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阴三阳(开合枢)概论
说一下三阴三阳的基本原理。三阴三阳都有严格的对应标准。总的来说,就是和五行一样,是分类方法。它的运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它在经络学说上的归类法: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
这是脏腑、经络理论中的“三阴三阳”表里配属。
第二,是六气对应配属:
太阳“司天”—太阴“在泉”。(反之也是,以下类同)
阳明“司天”—少阴“在泉”。
少阳“司天”—厥阴“在泉”。
他这个配属,是阳之表—阴之里:太阳司天“表”—太阴在泉“里”。
阳之里—阴之表:阳明司天“里”—少阴在泉“表”。
阳之半表里—阴之半表里:少阳司天—厥阴在泉。
第三,辨证配属,就是伤寒的病理分类:
太阳(表)—阳明(里)—少阳(半表里)。
太阴(里)—少阴(表)—厥阴(半表里)。
和上面一样,但是,赋予的含义彼此不同。
三者的含义都不相同。这三个理论,都用三阴三阳分类法,但是理论不能混淆。这是要明白的第一点。
经络上,太阳经,有太阳膀胱水和太阳小肠火的区别,其他类同。
六气上,太阳主寒水,包括脏腑的“肾”和“膀胱”及其经络。其他类同。
辨证分类上,如太阳主表,又和脏腑经络不同。概念独特。这是分别的重点,决不能混淆概念。
要明白的第二点,就是阴阳基本理论模型的问题。人体的阴阳,是具有消长性的。阴阳推荡转化,有个阶段属性,古人从观察天文的成果进行归纳,最先是用在时间分段上。古代时间,最早不是12时辰,而是6个时辰。这个和古印度时间的划分是相同的。这6个时辰,分别是阴阳各自的三个阶段性,就是三阴三阳,也就是阴阳相互转化过程中的六种不同状态。太阳-寅-辰;阳明-巳-未;太阴-申-戌;少阴-亥-丑;厥阴-子-寅;少阳-丑-卯。这三阴时,是有互含的特性。阳外阴内,阳扩展,阴收缩,体现的正是这个属性。之后,这个概念被运用到事物发展转化的归纳分类上。最后,又被12分法或者五分法代替而不用,只在医学上保留了下来。阴阳分类法早于五行分类法,这是肯定的。
我们中医,六纲阴阳分类应该早于五行辨证分类。这是中医的两个流派,古代有阴阳药象配伍法。汤液五行法是后来的细化发展。中医五行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按脏腑五行虚实来制方配伍上。这个发展,是必须赞扬的。《伤寒杂病论》是取六纲辨证法和汤液阴阳五行法的经方制剂而组成的一部医学大作。《内经· 素问》也是阴阳法和五行法的杂合著作。一部《素问》,要分清阴阳法和五行法,不可混读。因此,古人整理《素问》著作时,犯了混淆的错误,编简难免混乱。一部《伤寒》,也被王叔和在《脉经》里揉入了脏腑、五行、经络,遗毒不浅。《内经》也有错简,初学暂时不要去深研。以后,我会选出正确的部分交给大家。
《素问》的《阴阳离合篇》,阴阳分则为六,合则为二(阴和阳)。也就是开阖枢的问题。开阖枢和病理生理无大关系,不过是基础理论的概念,是阴阳表里的代名词。它是为了说明阴阳六类的属性问题。
从上述三类(经络、六气、辨证配属)理论的分属来看,绝没有少阴和少阳配属、厥阴和阳明配属的道理。经文说,厥阴在太阴和少阴之间,其表为少阳。三阳是太 阳—阳明—少阳的开阖枢顺序。三阴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讲的,结果断语上来个太阴—厥阴—少阴的开阖枢顺序来。对比其他经文呢,也是自相矛盾。它这样搞,理论上说不通,不符合阴阳相对论。从人体经络上看,他这样配属更是不合理。经络分布,少阳和厥阴是分别居于阴阳经络之间,没见到少阴经居于两阴之间的。因此,经文的这个错简问题,是确实存在的。在六气对应上,也没见到少阳司天—少阴在泉的。在《伤寒》六纲辨证的阴阳表里分属对应上,更是没有这个概念。伤寒的六纲(三阴三阳)排序,和内经基本理论框架是吻合的。都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理论要自洽和大圆满,否则就是不合理,就是谬论。就像五行理论,木本来代表肝胆,却突然又把木解释成了代表脾一样。我们有些人将错就错,竟然不深入理解,反而还用错简的“开阖枢”搞出了辨证分析病理的歪理来,大谈开阖枢,迷惑了许多人。其实,推而广之,类似这样的情况太多了,不解岐黄真实义。我前几年就讲过,医家不过五六之数,就是阴阳的五行和三阴三阳六种分类而已。我今天这样剖析,大家估计都可以明白道理了吧?纠正经典的错简,你们也看到了,该有多难!即使这样讲了,如果给别人说,估计还会硬是坚持。告诉他们前面是悬崖,也还是不听,偏要前赴后继往下跳。我讲课有个毛病,硬是要把问题说清不可。我要求你们严格是好事,以后你们就知道了。思路清晰不混淆,才能成大器。你们看看,把六气和经络引入伤寒,就像三个人三个理论混到一起,乱成了一锅粥。
比如,把《伤寒》的“太阳”理解成六气的寒水(肾、膀胱),又进一步说是膀胱经,这样,又把“太阳寒水”的“肾”给丢了。有一本讲伤寒的书,通篇都是这样,肾成了少阴火了,讲不通就来个“从化”搞定。哪有这样的道理呢?还有《素问》里的左右问题,也是都存在混乱错简。我们这样做不是问难经典,我们是为了使经典更精确。
阐述到此,对开阖枢的概念应该清晰了。有关开阖枢的各家之争端亦可止于此。重新归纳如下:
少阴配太阳(足少阴肾配足太阳膀胱,手少阴心配手太阳小肠)。
太阴配阳明(足太阴脾配足阳明胃,手太阴肺配手阳明大肠)。
厥阴配少阳(足厥阴肝配足少阳胆,手厥阴心包配手少阳三焦)。
即少阴—太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配,而不是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明—厥阴配。为什么呢?因为在阴阳的配对中,一样的强或一样的弱的配对,无法产生能量的流动趋势。所以只有以“动”为主的搭配,才能够“活”。
阴阳散之为六,合则为二,再合就是太极了。三阴三阳这个理论模型纳入五行机制的,只有六气和经络,六纲(三阴三阳)辨证,没有五行和经络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