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22

第22章 足太阴与足阳明经辨证 (1)

第12章 足太阴与足阳明经辨证 (1)

一、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概述

(一)足太阴脾经

1.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跖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期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2.足太阴脾经主病

(1)足太阴脾经病候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舌根部发强,食则呕吐,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大便或矢气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2)足太阴络脉病候

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部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

(3)足太阴经筋病候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支撑不适,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部有扭转疼痛,并可向上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

(二)足阳明胃经

1.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2.足阳明胃经主病

(1)足阳明胃经病候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簌簌颤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颜面黯黑。病发时,就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要跳动,独自关闭房门,遮塞窗户而睡。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弃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病、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热,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颜色黄。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发冷、寒战,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

(2)足阳明络脉病候

其病症:气厥逆,就会患喉部肿痛,突然音哑。实证,发生癫病,狂病;虚证,见足胫部弛缓无力,肌肉萎缩。

(3)足阳明经筋病候

其病症:可出现足中趾及胫部支撑不适,拘紧疼痛,足部活动感觉到僵硬不舒,股前拘紧疼痛,髀前部肿,疝气,腹部筋肉拘紧,向上牵制到缺盆和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如有寒邪则掣引眼睑不能闭合;如有热邪则筋松弛使眼睑不能睁开。颊筋有寒使筋脉紧急,牵引颊部致口角移动;有热时则筋肉松弛收缩无力,所以口歪。

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辨证病案评析

在临床教学中,我喜欢以一些实际的病例来启发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与理论结合起来,可以避免理论和临床相脱节,学生们不会对中医的理论感到枯燥。但我发现学生们对涉及到辨经用药方面却十分陌生。其实,经络辨证不仅是针灸科大夫应该掌握的辨证方法,而且也是我们内、外、妇、儿科医生应该掌握的中医基础知识,所异者仅治疗的手段不同罢了,彼循经取穴,以针治病;我们是循经辨证,按照循经定位(病位)结合药物归经选药组方而矣。熟练地掌握好经络辨证与药物归经,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牙痛用白虎汤机理何在

有一次我举了一个牙龈红肿疼痛的病例。这个病例是个牙髓炎的患者,几年前患过同样的病,牙科医生为了减轻牙痛,在牙上打孔以减压,没想打折了一颗牙。近期又患此病,不敢找牙科医生看了,打了1周的消炎针,牙依旧痛得受不了,只好找中医看,当时我就给他用了白虎汤加细辛一味,1剂就痛消。我在课堂上问学生用方之理,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说得很明白。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明白阳明经走向的话。

为了使大家能够更明白,先一起来看看焦树德老教授的一则病例治疗经过。

董某,男,22岁,工人。1年多来牙龈时常出血,每次发病都需要经口腔科处理,才能缓解。因此,已经一年半未能上班工作。本次发病后,虽经口腔科医生处理,但仍出血不止。住院后,又拔除左上门齿2个,将其出血处的血管进行结扎、缝合。但术后仍出血不止,影响饮食,经大量止血药物注射、口服等,均不能止血。会诊症见:左上门齿处及牙龈出血,血色鲜红,满口牙龈肿胀,心跳,右头部有随心跳而上冲跳动的感觉,口渴能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老黄。脉数,左手弦滑有力,右手弦细,略滑。

生石膏45g(先煎),生大黄6g,知母9g,黄芩12g,生地黄24g,玄参30g,麦冬9g,白茅根30g,大小蓟各15g,生藕节30g。水煎服,4剂。

服药后,当天夜里,出血明显减少,可以安睡。次日大便通畅,头已不晕,血已止。

二诊时,在上方中又加生赭石30克,旋覆花9克,白及9克,又服6剂,即痊愈出院。以后又服药18剂,正常上班工作。此后多次追访,齿衄从未发生。

[阎小萍. 深研辨证论治的焦树德. 见:邱德文,沙凤桐主编.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第二卷).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5]

本例是如何进行辨证的呢?这是个典型的按照经络辨证进行定位(病位)的治疗案例。《灵枢·经脉篇》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可见阳明经的经脉入齿中,齿龈属阳明经(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患者年轻体壮,脉弦滑有力,知是实证,口渴能饮,牙龈出血,舌苔色黄、脉数,知为胃经实热;大便秘结,舌苔老黄,脉滑数有力,是大肠热结之象;牙龈出血色鲜红,结合左手脉大,弦数有力,知是血热妄行;心跳、上冲及后头跳动感,是热炽化火,血随气升,气随血上而致。综观脉症,诊为阳明经(胃和大肠)火热炽盛,血热妄行而致之齿衄病。经过这样一分析,我们就能明确其治疗法则当然以清泻阳明、凉血止血为主。

本例根据治法要求,采用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方中以生石膏清阳明经气分邪热,生大黄泻阳明经血分结热为主药。配知母、黄芩入肺胃二经而助主药清泻阳明火热之力为辅药。再据治法中有“凉血”的要求,故又选入生地黄、玄参入肾壮水,凉血降火。考虑到已病了10余天,出血又多,大便秘结,舌红,既有手阳明大肠结热的一面,又有出血、病久、伤津的一面,故再加麦冬入肺胃二经凉血生津(合生地黄、玄参、生大黄,为增液承气汤的主要成分)共为佐药。同时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加白茅根、大小蓟、生藕节入胃经以凉血止血为使药。生藕节兼有化瘀的作用,使血止而不生瘀。药与病机相符,故取效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