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宝典
1250800000083

第83章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内经》中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管子》也说:“饮食节……则身体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千金要方》也说:“饮食过多则聚积,渴饮过多则成痰。”这些都说明,节制饮食对人体健康有益,反之则对身体有害。

1饮食无节是肠胃损伤的重要原因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吃的量要科学、适量,这是《内经》关于食忌论述的重要内容。“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指人体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吃进大量的食物,这势必加重胃肠的负担,使食物滞留于胃肠之间,不能及时消化和吸收,胃肠功能也因此而受到损伤。

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最易损伤肠胃的消化功能,最常见的是饮食停滞于胃脘,所见的症状有胃部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的食物、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见有腹痛肠鸣、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的食滞泄泻等症。

长期超量进食或经常暴饮暴食,对胃肠的功能乃至器官实质都是有一定损伤的。首先,超量进食,使胃肠不能对食物进行充分的机械消化,导致食物不能充分研磨、搅拌,不利于营养物的吸收。并且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对胃肠的损伤,可由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其次,由于大量进食,造成各种消化液的相对不足,且由于蠕动加快,消化液也不能与食物充分混合,影响消化和吸收。还有,由于各种消化液的过量分泌,势必加重分泌这些消化液器官的负担,日久也可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

2肠胃受损可导致五脏精气不足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储藏在五脏的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主要靠后天水谷中的精微物质来充养,《内经》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是:“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食物进入胃以后,经过消化,把其中的一部分精微物质输送到肝脏,滋养全身的经脉和络脉;而另一部分稠厚的精微送到心脏,进入血液,在经脉中流行,一切经脉之气,经脉管转输到四肢、百脉及全身皮毛。毛细经脉中的精气相合,仍还流于经脉之中,经脉中的精气进一步发生变化,又灌注于其他四脏,以充养四脏,精气充盈于全身,脉气自趋于平衡,无过盛和不及,这可以从手腕寸口处的脉搏跳动表现出来,这里可以判断疾病进退。水饮进入胃以后,其精气流溢,上输于脾,脾气散布其精微,又上输于肺脏,肺脏能将代谢后剩余的水液下行输入膀胱。如此,水饮中的精微部分能够四布,并滋润五脏。这种作用,是随着四时寒暑的变迁和五脏阴阳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水饮代谢的正常现象。《内经》的这段话,把饮食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营养全身、发挥作用以至排出体外的代谢过程描述的非常清楚。这表明了人的精、津、气、血乃至一切生命形式,均依赖于饮食的营养。

饮食水谷,为“生民之天,活人之本”,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饮食是否能够发挥营养全身的作用,是由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与否来决定的。古人认为“毋伐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内经》也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祖国医学所称的“胃气”,实际上已经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整个消化系统功能。

饮食不节,损伤胃肠的消化功能,营养精微物质吸收障碍,可以导致化源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及阴阳、气血、荣卫、精神、骨髓、津液俱虚。其病变可以涉及西医的各个系统,包括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稳定性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营养缺乏、代谢功能紊乱、神经功能低落、非保护性过分抑制引起的疾病、各器官系统功能衰退性疾病以及以慢性功能减退或虚性亢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总之,饮食不可过量,否则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饮食有节,是饮食保健的重要法则。古人所讲的“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是对“饮食有节”原则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