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50900000011

第11章 配伍法则略谈

(二)配伍法则略谈

经方的配伍法则,有脏腑苦欲补泻法,有十二方剂阴阳五行配伍法。还有一种,就是由此阴阳五行配伍法而衍生的阴阳六纲配伍法。这三种配伍法,都有着严格的配伍法式,也就是配伍公式,根据配伍公式,可以根据病情,按照指定的药性气味代入中药,完成一个经方方剂的配伍制造过程。

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药性的阴阳法象和功用,以及简单的配伍知识。

1. 四气五味功用 四气为寒、热、温、凉。根据病情的寒热表现,本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升阳温之,扶阴凉之而选用。

五味之性用是: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开腠理以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致津液生;淡能利窍。

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2. 药类阴阳四气升降法象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曰:

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

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

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

重浊成形(味厚,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

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

麻黄苦,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升上而发汗。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

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3. 基本的配伍法则 凡配伍成方,当阴中有阳、升中有降、寒中有热、补中有泻,必有反佐。

制方,分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法。急者用奇,缓者用偶,升者用奇,降者用偶。小者为急,大者为缓,错杂多变,用复方合剂。

《素问》曰:“大要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又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神农本草经》曰:“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方子所用的药物,有君臣佐使一说,但是没有定法,一切要根据病情来决定。按《辅行诀五脏用药法式》来讲,常规的阴阳方剂配伍,按大小之制,可分为大方和小方。大方用五味药,小方用八味药。也可以根据具体病情,按照法度,进行加减,或者用三味、或者四味、或者七味、或者九味。

(三)五证的配伍法则与代表方剂

对于五证的配伍法则和代表方剂,简要地说一下。

酸苦除“烦”,佐以辛甘。治宜酸苦,佐以辛甘。守于清收。诸栀子豉汤类则之。

甘酸治“饮”,佐以苦咸。治宜甘酸,佐以苦咸。守于温渗。诸桂苓五味甘草汤类则之。

甘咸除“燥”,佐以辛酸。治宜咸甘,佐以辛酸。守于清滋、热闭。诸炙甘草汤类则之。

辛咸除“滞”,佐以甘苦。治宜辛咸,佐以甘苦。守于温宣、寒厥。诸当归四逆、半夏薤白白酒汤类则之。

苦辛除“痞”,佐以咸酸。治宜辛苦,佐以酸咸。守于清温。诸泻心类则之。

学者玩味体悟,自然有得也。

(四)剂型的使用

中药有多种剂型,除了汤剂,还有丸剂和散剂等,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使用对应的剂型,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对这个问题,仲景先师有一段话说得简明透彻。录之如下,学者当记。

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故曰医者意也。”

九、杂病六纲辨证略谈

1. 六纲大法,举明辨治法要,赅尽千疢百病。以为独关外感,不系杂病,此为大谬!盖万病不离阴阳,阴阳不离六宗,寒热虚实表里尽在,临证类而归之,必可明辨乎秋毫。

2. 内伤杂病,当以六纲为要,以五证为机,繁中就简,按证施方,或单之,或复之,严守法度,依五证病机而行药症权衡,庶得方方圆满,剂剂准的,功专效宏。

3. 经方家辨证有二。一为五行之脏腑辨证,一为阴阳之六纲辨证。有言六经者,乃言经要也,非经络也。《汉书》语其医经、经方两家之术。六纲之术,为六微隐侧之法(阴阳隐侧之术,方诊六微之技。见《后汉书·郭玉传》),脱离经络脏腑,不论五行,不知者肆意混淆,医运乖绝零落于今,实可哀叹!

4.《伤寒杂病论》,本是一体,不可分割,然叔和不明,孑然分之为二,杂入医经家言,后人更谓之伤寒尊六经(素问经络),杂病尊脏腑,乃使古圣心法,含冤莫传。此古今医理不明,混淆阴阳五行之大弊也,至今朱紫混乎难明,五六沌乎莫辨。学者当知乎此,万莫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