……”确立的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