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宝典
1250800000077

第77章 食忌——“无使过之”的原则

(二)食忌——“无使过之”的原则

《内经》指出,“谷肉果实,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讲的是,病邪被驱除体外后,应以五谷、五肉、五果、五菜根据五脏阴阳虚实情况而食之,以尽除其病,但是不要令五味太过或太偏,以免对脏腑造成损害。

“无使过之”讲的是人们应“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应“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人类正在痛快地吞进“现代文明病”,在用自己的牙齿给自己挖掘坟墓。我国宋代名人辛弃疾有句名言:“物无美恶,过则为灾。”细细品味其言,至理存焉。长期的食物过饱,可以导致人体的血液过久地积存于胃肠以帮助消化,造成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而妨碍脑细胞的发育,降低智商。现代研究发现,长期饱食,可使血液和组织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敏感性降低,导致免疫力下降,加速衰老进程。可以说是:过饱生众疾,一胖百病罹,傻吃则真傻,智商会降低。

“饱生众疾”,“过则为灾”。由于我国城市儿童营养失衡,肥胖者逐年递增,导致儿童性发育失常。据哈尔滨市“男性少年青春发育前期体格检查”结果显示,被调查303人,发育异常者达93人。少年肥胖、脂肪沉积,使脑垂体后叶脂肪化,导致垂体功能低下。不能释放男性激素,可导致睾丸缩小、阴茎不能正常发育、第二性征缺乏、女性化等疾病。所以,“儿童饮食结构要调整,儿童生长发育要适度”的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正常人体内的微量元素缺少了不行,如果体内的微量元素过多了,也同样会给人体造成损害。在第四纪冰川时期,由于地球的自然环境变迁,冰川融化,将大陆上的碘几乎全部融入海洋,造成了人们生存环境的碘缺乏。环境缺碘,使水、庄稼、谷物、蔬菜、肉、蛋、奶含碘量不足。而碘属于智力元素,是人体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材料。甲状腺激素参与脑发育时期的脑细胞增殖与分化,从而直接影响智力发育。可见碘元素的充足与否,关系到人的脑发育水平,关系到人智商的高低。我国政府以法令的形式,强制食盐中必须适量加碘的规定,已基本消除了碘元素缺乏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但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就不应食用海带、海藻、昆布等大量含碘食品,以免影响对病情的判断,干扰药物的治疗。而高碘不仅会引起甲状腺肿,并且会对脑、肾、胚胎发育以及子代的代谢造成不良影响。

1勿使五味过之《内经》中指出:“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说明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喜,各有所偏,各有所养。这是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中医五味理论的基础,也是食养疗法的根据。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肺主皮毛,心主血脉。以酸味为例,酸味主要入肝脏,对肝脏有滋养作用,所以《内经》中称之为“酸生肝,肝生筋”。但是,如果酸味太过了,就会形成“酸伤筋”,“酸走筋,过则伤筋而拘挛”的病证。再以甘味为例,甜味主要入脾脏,对脾脏和所主的肌肉有滋养作用,所以《内经》中称之为“甘生脾,脾生肉”。但是,如果甘味太盛了,就会引发“甘伤肉”,“甘走肉,过则伤肉而消瘦”的病证。

此外,在五行生克关系中,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也就是木克制土、土克制水、水克制火、火克制金、金克制木。失去了这种正常的克制关系,就会造成五脏之中某一脏的太过或不及而发生疾病,而长期偏嗜五味中的任何一味,都会打破五脏之间的动态平衡,形成某一脏的太过或不及。以辛味为例,辛入心,可补益心气,而心属火,长期偏嗜辛味,不但会引起血热妄行,而出现各种出血,还会升阳助火,克伤肺金,形成胸痛、咳嗽少痰、痰中带血、口咽干燥等病证。

此外,中医食忌理论还提出,某一病证,需忌食某一味道食品的“忌口”学说,对指导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意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灾。”即是此意。

2勿使补泻过之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曾经严峻地指出:“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这说明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保障人类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指出饮食和药物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偏性,临床常见因不懂得食忌盲目补泻,而诱发疾病的例子。

自从有了人类,健康长寿就成了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也许是人的一种本能。一个人能否健康长寿,除遗传因素以外,还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单纯靠补品是不可能获得健康长寿的,因为人参、燕窝、龟鳖、猴头等营养成分并不齐全,都具有食物的偏性,如能有的放矢地用于营养不良、体弱多病、肿瘤放化疗后等病证,可能会收到一定的疗效。如果不懂食忌理论,不根据个体实际情况,不了解体内缺什么,就盲目地乱补,轻则对身体无益,重则对身体造成伤害。任何企图以补求健、以补增寿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这样乱补会引起营养失衡,导致代谢紊乱,甚至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证。

正当蛮补方兴未艾时,一股盲目减肥的浪潮已经到来。随着人类进入高科技、智能化的时代,人类大幅度地降低了体力的付出,吃得越来越好,动得越来越少,致使肥胖患者猛增。以致新世纪之初,国际肥胖症大会就宣布,全世界因患肥胖症死亡的人数,已超过全球饿死的人数。由肥胖引发的疾病越来越多,各种不恰当地减肥办法,也应运而生。有人频频服用减肥茶、减肥口服液或泻下药,导致营养失衡,功能紊乱。更有甚者,采取“饥饿疗法”,不吃不喝,直至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功能瘫痪、神经性厌食症,骨瘦如柴,甚至住进医院进行抢救,由此导致死亡也屡见报道。

其实,肥胖症的形成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消耗减少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盲目地泻下减肥与蛮补一样对人体有害而无益。南宋著名学者郑樵提出了著名的饮食六要论,即:“食品无伤于淆杂,其要在于专简;食味无务于浓酽,其要在于醇和;食料无务于丰盈,其要在于从俭;食物无伤于奇异,其要在于守常;食制无伤于脍炙生鲜,其要在于蒸烹如法;食物无伤于厌饫口腹,其要在于饮饱之中”。他的这些观点,即使在今天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3勿使寒热过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是《内经》中关于药物和饮食疗法的基本观点。意思是治疗虚寒性的疾病,要用温热性质的药物和食物;治疗实热性的疾病,要用寒凉性质的药物和食物;治疗轻微的寒性或热性疾病,可用温热或寒凉的药物或饮食,逆其病势而治;治疗严重的以致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病证,就要用顺从其虚假表面现象的药物和食物治疗。

“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属疾病的正治法,但要注意的是“勿使过之”。用热不要像烈火一样炙热,用寒不要像冰雪一样寒冷。《内经》中所说的“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就是此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比如在炎炎夏季,人们都想吃一些寒凉解暑的冷饮,以清热除烦,但不能过于贪凉饮冷,以免寒邪伤脾害胃,形成腹满胃胀、恶心欲呕、食欲不振的寒邪伤中证候。同样,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多喜欢吃一些辛辣温热的食品,以促进血供、驱赶寒邪。但也不能过量,以防升阳动火、迫血妄行、血压升高、口舌生疮。所以,《内经》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于六腑”。

4勿使食量过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四大基石。在健康的四个条件中,合理膳食是非常重要的。医学界已将肥胖列入病理范畴,认为它属于营养失调症。不加节制地暴饮暴食是肥胖的主要原因。由于“饮食不节”所导致的病证已不下上百种。《东谷赘言》中说:“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说明古代很提倡饮食宜节量。《内经》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的是饮食要有节制,如长期饮食无度,可以对胃肠等消化系统造成伤害。又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说的是过度饱食无度,可以造成人体筋脉弛缓痿软不收的病证,或引起下利脓血的痢疾与痔疮等疾病。人体的气机以下降为顺,如果长期过量饮酒,就会造成气机上逆的病证。

饮食“勿使过之”讲的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由于节食减肥造成的营养不良。据科学研究,细嚼慢咽,少食多餐,每餐不超七分饱,对人体是十分有益的。

二、《内经》中食忌的辨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