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50900000016

第16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1)

第四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1)

辨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这一篇有两个内容,一个是阴阳易,就是病未痊愈而夫妻合房,互相传染而暴病,一个是病后不注意保养而复发。这样排列是为了更加合理。这个阴阳易病,《脉经》没有记载,只有唐代孙思邈有记载。到底是否为仲景之言,要存疑。

1.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烧裈散

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伤寒论392条)

这个情况,古今医家都没有确切论述,我们临床也见不到,起码我没见到。况且用的方子也是胡扯吧?失去经方家本意,不伦不类,有些玄乎啊。但是我们也可以引申思考,包括一些性病问题。

这条我们不讲了。后面标上存疑两字就可以了。孙思邈的搜集整理也存在一些问题的。我的意见,这不是仲景原文。因为没见过,也不能乱说,就存疑了。仲景治病是十分严谨的,没有玄说。

2.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枳实栀子汤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搏棋子五六枚,服之愈。(伤寒论393条)

病后不注意保养,包括饮食问题,称为“食复”,劳累过度,房事过度,通称为“劳复”。不注意保养,因为胃气没有彻底恢复啊,这一折腾,就要伤胃气,津液不足,胃肠运动不畅了,要有一些热的。这是阳明问题,只是有热,还不重,没到大便硬的那个情况。发热,心烦,腹部胀气,舌苔微黄也会有的。有很多患者,好了以后不注意,就这样,舌苔又开始发黄。也有阳明外证,但是这个方子是针对里证的。这个方子是栀子豉汤的原意,除烦的,还有腹胀,加了枳实通阳明之气。盖被发汗,有桂枝汤的意思。为什么发汗?因为病后体虚,劳累后更虚,外邪多是要侵袭的。因此,他搞的这个方法太巧妙了。

“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搏棋子五六枚,服之愈。”有宿食,类似阳明本病实证的大便硬了,舌苔也会黄厚而腻的。棋子五六枚大概有15克,就是围棋那么大。这就类似承气汤了,没有里实不要轻易用。用大黄的指标有两个:①舌苔黄厚而腻;②脉要实。

这条说的是阳明证的劳复。

3. 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 人参(二两) 黄芩(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394条)

这条一口气说了三个病:一个是少阳,一个是太阳,一个是阳明。伤寒或者别的什么病刚刚痊愈,不注意休息保养啊,就又出现症状了,以发热为主的。

第一个,发热,还要出现少阳提纲病症的,要以小柴胡汤治疗。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嘛。

第二个,脉浮者,以汗解之。要出现太阳病的证候,要用桂枝或者麻黄汤等发汗解决。

第三个,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就是出现阳明里实的大便硬一类的,要用承气汤类解决。

总之呢,病后体虚,胃中津液不足,要保养胃气,你胃口再好,也要少吃。也要注意节制房事。更不要马上做体育锻炼,要修养一段时间,更不要劳神。

其实,条文就是个举例,出现三阴病的也有不少的,随证治疗就可以了。

4.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楼根(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曰三服。小便利,止后服。(伤寒论395条)

大病之后,气血阴阳没能彻底恢复,阳明有热,水气不能化津液,腰以下有水肿,小便不利。他没有恢复正常生理健康,还不注意保养,就会造成胃中津液不足,水不化气等现象。

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有阳明实证的热,一个是有水饮不能化气。要注意,这是个实证的水饮,是阴阳转化失调造成的现象。这种情况要用下法,攻水饮。

学生:痞证?

他没结到心下,是水饮不能化津液,同时还有阳明津液不足。不要把这个水肿当成虚寒水饮,虚寒要温化。

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

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

蜀漆,味辛平。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癥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注。

葶苈,味辛寒。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

商陆,味辛平。主水胀,疝瘕,痹,熨除痈肿,杀鬼精物。

海藻,味苦寒。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

栝楼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辛苦甘咸,都是寒药攻逐,是治疗水热互结的啊。因此看这个方子,就知道是个实证的水饮结聚,一定要同时具备阳明实热的才行。五证上是滞证和饮证。牡蛎,软坚散结润燥,使津液生。栝楼根,清热止渴。其他都是散结攻水饮的,辛甘发散行水。这些攻逐水饮的药,除了利尿,也会泻下的,就是可以同时去阳明实热。利水清热,结滞一除,就好了。因为水不化津液,要同时用栝楼根止渴生津液,照顾得很周到。这个方子可以广用,只要是腰部以下水肿,小便不利,身体壮实,还有实热的,都可以用。包括一些肾炎水肿和肝腹水等。

“白饮和服方寸匕,曰三服。小便利,止后服。”看看,用量不大,小便顺利了就停服,很谨慎。为的是化开结滞就行,自然就会恢复气化,还不伤正气。

学生:老师,商陆根的毒性大吗,临床上用量一般是多少?

商陆,一般用15~20克。和平常药一样煎用。小品方里用它和五花猪肉同煎治疗肝硬化水肿,效果还可以。蜀漆没有可以不用。

5.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理中丸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伤寒论396条)

这个是病后出现的虚寒寒饮证,水饮微逆于上焦不化,因此口里涎液多,多唾。重了就要呕逆头晕了。这是中焦虚寒不制水饮,水饮不化津液造成的。这归属太阴病。白术、干姜、炙甘草都是温中化水饮的,人参补津液,因为水饮不化津液,别看多唾,一定会口渴口干的,还不喜欢饮水。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这个用量,也是很小的,因为病不重,大病过后的小问题,微微温化就可以了,不要兴师动众。有很多的西医说的唾液腺分泌亢进的小儿流涎病,这个方子就很好。

学生:也属于少火生气?

是的。

6.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397条)

这条是典型的病后的阳明病。阳明的外证,津液不足,有热,胃气不降。比白虎汤证轻些,是白虎汤的变方。

竹叶,味苦平。主咳逆上气筋急,恶疡,杀小虫。

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麦门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都是清热养津液,护胃气降逆的药。“虚羸少气”,就是病后体虚,阳明有热,津液不足。

7.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伤寒论398条)

这条就是解释饮食不节导致的心烦有热的。病刚刚好,胃气没有彻底恢复,消化能力弱,多吃了,不能消化,胃中食积,就出现微热心烦了,是轻微的阳明里证。

疾病的预后失养出现的问题,大概多是阳明燥热和水热互结,以及太阴的虚寒,都体现在消化上和水饮上。一个寒,一个热而已。总之,抓住虚寒和实热就行。药要轻用,不要过用,否则反伤正气。总是要固护津液胃气为主。

8.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伤寒论霍乱篇)

这条不该是霍乱篇的内容,把它列入阴阳易那篇的最后。谁整的呢?把这条整到霍乱里了。这条讲的是疾病经过汗、吐、下三法后,脉正常了。有些心烦,原因是病刚好,胃气没有完全恢复。

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温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因得病者,名为阴阳易也。

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其妇人得病虽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着于人,如换易也。其病之状,身体热冲胸,头重不举,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气血虚,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气力转少,着床不能摇动,起居仰人,或引岁月方死。(引之《诸病源候论》)

这是《源候论》里的内容,补充到阴阳易篇里,作为知识了解。这叙述的和性病差不多,尤其类似艾滋病的,你们有时间可以探讨研究。总之,按照六纲辨证,随证治疗就行

卷一 辨百合狐惑病脉证并治

百合病

1. 百合之为病,其状常默默欲卧复不能卧,或如强健人,欲得出行而复不能行,意欲得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朝至口苦,小便赤黄,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百脉一宗,悉病,各随证治之。(脉经)

宋本《金匮》的这条整出一堆来,我们还是尊重《脉经》原文。百合病,条文上说是百脉一宗,悉病,就是全身血脉不调,感觉没有一处正常。什么叫做百脉一宗啊?有的说是肺朝百脉,和肺扯上了;有的说是全身经脉都失调了,和经络扯上了;有的说是心和肺的毛病,心神肺魄嘛,都是神志问题啊,又和心肺扯上了。那么,肝魂呢?为什么省略它呢?还有的拿百合花来解释,这又扯上花草了,怎么不用别的花做比喻呢?人体的基本生理知识,脉,是经络吗?是脉管啊!什么主脉呢?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湿,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心藏神啊,百脉的根啊!心又主火热啊。在六纲上,是属于阳明啊。百合病,就是西医的神经病啊!微烦不安,有热。像热锅上的蚂蚁。六神无主。它属于阳明病,介乎白虎汤和承气汤证之间,证候缓,津液慢伤,是个慢性的津伤。津液不足,热燥,全身血脉都失养而受影响,神气当然不安。因此,这百脉一宗,两种解释。一个是五藏的解释,一个是气血营卫的六纲解释。都对。

顺便说一句,中医只有五藏名词,那个五脏名词是乱搞出来的。五脏,是西医解剖的名词,和中医无关。五藏,指的是人体的五大系统。这个观念要转变过来才行。

百合病的症状,就是郁郁少言,想躺下,一会儿就感觉难受,还得起来。人呢,看不出什么外表身体有什么异常,很健康的身体,可是一出门活动呢,就完了,没劲了,感觉虚的厉害。想吃饭呢,给他端上来,他又不吃了。有的时候什么都馋啊,转身就不行了,闻到食物味道就恶心啊。感觉冷,摸着还不冷。感觉发热了,摸着也不热。早上起来感到口苦啊,尿黄,这都是津亏有热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