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宝典
1250800000078

第78章 忌不辨体质脏腑的阴阳盛衰

(一)忌不辨体质、脏腑的阴阳盛衰

1忌不辨体质的盛衰体质就是人体的素质。它是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即体质是人体形态、功能、素质、心理和适应能力的综合反应。所以说,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体质既反映着人体生命活动的水平,也反映着人体的身体运动水平。

《内经》十分重视“食忌”与体质的关系,把人分为阴脏体质与阳脏体质两大类,并认为人体的体质与年龄、工作性质、居住地以及后天调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忌不辨阴脏体质与阳脏体质:祖国医学把人的体质分为两大类:一类偏热性的体质称为阳脏体质;另一类偏寒性的体质称为阴脏体质。一般来讲,阳脏体质的人平素贪凉,如果吃了辛热食物后,就会出现面红耳赤、口渴喜冷饮、口苦咽干、口舌糜烂、便干溲赤等变化。所以,阳脏体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食用辛热助阳的食物,多吃一些平性或凉性食品,如萝卜、白菜、秋梨、鸭肉、大米、绿豆等。阴脏体质的人平素喜欢温热饮食,如果吃了寒凉饮食后,就会出现手足冰冷、面色苍白、尿频便溏、畏寒喜暖、脘腹隐痛等变化。所以,阴脏体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食用寒凉伤阳的食物,多吃一些辛热温暖的食物,如柑橘、羊肉、鸡肉、面粉、葱、姜、蒜等。

由于人们的体质有阴阳的不同,所以患病后的症状表现也不一致,用药和食疗也有差别。例如:同样感受了外邪的侵袭,阳脏体质的患者发病后以热性症状为主,此时不可用温热药及温热食品,应重投寒凉之剂。而阴脏体质的患者发病后,以寒性症状为主,在治疗时不可用寒凉之品,应重投温热辛散之品。所以古人说:“桂枝下咽,阳胜则毙;石膏下咽,阴盛则亡。”要求医生应充分认识体质偏热、偏寒的重要性,这对分析疾病性质、指导临床用药及食疗的宜与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忌不辨体质随着年龄变化:《内经》指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患,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本段论述说明两层意思,一是体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二是体质的盛衰,决定于五脏坚与不坚、精气盛满与否。人的体质不但与先天有关,而且后天的充养和调摄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先天禀赋薄弱,后天犹能资培,这就是后天生先天的理论。虽先天不足,后天调养得当,可使五脏坚固、血脉和调及精、气、神充沛旺盛,也能享大寿、臻高年,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人们的体质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下降,机体的活力及耐受力也在逐步衰减。老年人患病后易虚易实,易于转变。所以,药物疗法及食疗的宜与忌均应充分考虑年龄的因素,以免加重病情。

(3)忌不辨体质与工作性质的关系:人们的体质与工作性质也有明显的关系。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终日劳碌,筋骨隆盛,肌肉饱满,正气充盛,消化力强,不易被外邪侵袭,不易为饮食所伤。既病之后,一般也正盛邪实,其治疗也以祛邪为主。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多静少动,消化力弱,脂肪易于淤积,易被饮食及外邪所伤。既病多因正虚邪入,其治疗也应攻补兼施。

(4)忌不辨体质与居住饮食的关系:《内经》指出:“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本段所论述的中心意思是,第一,由于人们居住地和饮食习惯的不同,所以体质也不相同;第二,由于体质的差异,人们所患病症的性质不相同,故其治疗方法也就不尽一致了。

本文所论述的体质差异和各种治疗方法,是从东西南北中等不同居住地及不同饮食习惯、不同体质和发病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因此,启示我们在临床上用药物治疗或饮食治疗时,必须结合不同的自然居住环境、不同的饮食习惯以及个体差异等具体情况,正确掌握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治宜的治疗原则。

(5)忌不辨体质与后天调理的关系:《内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本段说的是,远古之人,也就是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那些懂得养生道理的人,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变化的规律,选用一些适合的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方法,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违背常规的劳心、劳力、劳房。所以,能做到形体与精神共存、协调,活到百余岁才去世。又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衰也。”本段论述的是,现代的人与古代不同了,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把酒当成一般饮料来饮,把反常的生活方式当作正常的生活方式,酒醉后肆行房事,因为自己的欲望耗竭其精气、自己的所好耗竭其真精,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不善于调养精神,贪图一时的欢乐,违背养生的乐趣,饮食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五六十岁就精气衰竭了。

食忌在人们的后天调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体质的强弱,主要在于后天是否遵循养生法则。遵守此道,才能度百岁乃去。现代的人违背养生法则,则半百而衰。说明人寿命的长短,不在时世之异,也不全在于先天因素,而主要在于后天的调养。这对于体质的强弱、寿命的长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忌不辨脏腑的阴阳盛衰阴阳,是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是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内经》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说明阴阳是一种属性概念,并不代表某种具体事物。《内经》非常重视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内部无不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讲的是,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法则和规律,是万物生长消亡变化的纲领,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运动产生了万物,是一切事物新生和消亡的根本,也是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脏腑,是人体内五脏和六腑的统称。就其属性而言,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属阳。《内经》认为,五脏接近于实体器官,主持人体的意识思维活动,贮藏精气。六腑的形态类似管腔性器官,主持饮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

就五脏六腑来说,每一脏腑,都包含着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以肝脏为例,其功能升发、向上、条达属阳;而肝为血海,乙癸同源,又属阴的范畴,所以称其为“体阴而用阳”。但是,这种阴阳是相对动态平衡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们就会发生疾病。打破这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内因和外因。饮食因素在致病的诸多原因中,扮演着比较常见的角色。此外,正如前面所讲述的,人尚有阳脏体质和阴脏体质之别,这说明正常人的脏腑本身或脏腑之间阴阳相对的偏盛或不足。而强调食忌就是要让人们少犯“损其不足,益其有余”、“虚虚实实”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