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宝典
1250800000063

第63章 常见皮肤科疾病的饮食疗法

(六)常见皮肤科疾病的饮食疗法

1带状疱疹的食疗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一般好发于春秋季节,成年人多见。

本病发病时初可有较轻度发热、疲倦无力、患部皮肤灼热等症状,后沿神经分布区域发生不规则红斑,继而出现成群簇集水疱,数日后皮损结痂,痂脱则愈。皮损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常发于身体一侧,一般不过中线。一次发病后一般可获得终身免疫。

祖国医学中本病称作蛇丹,发生于胸腰者称缠腰火丹;发生于面部、下肢者称为蜘蛛疮、蛇串疮。本病病因主要为风、湿、热毒邪蕴于内而发于外所致。临床分为3型:肝火热毒型,可见皮损鲜红、灼热刺痛、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脾湿毒郁型,可见疱疹色暗、疱壁松弛、食少腹胀;气滞血瘀型,多见于皮疹色暗,经久不退或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治疗则宜清热泻火,或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或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带状疱疹的饮食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冰糖30克,金银花30克,枸杞子20克,加适量水煎汤代茶。适用于肝火热毒患者。

(2)鲜荸荠300克,洗净,加冰糖及水适量,煮沸1小时,成荸荠汤。适用于火热内盛患者。

(3)白菊花10克,金银花10克,野菊花10克,清水3碗煎至1碗半,去渣,加红糖适量。适用于肝火热毒患者。

(4)绿豆50克,加水适量煮沸,再加百合30克煮熟,再加入冰糖30克,待溶化饮用。适用于火热内盛患者。

2荨麻疹的食疗荨麻疹是皮肤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暂时性局限性的水肿反应。其病因主要为先天性过敏体质中某种过敏原的作用下引起的变态反应。

本病临床上可表现为突然发病,先有瘙痒,很快出现风团,风团大小不等,圆形或不规则形,色淡红或苍白,可泛发于全身或局限在某些部位,可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若消化道受累时,可有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喉头或气管受累时,有咽部发紧、声哑、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一般急性荨麻疹病程约1至2周,可逐渐好转,若持续4至6周仍反复发作者,为慢性荨麻疹,症状较急性期轻,但长期反复发作达数月或数年。

中医学认为本病总由禀赋虚怯,对某些物质敏感引起。临床上可分为3型:风热犯表型,可见风团鲜红、灼热剧痒,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遇热皮疹加重;风寒束表型,可见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温则减轻;血虚风燥型,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治疗时宜疏风清热,或祛风散寒,或养血祛风润燥。荨麻疹的饮食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冬瓜皮(要经霜的)20克,黄菊花15克,赤芍12克,蜂蜜少许。水煎代茶饮。适用于风热型患者。

(2)米醋100毫升,木瓜60克,生姜9克,放入沙锅中煎煮,待醋煮干后,取出木瓜、生姜,早晚2次吃完。每日1剂,服1周。适用于风寒型患者。

(3)蜜糖30克,黄酒60毫升,将2味和匀后炖温,空腹服,每日1剂,以治愈为度。适用于风寒型患者。

(4)土茯苓30克,木瓜15克,米醋适量,共同煎服,每日1剂,以愈为度。适用于肠胃湿热患者。

(5)猪胰子1个,切成小块,炒熟,加盐后与红枣250克炖汤。分2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10~15剂。适用于气血两虚型患者。

3湿疹的食疗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病因较复杂,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过敏体质者,因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化学刺激等均可诱发本病。

临床表现为多种形态的皮疹,有渗出倾向,瘙痒剧烈,常泛发或对称分布,病程较长,易迁延而成慢性湿疹。常见有红斑、肿胀、丘疹、丘疱疹、水疱及渗出、糜烂、结痂、鳞屑、苔藓样变等。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好发于头面部、手、小腿、脐部、乳房等处。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急性湿疹持续2~3周可痊愈,但易复发;慢性湿疹则病程很长,不易治愈。

中医将本病称为湿疮、浸淫疮。病因主要为禀赋不佳,风湿热阻于皮肤而成。临床分为3型:湿热浸淫型,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脾虚湿蕴型,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食少神疲,腹胀便溏;血虚风燥型,久病不愈,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急性以温热为主,亚急性多与脾虚湿蕴有关,慢性则多与血燥生血有关。治疗则根据不同证型,采取清热利湿、健脾化湿、养血祛风。湿疹的饮食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绿豆30克,海带20克,鱼腥草15克,白糖适量,煮熟,喝汤,吃海带与绿豆。每日1剂,连服6~7剂。适用于湿热型患者。

(2)鲜马齿苋250~500克,洗净切碎,煎汤服食,每日1剂,连服5~7剂。适用于湿热型患者。

(3)薏米30克,赤小豆15克,玉米须15克,煮熟。喝汤,食薏米,赤小豆。每日1剂,连服1周。适用于湿热型患者。

(4)土茯苓30克,乌龟1只,一起炖烂。喝汤,吃龟,每日1次,服1周。适用于脾虚型患者。

4痤疮的食疗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青年男女颜面及胸背部。其病因与内分泌障碍、细菌感染、代谢紊乱、胃肠功能障碍等有关。临床表现为面部、胸背部散在的毛囊性丘疹,部分顶部可见小脓疱,破溃痊愈后可遗留色素沉着或凹陷性的瘢痕。有的还可形成结节或囊肿,常伴有皮脂过多、毛孔粗大。病程缠绵,往往此起彼伏,可迁延数年至十余年,一般至30岁左右可逐渐痊愈。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肺风粉刺、面疮。临床上分为3型:肺经风热型,可见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肠胃湿热型,可见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等症状;脾虚湿蕴型,可见皮疹结成囊肿,或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治疗则分别应疏风宣肺清热、清热化湿通腑、健脾化湿。痤疮的饮食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山楂50克,生薏仁30克,加水煎汁,加适量砂糖调味。适用于脾虚湿蕴型患者。

(2)芥菜300克,红枣50克,煲汤分次服食。适用于肠胃湿热型患者。

(3)鲜荸荠500克,金银花30克,加砂糖及水适量,煮沸1小时取荸荠汤,每日1次或分次服完。适用于肺经风热型患者。

(4)冬瓜300克,薏仁米50克,煎汤代茶饮,每日1次,加适量砂糖调味。适用于肠胃湿热型患者。

(5)红萝卜200克,洗净切片,红枣10枚,加清水3碗煲至1碗,1日内分2~3次饮用,亦可加少量冰糖调味。适用于脾失健运型患者。

5脂溢性皮炎的食疗脂溢性皮炎是一种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皮肤炎症。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继续发生真菌和细菌感染;另外也可能与遗传、代谢障碍、物理或化学刺激、不良卫生习惯等因素有关。多见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青壮年。临床症状可见黄红色或鲜红色斑片,上覆油腻鳞屑或痂皮,好发于面部、头皮、胸背部等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病程较长,但随着进入中老年期,可逐渐缓解。

祖国医学根据本病发病部位不同,分为头部称白屑风,面部称为面游风,颈胸部称为纽扣风。根据病机可分为3型:肺胃热盛型,发病急,皮损色红,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口渴、大便干结;脾虚湿困型,发病较缓,皮损淡红或黄,有灰白色鳞屑;血虚风燥型,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瘙痒、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治宜清热止痒、健脾渗湿、养血润燥。脂溢性皮炎的饮食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枣90~120克,生猪油(或生羊油)60克。同加水煮熟,连枣及汤同食。每周2~3次,连服3~5周。适用于血虚风燥患者。

(2)生、熟地黄各90克,何首乌90克,当归30克,桑葚30克,黑芝麻60克,共同研成细末,用蜂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2次,每次1丸。适用于血虚肝肾不足型患者。

(3)马齿苋30克,萝卜缨30克,薏米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4~5周。适用于肺胃热盛型患者。

(4)山楂60~120克,荷叶1张,生甘草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服3~4周。适用于肺胃热盛兼有脾虚患者。

(5)金针菜或金针菜根50克,用水煮汤饮,适用于脾虚湿热内蕴患者。

(6)扁豆100克,薏米仁100克,糯米50克,小麦60克,煲成粥,加糖适量调味用。适用于脾虚湿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