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15)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随便给改为“皮水”,那是太不尊重原文,说改就给改了,那可不行。这两条并为一条,就明白了。后面这个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是直接就先去肌表的水肿了。但是,这个方子没照顾到里水问题,不是很完善。胡老说,小便不利不能用。那么,那个越婢加术汤就也不能用。发汗和利尿,都是为了去水,水去了,自然就都恢复正常了。
读条文,要联系上下文,不能断章取义。我为什么把这两条放在一起?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们没有看到这个问题,给分开理解了,包括伤寒条文,都是给断章取义了。那还能不错?要把条文都给归回原位才能看到阳光。古医籍,能不修改的,绝对不给修改。这是治学原则。我要是把里水也改成皮水,也照样说的过去,但是,这不行,这属于臆断修改,属于乱经。
27.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说说这条的毛病。第一句,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没说是什么“水”,脉沉小,就该是里病。后面却交代一句,“属少阴”。搞的很迷惑,此是其一。第二句,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肿脉沉小属少阴,脉浮了就是风,是太阳?尤其后面这句,“无水虚胀者,为气”,一下子整出个“气”来。你整出“气”,就该有方子对待的。他给了两个方子,“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脉沉属少阴,给发汗排水。浮脉的,用杏子汤。是治疗太阳风水的?胡老可是这样解释的。尤其这句,“水,发其汗即已。”好像要说明什么问题,意犹未尽。这条问题很大。
首先,要交代这是风水,然后见到脉沉小,才说明是少阴病。然后,交代“水,发其汗即已。”才对。这其实要说明的是少阴风水证的!这是一层意思。第二个要说明的,是脉浮,无水而气胀的。脉浮,一定是有表证了,没有水肿,就是虚弱而气胀。大家知道,感冒的人有不少眼睑浮肿的,也有腹胀和手脚酸胀的。别认为是水肿。他要说明的是这个鉴别。解表祛风,还治疗气胀的,用杏子汤。
这个杏子汤,大家都在研究是什么药组成的,到底该是些什么药?脉浮,像是风水,没有水,恶风汗出,是太阳中风。那就要用桂枝汤。治疗气胀,厚朴对证。你们说说,是什么方子?
杏仁,味苦辛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它也降气理气啊。
学生:胡老说应该是大青龙汤!
要是风水脉浮,有越婢汤一类治疗了,还弄个大青龙来干什么?王叔和管大青龙叫杏子汤?这不胡闹吗?仲景和王叔和闲着没事了?搞出一堆风水方子玩?前面都讲了,太阴的、太阳的风水皮水水肿,这条就是讲少阴的风水的,连带讲中风的鉴别。
这条,如下修正:
风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水,发其汗即已。浮者,无水虚胀,为气。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泡)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汤方 (恐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少阴风水,发汗的时候,要加附子温阳。就这么改了,爱咋咋的吧。其实,神韵在比例上,附子本身就从里往外升散。配方的时候,都要照顾到。
28.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蒲灰散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半寸匕,日三服。
厥而皮水。就是皮水的同时,伴有厥逆。皮水本身就水肿的厉害,还见到厥证。厥证是什么?要是四肢厥逆,他文中会交代的。这个厥,就是厥阴篇讲的厥冷之后再发热,是整体的阴阳不相接续,厥阴病。
你看看,太阳、太阴、少阴的风水皮水讲完了,他开始讲厥阴的水了。厥阴的这个皮水,就不能给发汗了,人家都阴阳气血隔阻了,你给发汗,会出问题的,也不能剧烈的攻水利尿,要以通阴阳,轻微的利尿才行。通阴阳是治本,怎么通?厥证,气血不交接而受阻,要通血脉。
蒲黄,味甘平。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滑石,味甘寒。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
从药上看,这个厥阴证的厥,是热多一些。一定有阳明热了。厥的特点,是厥后必有热的,然后再厥冷。蒲黄是个厥阴药。经方的特点,有时候不可思议。看似很重的病,它可能两味药就解决了。里水的问题,他书上没有论述,是阙文了。根据《千金方》的说法,古人治疗里水,用十水丸,通利大小便,主要是通泻大便,很有效。就像治疗中风,用续命汤一个样子,是个通治法。但是,在运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有阳明胃气不虚才行,不然,就泻死了。尤其是肝硬化腹水,更不能峻泻。
29. 十水丸,治水肿方。
肿从头起,名为白水,其根在肺,椒目主之;
肿从胸起,名为黄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
肿从面起,名为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
肿从腹起,名为气水,乍实乍虚,其根在肠,芫花主之;
肿从股起,名为黑水,其根在肾,玄参主之;
肿从面起至足,名为悬水,其根在胆,赤小豆主之;
肿从内起,坚块,四肢肿,名为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主之;
肿从四肢起,腹肿,名为风水,其根在胃,泽漆主之;
肿从腹起,名为冷水,其根在小肠,巴豆主之;
肿从胸中起,名为赤水,其根在心,葶苈主之。
上十种,随其病始所在,增其所主药皆一分,巴豆四分,去心皮,治末,合下筛,蜜丸,服如梧子三丸,得下为度,不下日三。亦可作散末,食服半钱匕,大便利,明朝复服如法,再服病愈。即禁饮食,但得食于鱼耳。(小品)
这些药,都是针对阳明去的,寒热并举,堆药专家。
30. 十水散,治水肿方。
先从脚肿,名曰清水,其根在心,葶苈子主之;
先从阴肿,名曰劳水,其根在肾,泽漆主之;
先从腹肿,名曰冷水,其根在大肠,蜀椒主之;
先从面目肿,名曰气水,其根在肺,桑根主之;
先从手足肿,名曰心水,其根在小肠,巴豆主之;
先从口唇肿,名曰黄水,其根在胃,大戟主之;
先从胁肿,名曰饮水,其根在肝,芫花主之;
先从腰肿,名曰肝水,其根在膈,甘遂主之;
先从胸肿,名曰石水,其根在脾,茯苓主之;
先从背肿,名曰鬼水,其根在胆,雄黄主之。
上十物,分等,主十水。随肿所从始,案方偏加药二分,合捣下筛。空腹以水服方寸匕,当下。水多者,减服下少者,益之。(小品)
这些都是按照脏腑理论分类的。从经方角度讲,就是攻逐水饮。和大承气汤是一类货色,十分峻烈。配伍上,就是厥阴的对治配伍而已,寒热并用,以泻为主,寒多热少。根据身体状况,衡量用量。这两个方子,不单治水,还能治疗一些痰饮导致的瘰疬恶疮、肿瘤等等。还有一个偏方,是用商陆40克,猪五花肉100克,水煎服,治疗水肿也不错。
我治疗过一个尿毒症患者,人“胖”的厉害,腹水很严重,说话声音洪亮,体质还行,脉有力,舌苔黄腻。给发汗,有效果,停药就恢复原样。我就给用了十水散,量大了些,一顿猛泻,差点晕厥虚脱,都提不上裤子了。就泻那么一次,从那以后,再没有严重水肿过,当时,肌酐、尿素氮都恢复正常了。后来不注意饮食,时而有轻度浮肿,都是辨证用药处理的。
这类药运用上不好掌握,用少了无效,胃还难受,用多了,容易“过去”。送一个,倾家荡产。送两个,现世报—入大狱。宁可不给治。
31. 治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命在旦夕者方。
牛黄(二分) 椒目(三分) 昆布 海藻 牵牛子 桂心(各八分) 葶苈(六分)
上七味为末,另捣葶苈如膏,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二,稍加。小便利为度,大良。贞观九年汉阳王患水,医所不治,余处此方,日夜尿一二斗,五六日即瘥。(千金)
腹水十分严重,压迫胸膈心肺,呼吸困难。牛黄,可以用升麻代替。犀角,也可以用升麻代替。这个要记住。这个问题,就这么定了。这也是厥阴法。寒热并用。椒目和葶苈,都是从胸膈往下利水的。其余的,也都是利水药,桂枝通表降逆,桂枝就是提壶揭盖作用。加个白芍,效果会更好,还不峻烈。味酸,利小便,止痛,去血痹。孙思邈不骗人,贞观九年汉阳王患水,医所不治,余处此方,日夜尿一二斗,五六日即瘥。这是治疗里水比较没有危险的方子。
学生:用人工牛黄可以吗?
不行。
32. 治风水,通身肿欲裂,利小便,麻黄煎方。
麻黄煎
麻黄 茯苓 泽泻(各四两) 防风 泽漆 白术(各五两) 杏仁 大戟(各一升) 黄芪 猪苓(各三两) 独活(八两) 大豆(二升,水七升煮取一升) 清酒(一升)
上十三味咀,以豆汁酒及水一斗合煮,取六升,分六七服,一日一夜,令尽,当小便极利为度。(千金)
看看有几个方子的方义?是五苓散为主,加上这几个方子变化来。解表利水,发汗利尿。
学生:为什么都缺了桂枝,桂枝应该是可用的?
防风、独活,比桂枝厉害。这个有大戟,霸道一些。是对阳明实邪去的。这两个方子很好,可以临床运用。
33. 凡肿病须百方内外攻之,不可一概。摩膏方治表。
生商陆(一斤) 猪膏(一斤煎,可得二升)
上二味和煎令黄,去滓,以摩肿,亦可服少许,并涂以纸覆上燥辄敷之,不过三日。瘥。(千金)
这个本不想收录,考虑到一些女士,讨厌眼袋儿啊,就收录了。有水肿的,可以外加膏摩,促进痊愈。想美容减肥的,也可以用。
学生:不知道外伤肿胀怎么样?
痈肿都可以。
学生:肚子大可不可以呢?
可以试用。大黄膏都可以减肚子,这个应该可以。水肿,尤其是里水,治疗痊愈后,需要遵守些禁忌,不然会复发。包括肾炎的不能吃高蛋白了,不能吃咸盐了,不能房事过频了等等,但是肝硬化却可以吃豆类,最好吃黑豆。
黄 汗
1.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黄汗病,典型的症状就是发热、汗出、口渴,水肿,像风水似的。出的汗,发黏,严重的,颜色很黄,污染衣被。看着像风水,但是,脉沉。他说,这是身热汗出,入冷水洗浴造成的。寒湿蕴积肌表,里热还要外蒸,就要出黄汗,出不来就会黄疸。脉沉,是因为外有寒湿,上焦也有寒的原因。
对于这种有水肿的黄汗轻症,可以解表。这个证,太阴证,太阳中风证,都适合。桂枝解表,黄芪补表虚,也去水。芍药行血痹,也利尿。
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能“排脓止痛”,就不能去湿邪水气?
苦酒,就是陈醋。《别录》:味酸,温,无毒。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这也是酸甘除水饮的佐证。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醋,酸温。喝多了酸心,或者是突然敛住心火了,不能下行,就会发烦。
2.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 芍药(各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这条说的黄汗重证和鉴别。黄汗病,除了像似风水,还出现了关节疼,尤其是下肢。但是,两个胫骨以下要发冷凉。如果发热的,就属于历节风了。这说的太糊涂了,也应该说的糊涂。因为这个病,常常和历节风、黄疸等伴发。黄汗加上历节风,约等于类风湿。类风湿严重的病人,多数都有黄汗,汗出染衣被。并且,很多类风湿的病人,起因多数是沾染冷水。黄汗是水气病,历节是有湿热,它们都可以互相转化甚至合并。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这又复杂了,在黄汗基础上,出现这个问题,说明夹杂虚劳了。“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汗出应该身凉了,反而发热,就要津血亏燥而干涸痹阻,就会身必甲错,有血瘀了。继续发热下去,热灼血络而生恶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