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宝典
1250800000084

第84章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二)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高,通膏,即脂膏类食品;梁,通粱,即精细食物;变,灾变,害处;丁,通疔;足,乃是字之误,是通则也。全句的意思为,过食膏粱厚味,就会使人发生疔疮等病变。

《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由于饮食不节,终日膏粱厚味,从而损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可以破坏人身气血循环不息的生理功能,引起局部的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首先发生肿痛现象。所以说:“诸痛疡疮,皆属于火。”如果此时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或病邪不能及时控制,可进一步形成热盛肉腐,肉腐为脓,从而导致脓肿的形成。吴崑所说的:“膏粱之人,内多滞热,故其病变,能生大丁。”就是这个意思。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已从温饱型转变为营养享受型。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餐桌上摆满了高蛋白质、高脂肪、高热量的三高食品,这导致了各类营养物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长期吃膏粱厚味食物,还可导致人体的体液偏于酸性,易于引起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疲惫不堪及各种炎症。

由于饮食营养结构不平衡,肥胖已在我国成流行态势,因种族的差异,我国人群的肥胖更多的是集中在腹部,且内脏的脂肪比较多。据最近美国一项前瞻性研究报道,腹型肥胖比周身性肥胖更容易患糖尿病。终日膏粱厚味可以导致肥胖病,而肥胖与糖尿病犹如“孪生兄弟”,肥胖向糖尿病发展是必然进程。

祖国医学也认为,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刺激食物,可以损伤脾胃,致使气机升降失司、体内蕴积实热、消谷耗津、津液不能四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失濡养而发为糖尿病。故《内经》说:“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古人还说:“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肥而多嗜,醇酒厚味,孰能限量哉!久之食饮酿成内热,津液干涸,而消渴之病遂成矣。”讲的就是长期膏粱厚味致使身体发胖,进而诱发糖尿病的过程。

糖尿病可以导致心血管、神经、肾脏、视网膜等病变,也可导致痈、疽、疔、疮等感染性病变。这种感染多发生于下肢,这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引起下肢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加以局部受压甚而损伤所致。

中医食忌理论告诉我们,长期饮食肥甘,可以导致肥胖病的发生,肥胖可以诱发消渴,而消渴病可以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易于发生皮肤感染及痈疮等病变。

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比较复杂,但多数人提倡吃杂、吃素、吃绿、吃野。特别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者,认为吃素食可以修身养性,可以达到神明的境界,以求长寿。这些想法和做法可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杂、绿、素、野饮食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