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50900000068

第68章 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5)

第九章 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5)

趺阳脉浮,这个还要参看前面两条的趺阳脉表述,该是脉浮涩才对。胃气虚,津亏。太阴虚寒有寒饮上逆。而下焦,真阳尚未大伤,尚有暖气。三焦不利不通,彼此不和了,叫三气并争,这不是厥阴病嘛!

“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而死,宽缓即瘥。”这句要变个语序:其人即呕而不得食,但出不入,恐怖而死,宽缓即瘥。这个人,就会出现呕吐,不能饮食。但出,是能呕吐,能大便。不入,是饮食不入。这个身体可就完了,绝谷了!水饮上逆,气血不养,那个心神可就不安而悸动恐惧,导致衰竭而死亡。宽缓即瘥呢,是说,如果要是症状自己逐渐缓解的话,饮食能入了,就会慢慢好起来。

14.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哕,是干呕,吐不出东西来。一般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胃中的寒饮上逆,一个是阳明有热上攻。要看它的大小便,小便不利,是水饮问题,要利小便。大便不利,是阳明问题,要利大便。下窍不利,那个气就要逆反上攻的。

哕证,《伤寒》里面一些条文论的很细,回去可以参看。

15. 论曰: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后服余汤,即流利更不吐也。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千金)

这个法子很绝妙。有很多人不能服汤药,闻着都吐。怎么办?用这个方法。

甘草,没有具体标明的话,就都是指炙甘草说的。可以养胃,和胃气。他不是对汤药气味过敏吗?用甘草和胃,给他“脱敏”。服后吐了,有些干扰胃气的邪气也可以随之吐出来。要是服后不吐,更好,胃气就会和顺了。之后在给服汤药,就会不吐了。

“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生姜最能止呕。方剂当中用生姜的,比比皆是。除了养胃解表去饮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止呕,预防患者吐药。也有服药前,嚼几片生姜,预防吐药的。

16.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虚寒水饮上逆而呕吐,导致胸中满闷,同时,因为呕吐,丢失津液,要口干或口渴。太阴阳明俱在,属太阴病。

吴茱萸,辛热,降逆气,制水饮,止呕止痛。生姜的用量也很大,止呕去饮。人参,养津液胃气,也有去除饮的作用,能止渴。大枣,养胃,补津液。甘味药,都有除饮的作用。

17.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个也是一样,水饮上逆头脑。干呕,吐痰涎沫子,头痛头晕。水饮上逆的厉害了,没东西可吐了,就吐沫子吧!这个和上条是同证。同证,就用同药。吴茱萸,以前说过,专门入颠顶而降逆。从头到脚的往下降逆。这个方子,十分常用,疗效神奇。

18.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条的关键,就是抓住主要问题,“心下痞”。上下之气不能交互流通,寒热互结。太阴阳明合病。水热,时方叫做湿热。上逆做呕吐,下趋就肠鸣或腹泻。

半夏泻心汤,是治“痞”的祖方。《伤寒》有生姜泻心汤,治痞证肠如雷鸣而下利。其实,泻心汤类的方子,都有这个效果。半夏、干姜,对太阴水饮去的,半夏散心下结硬。黄芩、黄连,清阳明热,同时止利。人参、甘草、大枣,养胃养津液。是太阴阳明合病,也可以叫“属厥阴”。

19.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一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论》:“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首先,他这个表述就不严谨。一会儿并病,一会儿合病。其次,172条的表述不正确。已经不是太阳少阳并病了。在《伤寒论》讲解的时候,我们解释为太阳少阳并病,向里传变,变成了少阳阳明并病,出现了自利呕吐。

黄芩,可入少阳和阳明。可以清热止利。白芍,是阳明药。半夏,是个太阴药,去水饮结聚,止呕降逆。生姜止呕止利。大枣、甘草养胃养津液。少阳病呢,是夹有一些水饮的。不然小柴胡汤也不能用半夏。按照阴阳四个分类法,少阳是沟通三阴的。阳明呢,也有个“属阳明”的湿热下利问题。以热为主,水饮是夹带一些,不重。热呕,热利。因此,归为少阳阳明并病,比较确切些。要是水饮也多了,就成了少阳阳明太阴合病了,方子里就要加干姜、吴茱萸、茯苓的。这是这条不好分析的原因。

这是热多于饮,上冲而有少阳的呕,下趋而有阳明的湿热利。白芍治腹痛,利水通小便,水湿从小便排出,同时还清里实。黄芩开上焦,清热,止利。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去饮。甘草、大枣养津液胃气。因为呕吐下利会伤津液的。一些急性的胃肠炎,呕吐下利,体现为湿热的,用这个方子很灵验,两三付就可以搞定。

20.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这条,是个止呕的基本方子。诸呕吐,是说无论是什么样的呕吐,甚至连东西都吃不下去的,都可以用小半夏汤去治疗。倒是简单得很,不用细辨证了。只要病情不是太特殊,用了就好使。尤其是那个妊娠反应,呕吐的厉害,用了就好。

21.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这条,可是个重症!胃反了。水饮大逆于上,胃气虚的厉害,水饮结聚,堵住胃口了,吃什么吐什么,早晨吃的,晚上吐出来,晚上吃的,过一宿,早上也吐出来。那个心下,要感觉满而硬痛,按着还不算硬。成了虚痞了。

他用了半夏二升,要240克。量很大,加大降逆、散痞结水饮的力量。半夏本身,可以去肿瘤积聚的。加人参,补津液胃气,虚痞的,要用人参的。白蜜,呵呵,他不用饴糖了。为什么用白蜜?蜂蜜可比饴糖功效好,现代来说,那个营养也充分啊。大补胃气,养五藏六腑,还宽胃肠。总不吃东西,当然要津液不足啊。同时,蜂蜜还缓急迫,缓解病情。甘能缓急。

我们再看看时方派是怎么治疗噎膈反胃的?他们说,那是胃燥了,会用大量的滋阴药物,沙参、麦冬、生地等,用了一大堆,越治越重,最后一命呜呼。整个的搞反了。让胃反影响的,思想也跟着倒了。西医的幽门水肿、胃癌等,出现胃反,都可以用这个方子。西医还有一种严重的神经性呕吐,也可以用这个方。这个方证,是属太阴病。

22.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

茯苓(半升)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这条的胃反,病情是比上条的轻一些,没有水饮结聚成实。但是因为呕吐不能进饮食,丢失津液,会有口渴不止。这就要化水饮为津液才行,是个治本的法子。

这个方子,实际是五苓散的配伍,去掉了清热利尿的猪苓,加个生姜。利水化气而生津,通表而发越,降低冲逆的力量。生姜本身也止呕养胃。茯苓半斤,80~120克,用量也不小。它能化水饮为津液,治焦渴。要是呕吐的很厉害,可以用小半夏汤来合方。在于灵活掌握吧。这个方证,是太阴病。

23.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甘草汤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这个就是阳明实热,胃不和,热邪上攻。大便呢,要硬而干燥的。呕吐症状不会太严重的,因此就用了两味药,用大黄通阳明闭结实热,推陈出新。用炙甘草养胃气。这是阳明病无疑。

24.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这条有问题。水饮上冲膈上,就是上焦,因而呕吐,水饮因为不是太盛,都被吐出了,胃气要恢复,就会口干想喝水。这个时候,应“少少与之”,去和胃气的。胃气尚虚,哪能急与之?一顿猛喝,又会停饮而复发的。

应该这样来调整一下语序:“病在膈上而呕吐,后思水者,解;思水急与之者,猪苓散主之。”思水欲解,少少与之。口渴要水喝,要多少给多少,急急忙忙的大量喝水,又停水了,要复发了!给用猪苓散消水。

猪苓,甘淡,平。主痃疟,利水道。

这个药,也是散结聚而利水道的。是太阴阳明两家的药,直接就消水的,不过表现的不猛烈而已。茯苓,利水化气生津液而止渴,降水逆满结。

白术,辛苦而温。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白术,温化水饮,健胃助消化。

这三味药配合,正对证。喝多了,撑住了,用它消化一下水饮。猪苓,还有个功效,就是发散,不但散结聚,还发汗的。把水从小便、汗液清除,表里分消。

25.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

文蛤汤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个)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这条是错简。和《伤寒论》中141条相错简。“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汤”。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文蛤汤和文蛤散相互换位置了,错简了。25条,该是文蛤散主之。25条原文是: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后面这句,“兼主微风,脉紧,头痛。”该是移到《伤寒论》141条文蛤汤方子后面,也不知道当时的整理者怎么搞的。

呕吐后,胃气欲恢复,出现口渴不止,喝水也不解渴,想多喝。用文蛤散治疗。文蛤,咸凉。《长沙药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口渴不止,还多饮。是胃中有燥热津亏,微有水饮不化。用文蛤清热止渴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