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保健食品研发与制作
1251200000019

第19章 口服固体制剂 (3)

第二节口服固体制剂 (3)

(1)主要原料:嗜酸乳杆菌菌粉、长双歧杆菌菌粉、两歧双歧杆菌菌粉。

(2)制备方法:向精制过的原料中加入水溶性赋形剂,混匀,再加入规定浓度的乙醇,过筛制粒,低温短时间内干燥,整粒即得。

(3)功效: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

4苦瓜桑叶颗粒

(1)主要原料:苦瓜、桑叶。

(2)制备方法:原料粉碎过筛,煎煮提取,重复数次后,原料浓缩至膏状。向精制过的原料中加入水溶性赋形剂,混匀,再加入规定浓度的乙醇,过筛制粒,干燥,整粒即得。

(3)功效:辅助降血糖。

5牦犀胶颗粒剂

(1)主要原料:牦牛皮、黄芪、大枣、枸杞子、熟地黄、当归、龙眼肉。

(2)制备方法:原料粉碎过筛,煎煮提取,重复数次后,原料浓缩至膏状。向精制过的原料中加入水溶性赋形剂,混匀,再加入规定浓度的乙醇,过筛制粒,干燥,整粒即得。

(3)功效:改善营养性贫血。

三、胶囊剂

胶囊剂系指将物料填装于空心硬质胶囊中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而制成的固体制剂。

【分类】

通常将胶囊剂分为硬胶囊和软胶囊(胶丸)两大类。

1硬胶囊剂将一定量的物料及适当的辅料(也可不加辅料)制成均匀的粉末或颗粒,填装于空心硬胶囊中而制成。

2软胶囊剂将一定量的物料(或物料提取物)溶于适当液体辅料中,再用压制法(滴制法)使之密封于球形或橄榄形的软质胶囊中。

其他还有根据特殊用途命名的肠溶胶囊剂和结肠靶向胶囊。这些胶囊剂是将内容物用pH依赖性(肠溶或结肠溶)高分子处理后装入普通胶囊壳中,使内容物在适宜pH的肠液中溶解释放药物,或将胶囊壳用适当高分子处理,使胶囊剂整体进入适当肠部位之后溶化并释放药物,以达到一种靶向给药的效果。目前采用前者的方法更为普遍。

胶囊剂具有如下一些特点:①能掩盖物料的不良嗅味道、提高稳定性。因物料装在胶囊壳中与外界隔离,避开了水分、空气、光线的影响,对具不良嗅味、不稳定的物料有一定程度上的遮蔽、保护与稳定作用。②物料在体内的起效快。胶囊剂中的物料是以粉末或颗粒状态直接填装于囊壳中,不受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胃肠道中迅速分散、溶出和吸收,一般情况下其起效将高于丸剂、片剂等剂型。③液态物料固体剂型化。含油量高的物料或液态物料难以制成丸剂、片剂等,但可制成软胶囊剂,将液态物料以个数计量,服用方便。

由于胶囊壳的主要囊材是水溶性明胶,所以填充的物料不能是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以防囊壁溶化。若填充易风干的物料,可使囊壁软化,若填充易潮解的物料,可使囊壁脆裂,因此,具这些性质的物料一般不宜制成胶囊剂。胶囊壳在体内溶化后,局部药量很大,因此易溶性的刺激性物料也不宜制成胶囊剂。

胶囊剂的质量要求:①胶囊剂外观应整洁,不得有黏结、变形或破裂现象,无异臭;②内容物应干燥、松散、混合均匀;③装量差异小;水分含量、崩解时限应符合规定;④微生物检查必须符合要求;⑤药物的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有关要求。

【硬胶囊剂的制备】

硬胶囊剂的制备一般分为空胶囊的制备和填充物料的制备、填充、封口等工艺过程,现简介如下。

1空胶囊的制备

(1)空胶囊的组成:明胶是空胶囊的主要成囊材料,是由骨、皮水解而制得的。由酸水解制得的明胶称为A型明胶,等电点pH7~9;由碱水解制得的明胶称为B型明胶,等电点pH47~52。以骨骼为原料制得的骨明胶,质地坚硬,性脆且透明度差;以猪皮为原料制得的猪皮明胶,富有可塑性,透明度好。为兼顾囊壳的强度和塑性,采用骨、皮混合胶较为理想。还有其他胶囊,如淀粉胶囊、甲基纤维素胶囊、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胶囊等,但均未广泛使用。为增加韧性与可塑性,一般加入增塑剂,如甘油、山梨醇、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油酸酰胺磺酸钠等;为减小流动性、增加胶冻力,可加入增稠剂琼脂等;对光敏感物料,可加遮光剂二氧化钛(2%~3%);为美观和便于识别,加食用色素等着色剂;为防止霉变,可加防腐剂尼泊金等。以上组分并不是任何一种空胶囊都必须具备,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2)空胶囊制备工艺:空胶囊系由囊体和囊帽组成,其主要制备流程为溶胶→蘸胶(制坯)→干燥→拔壳→切割→整理。一般由自动化生产线完成,生产环境洁净度应达10 000级,温度10~25℃,相对湿度35%~45%。为便于识别,空胶囊壳上还可用食用油墨印字。

(3)空胶囊的规格与质量:空胶囊的质量与规格均有明确规定,空胶囊共有8种规格,但常用的为0-5号,随着号数由小到大,容积由大到小。

2填充物料的制备、填充与封口

(1)物料的处理与填充:若纯物料粉碎至适宜粒度就能满足硬胶囊剂的填充要求,即可直接填充,但多数物料由于流动性差等方面的原因,均需加一定的稀释剂、润滑剂等才能满足填充的要求。

(2)胶囊规格的选择与套合、封口:应根据物料的填充量选择空胶囊的规格,按物料的规定剂量所占容积来选择最小空胶囊,可根据经验试装后决定。常用的方法是先测定待填充物料的堆密度,然后根据应装剂量计算该物料容积,以决定应选胶囊的号数。将物料填充于囊体后,即可套合胶囊帽。目前多使用锁口式胶囊,密闭性良好,不必封口。使用非锁口式胶囊(平口套合)时需封口,封口材料常用不同浓度的明胶液,如明胶20%、水40%、乙醇40%的混合液等。

【软胶囊剂的制备】

常用滴制法和压制法制备软胶囊。

1影响软胶囊成形的因素软胶囊是软质囊材包裹液态物料而成,因此有必要了解囊壁和囊芯液对软胶囊成形的影响。

(1)囊壁组成的影响:囊壁具有可塑性与弹性是软胶囊剂的特点,也是软胶囊剂成形的基础,它由明胶、增塑剂、水所构成,其重量比例通常是干明胶∶干增塑剂∶水=1∶04~06∶1。若增塑剂用量过低或过高,则囊壁会过硬或过软;由于在软胶囊的制备中以及在放置过程中仅仅是水分的损失,因此,明胶与增塑剂的比例对软胶囊剂的制备及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常用的增塑剂有甘油、山梨醇或两者的混合物。

(2)物料性质与液体介质的影响:由于软质囊材以明胶为主,因此对蛋白质性质无影响的物料和附加剂才能填充,而且填充物多为液体,如各种油类和液体物料、物料溶液、混悬液,少数为固体物。值得注意的是:液体物料若含5%水或为水溶性、挥发性、小分子有机物,如乙醇、酮、酸、酯等,能使囊材软化或溶解,醛可使明胶变性等,这些均不宜制成软胶囊。液态物料以pH 25~75为宜,否则易使明胶水解或变性,导致泄漏或影响崩解和溶出,可选用磷酸盐、乳酸盐等缓冲液调整。

(3)物料为混悬液时对胶囊大小的影响:软胶囊剂常用固体物料粉末混悬在油性或非油性(PEG400等)液体介质中包制而成,圆形和卵形者可包制55~78ml。为便于成形,一般要求尽可能小一些。为求得适宜的软胶囊大小,可用“基质吸附率”来计算,即1g固体物料制成的混悬液时所需液体基质的克数,可按下式计算。

基质吸附率=基质重量/固体物料重量(式34)

根据基质吸附率,称取基质与固体物料,混合匀化,测定其堆密度,便可决定制备一定剂量的混悬液所需模具的大小。显然固体物料粉末的形态、大小、密度、含水量等,均会对基质吸附率有影响,从而影响软胶囊的大小。

2软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常用滴制法和压制法制备软胶囊。

(1)滴制法:滴制法由具双层滴头的滴丸机完成。以明胶为主的软质囊材(胶液)与料液,分别在双层滴头的外层与内层以不同速度流出,使定量的胶液将定量的料液包裹后,滴入与胶液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由于表面张力作用形成球形,并逐渐冷却、凝固成软胶囊,如常见的鱼肝油胶丸等。滴制中,胶液、料液的温度、滴头的大小、滴制速度、冷却液的温度等因素均会影响软胶囊的质量,应通过试验考查筛选适宜的工艺条件。

(2)压制法:压制法是将胶液制成厚薄均匀的胶片,再将料液置于两个胶片之间,用钢板模或旋转模压制软胶囊的一种方法。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旋转模压法。

【肠溶胶囊的制备】

肠溶胶囊是通过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在小肠、大肠定位释放出来,从而使药物在进入人体肠道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肠溶胶囊目前有小肠溶胶囊(普通肠溶胶囊)和结肠溶肠溶胶囊两种。

【质量检查】

胶囊剂质量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制剂通则项下的各项质量要求。

(1)外观:胶囊剂应整洁,不得有黏结、变形或破裂现象,并应无异臭。硬胶囊的内容物应干燥、松散、混合均匀。

(2)水分:硬胶囊的内容物照《中国药典》附录IX H水分测定法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超过90%。

(3)装量差异:取供试品10粒,分别精密称定重量,倾出内容物,不得损失囊壳,硬胶囊剂囊壳用刷或其他适宜的用具拭净,软胶囊剂囊壳用乙醚等易挥发性溶剂洗净,置通风处使溶剂挥尽,再分别精密称定囊壳重量,求出每粒内容物的装量。每粒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有含量测定项的或无标示装量的胶囊剂与平均装量相比较),应在±100%以内,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粒,并不得有1粒超出限度1倍。

(4)崩解时限: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凡规定检查溶出度的胶囊剂,不再检查崩解时限。肠溶胶囊剂的崩解时限,应先在人工胃液中检查2h,再在人工肠液中检查。

(5)卫生标准:按卫生部《药品卫生检验方法》检查,均不得检出大肠杆菌、致病菌、活螨及螨卵,含全物料原粉者,细菌数每克不得超过50 000个,真菌数不得超过500个。含部分物料原粉者,细菌数每克不得超过10 000个,真菌数每克不得超过5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