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21

第21章 手少阳与手厥阴经辨证 (2)

第11章 手少阳与手厥阴经辨证 (2)

评析:三焦咳的症状,《素问·咳论》记载:“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姚止庵注:“咳在三焦则气癃闭不行,故令腹满而不思饮食。”这种简明扼要的描述,抓住了三焦咳症状的最突出表现,即咳嗽影响到中焦脾胃运化水湿和水谷的功能。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由此将产生咳嗽以及许多症状。本案据上四诊合参,患者外感暑热之邪,暑多夹湿,邪侵上焦,肺失宣降而咳嗽。邪犯中焦,气机阻滞,湿热中阻。三焦不畅,不能宣上导下,浊气上扰,故头昏头重如压重物。治宜宣畅三焦气机,清热祛湿化痰,故方用三仁汤分消三焦,宣畅肺气,合二陈汤燥湿祛痰,健运中焦,也与证合,取效当捷。

(二)手厥阴心包经辨证病案评析

手厥阴心包经之病症,从《灵枢·经脉篇》记载来看,多与神志改变有关,临证多表现为神昏、谵语以及癫、狂、痫,后人治疗这类疾病,多以清心开窍、安定心神等。盖古人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可受邪,必心包经代为受之,但在确立治疗法则时又云定位于心,使后人很难理解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络辨证。

但温病学家,则明确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热入心包则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沉不语等症状。每每以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清心开窍,但就药味的归经来说未远离走心经的药物,入走心包经者,亦走心经。

在治疗立法上,凡热入心包经病症,亦每每采用泻小肠清心火的方法,亦即导心火下入小肠,使心经热邪从小便而去。像清宫汤(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犀角尖、连心麦冬)用竹叶卷心,菖蒲郁金汤用滑石,导赤清心汤用细木通等。也就是说在手厥阴心包经的治疗立法上来说,有别于其他经的立法,仍以心与小肠相表里为基本的立法依据,通过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使有余之实邪由小便泻出。很少采用心包经与三焦经相表里的关系确立治疗法则,这是“心包代心受邪”理论临床运用的体现。

对于这种情况,周美启等对古代的经络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心主二经”论。其论可从。为什么?

一是从脏象学说看,脏象学说认为心包是心之外围,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生理功能实为心脏的生理功能,隶属于心的生理体系;在病理上,代君(心)行事、受邪,如《医学正传》曰:“心包络,实乃裹心之包膜也,包于心外,故曰心包络也。”《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二是从经脉命名看,十二经脉名称上,一般多以手少阴、手太阴等来命名心经、肺经等,如《灵枢·经脉篇》曰:“心手少阴之脉……”“肺手太阴之脉……”等,唯心包经以心主名之。从“心主”作为“心包经”替代名称的应用,可见“心包”与“心”密切关联,为心所主持的范畴。《类经》说:“心主者,心之所主也。心本手少阴,而复有手厥阴者。”行文中隐含有“心主二经”之意。

三是从两经的循行上看,十二经脉循行,尽管目前多依《灵枢·经脉篇》所言:“心手少阴之脉……下肘内,循臂内后廉……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说的是心手少阴之脉循前臂内侧后缘即尺侧缘。而此前的《脉书·十一脉》言:“臂少阴脉循筋下廉……臂少阴脉起于臂两骨之间之下骨上廉,筋之下……”,臂少阴脉即手少阴心脉,其循行路线与《灵枢·经脉篇》所说的手厥阴心包经极为一致。《灵枢·经脉篇》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

前者“循筋下廉”及“起于臂两骨之间”与《灵枢·经脉篇》“行两筋之间”同义,均指其行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指出了“心主”行前臂内侧中间及后缘;《灵枢·邪客篇》也直接说明二经循行一致性,其曰:“包络者,心主之脉也……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且《脉书·十一脉》又言其入心中而与心之密切相连,“臂巨阴脉在于手掌中,出臂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入心中。”杨上善注解说:“心神为五脏六腑之主,故曰心主厥阴之脉……心外,有脂包裹其心,名曰心包,脉起胸中,入此包中,名手厥阴,故心有两经也。心中起者,名手少阴,属于心包,名手厥阴也。”此明确提出了“心主两经”的概念。

四是从心经的五输穴看,《灵枢·本输篇》说:“……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腧;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该篇行文中缺少心包经的井、荥、输、经、合的描述,而其他五脏六腑的井、荥、输、经、合均一一叙述。其中心经的井、荥、输、经、合实乃为现代文献描述的心包经的井、荥、输、经、合之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另外在二经经穴主治方面,亦说明二经的不可分性。《灵枢·经脉篇》指出,手少阴心经“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手厥阴心包经“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均指出了二经主治重点是与心有关的内脏病变。而与“心”有关的内脏病证却是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的主治重点。此外,心经和心包经在主治方面均主治癫、狂、痫、中风、热病昏迷、失语等神志病变。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人治疗手厥阴心包经病症其立法、组方、用药与手少阴心经如出一辙了。有关手厥阴心包经的四肢循行路线上的疾病古代医案很少见,但有关心或心神改变的病案,在脏腑辨证和温病学相关病案记载尤多,故不加收录。在此仅收录数例特殊病案,与大家学习。

劳宫肿毒案

春夏间乘舟由南向北,途间温毒愈后,感受风湿,内胀外肿。又因寡居肝郁之故,时当夏季,左手劳宫穴,匆起劳宫毒如桃大。此症有治热碍湿、治湿碍热之弊,选用幼科痘后余毒归肺、喘促咳逆之实脾利水法,加极苦合为苦淡法,俾热毒由小肠下入膀胱,随湿气一起泄出也。盖劳宫毒属心火,泻心者必泻小肠,小肠火腑,非苦不通;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利小便亦苦淡法也。

飞滑石 茯苓皮 黄柏 猪苓 晚蚕沙 黄芩 泽泻 白通草

[徐衡之,姚若琴.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 吴鞠通医案.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4,631]

评析:外科之痈疔疮疡初起,当世为医者常常落入俗套,其治多以清热解毒为法,用方不离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之类,较之辨经用方则差一筹也。吴鞠通所治劳宫肿毒一案,颇能给人启迪,此病起系由于湿毒之邪壅于手厥阴心包经所致,其治以苦淡法,苦能清热,以黄柏、黄芩清热解毒,淡能渗湿,以飞滑石、茯苓皮、猪苓、晚蚕沙、泽泻、白通草清利湿热之邪,俾热毒由小肠下入膀胱,随湿气一起泄出也,立法组方可谓独出心裁,绝非一般庸手可及。

午未时发热案

刘某,女,24岁,1982年7月8日初诊。发热(38~39.5℃)已13日,住某医院经中西医治疗无效。透视、摄片,实验室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血沉检查,均无异常。经补液加可的松,中药投白虎汤、生脉散、清骨散等罔效。考其初起全天发热,尤重于晨起及中午,近4天来则移至中午12时到下午4时以前,到晚上7~9时发热又高,其他时间则体温正常,伴头晕、口渴、微汗。脉来沉滑略数,舌红苔薄微黄。认为暑伤阳明,拟白虎汤3剂,病无起色,反见小便黄,大便稀,日数次,便时肛门有灼热感。结合发热时间在午、未、戌,定位病在心、小肠、心包经,故拟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10g,黄芩10g,黄连10g,滑石10g,白茅根30g,竹叶10g,甘草3g,草豆蔻10g。

水煎服,3剂,发热消失,诸症悉除。

[孟琳升. 按时发热治验.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1):21]

原按:叶天士称“夏暑发自阳明”,王纶《明医杂著》亦谓:“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可见暑病病机,重在胃、心。白虎汤虽能泻阳明之热,但清心经热邪之功不足,故用之不效。二诊时根据发热时间分析,午(11~13时)属心,未时(下午13~15点)属小肠,戌时(下午19~21点)属心包经,患者初时病在心胃,用白虎汤后心热未除,成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治不如法,心热下移,则影响小肠,故未时发热,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故戌时发热。至于便泄、肛灼,是因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受碍,邪热夺路外达之故。葛根芩连汤加白茅根、竹叶、滑石,重在清心利小便,导火下趋而清小肠,葛根尤能兼顾阳明引邪外达;佐以草豆蔻芳香护胃,以防清浊相混留弊。全方本末兼顾,故能热退身安。

午、戌时抽搐案

张某,女,33岁,1989年4月6日就诊。孕5个月来,每日11~3时全身抽搐,其宫底平脐,胎心正常,左少腹压痛拒按,舌质暗苔少,舌下静脉曲张,脉沉细弦。证为瘀血阻于足厥阴肝经,化火生风,因虑逐瘀有伤胎元,故予小柴胡汤先清肝火:

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5g,党参15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3枚。水煎服,日1剂。

药行2剂,抽搐未再发作,左下腹压痛仍在。至产后3个月,偶因气郁抽搐发作如前,时间移至20~21时,且发作前头晕,抽搐后头痛,忽歌忽泣,左下腹压痛更甚,此乃手厥阴心包经脉受邪。病在产后已无损胎之虑,遂予桃核承气汤增损治之:

桃仁20g,牡丹皮10g,桂枝15g,川大黄15g,白芍15g,当归15g,大枣7枚,小麦30g。

水煎服,日1剂。服2剂后,头晕,腹痛减,余症未作,继服6剂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衣之标. 定时发病治验四则. 国医论坛,1992(1):31]

评析:初发抽搐并见左下腹痛,足厥阴肝经“环阴器,抵少腹……”,提示病在肝经,证虽属血瘀肝脉,但虑逐瘀有伤胎元,乃予以小柴胡汤和解变法。岳美中先生认为子午乃一日之中阴阳消长转化的关键时刻,凡见定时病发于子午时者,均应考虑小柴胡汤调和阴阳。患者小柴胡汤获效,可见岳美中先生所言极是。产后病情又作,发病时间移至戌时,不在午时,已无必要用小柴胡汤了。戌时乃手厥阴心包经行经之时,瘀血阻于经脉,扰及心脉,导致心神失常。治当破血逐瘀。桃仁承气汤主治下焦蓄血,少腹胀满,谵语烦渴,至夜发热,其人若狂。其病症与手厥阴心包所主病症极为相似,且病机相同,故用之应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