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宝典
1250800000029

第29章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

(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

3.宜省苦增辛夏季饮食调养,除了要着眼于清热消暑外,还要注意不要损伤了脾肺之气,《千金要方》里说:“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养生论》里说:“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热也”,意思是,夏天尽管天气热,但人们不可食苦味的食物太多,一定要多吃点辛味的食物,这样可避免心气偏亢(中医认为苦味入心),有助于补益肺气(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心火不亢,肺气平和)。

此外,夏天一定要少吃太热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现代医学认为,夏季炎热的刺激,使神经中枢处于紧张状态,内分泌腺的活动水平也有改变,引起消化能力减低、胃口不开、不思饮食。因此,夏季最好吃些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吃含脂肪多的食物,易使胃液分泌减少,胃排空减慢。

4.饮食以温为宜《养生论》中指出:“夏之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此时心旺肾衰,液化为水,不问老少,皆宜食暖物,独宿调养。”此处“心旺肾衰”,是指阳气旺而阴气弱,食暖物,是为了助阳气,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又如何食暖物呢?养生家们认为,在早晚餐时喝点粥是大有好处的,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如赤豆粥有补肾消水肿、治脚气的功能,肾功能较差的人最好多食用;蚕豆粥能辅助治疗水肿和慢性肾炎;荷叶粥能解暑热、清胃润肠、止渴解毒,可治嗓子痛;莲子粥能健脾和胃、益气强志,对腹泻、失眠、遗精、白带多等均有一定的疗效;百合粥能润肺止咳、养心安神,最适合肺阴不足的老年人食用;冬瓜粥有利水消肿、止渴生津的功能,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银耳粥有生津润肺滋阴养肺的功能,可以治疗高血压和慢性支气管炎;黄芪粥则可治脾虚所致的水肿;豆浆粥和皮蛋淡菜粥则可治疗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

5.谈谈喝冷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走进了千家万户,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五颜六色的饮料,几乎成了人们爱不释手的饮品。一般地说,夏季气候炎热,常致腠理开泄,出汗很多,人们时时感到口渴,所以喝点冷饮,能帮助体内散发热量,补充体内水分、盐类、维生素,可起到生津止渴、清热解暑的作用。但中医学认为,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胃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低下,故切忌因贪凉而暴饮。如果过量,会损伤人体脾胃的阳气,使人胃胀难受,以致腹痛、腹泻,所以民间谚语说:“天时虽热,不可贪凉,瓜果虽美,不可多食”,这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

目前,夏季饮料品种繁多,除了传统的中药保健冷饮外,还有汤汁饮料、固体饮料、果汁饮料、强化饮料、乙醇饮料等,例如,山楂晶、菠萝晶、酸梅粉、橘粉等,皆有消暑止渴之功,饮用方便,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使用。乙醇饮料如啤酒、小香槟、汽酒,含有少量乙醇,有消暑止渴、舒筋活血、开胃醒脑之功,适量饮用,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疲劳。果汁饮料,如草莓汁、刺梨汁、猕猴桃汁等,味甘酸、寒凉,营养丰富,不仅酸甜适度,而且清香可口,有健胃消食,滋补强壮的作用,可选择饮用。

有条件的,根据自己的体质、年龄、职业、病情,亦可有针对性地自制一些饮料。现简介如下:

三鲜饮:用鲜竹叶、鲜荷叶、鲜薄荷各30克,加水煎煮约10分钟取汁,再加入适量蜂蜜代茶饮用,可起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的功效。

香薷饮:洁净的香薷10克、厚朴5克,用剪刀剪碎;白扁豆5克炒黄捣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代茶频饮,每日2次,对于夏季感冒,以发热、头沉、倦怠、吐泻为主病证者,效果较好。

三仙饮:用金银花10克、土茯苓20克、生蚕豆30克,加水煎煮,以蚕豆煮熟为度,饮汁食豆,有消暑健身,清热解毒的作用,尤宜于伏天好生痱子、疮疖者。

五豆汤饮料:取绿豆、赤白小豆、黑豆、白扁豆各适量,生甘草10克,煮沸凉后代茶饮。本汤营养丰富,味道甜美,既可补充盐分,又能清暑解渴。

三花饮:野菊花、荷花各10克、茉莉花3克,洗净后以沸水冲泡,加盖稍冷后当茶饮,有清暑解热、芳香开窍、去心胸烦热的作用。

冷饮尽管喝着舒服,也有一定的解暑效果,但总的来说,解暑还是茶水好,温热的茶水是夏季较理想的饮料。研究人员曾对炎热天喝温茶水和喝饮料的两组人皮温测定表明,温茶能降低皮肤温度1~2℃,而冷饮仅能使口腔周围变冷。喝茶水者感觉清凉舒适、渴感全消,而喝冷饮者周身不畅、渴感未消。这是因为与体温相近的温茶,水分子能较快排列整齐地进入肠壁,能很快起到解渴功效。

6.夏不食心提起“夏不食心”,人们并不像“春不食肝”那样熟悉。其实,这都出自我国汉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我国民间历来有以动物、家禽的五脏补人体五脏的习俗,经过长期观察研究,这种习俗被吸收进中医理论中。经升华后的以脏补脏理论远较民间习俗为高。例如,虽可以动物、家禽之心补人之心,但并非一年四季皆可食之以补,故有“夏不食心”之论。何以“夏不食心”?从张仲景解释“春不食肝”的论述中(“春不食肝者,为肝气旺,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余脏准此)可知,人体心脏属火,当旺于夏季,而肺气相对虚弱,若再食心,必致心火更旺而乘灼肺金,故嘱“夏不食心”。

7.夏季吃出体香炎炎夏日,不雅的体味让人难以忍受,即使擦上香水也无济于事,反而会让气味更复杂。实际上,体味是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和代谢出的物质有关。而代谢物又是饮食结构的结果,因此体味与饮食成分有着密切关系。想要保持清新的体味,除做好个人清洁,在饮食上也要格外注意。偏重肉食者体质会呈酸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尿酸等酸性物质含量相应增加,这些物质随汗液来到皮肤表面产生异味,特别是高脂肪食品的过量摄入,激发了皮脂腺和大汗腺的活性,使汗液中脂肪酸含量增加,发出带有臭味的汗液就更加不可避免。海鲜、大蒜、洋葱、韭菜、芫荽、咖喱等蔬菜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由于汗腺分泌细胞膜对其有很高的通透性,因此,此类食物挥发性的气味就可以通过汗液排泄出去。调整食谱,可以吃出体香。多吃属于碱性食物的蔬菜水果,能中和肉类产品的酸性,维持体内酸碱平衡,调整汗腺功能,减少脂肪酸产品,从而改善体味。

8.防夏打盹要补钾“夏打盹”在医学上也称之为“夏季倦怠症”,是由于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排汗,而钾元素随汗液大量排出,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人们倦怠疲劳、精神不振。

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作用主要是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人体一旦缺钾,不仅精力和体力下降,而且耐热能力也会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四肢酸软无力,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肌肉系统的松弛软瘫,尤以下肢最为明显,称为缺钾软瘫。因此,夏季要注意补充钾元素和多吃些含钾较高的食物。

秋季食养

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光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皆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内经》里所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秋季从饮食方面来说,又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呢?

1.要多吃些能滋阴润燥的饮食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皱裂等病证。为防止燥邪伤人,在饮食方面,一定要多吃能够滋阴润燥的食物,具体地说,下列饮食及药膳可供选择:

(1)银耳:又称白木耳,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健脑、益气等功效,秋天常吃,可防燥邪伤肺。

(2)甘蔗:味甘、涩,性平,有滋阴润燥、和胃止呕、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津液不足所致的口干便秘、咳嗽痰少及胃津不足之干呕、热邪伤津所致的口渴心烦。

(3)燕窝:属珍贵补品,其蛋白质含量特别高,有养阴润燥、益气补中、延年益寿之功效。秋季常吃,可防燥邪伤肺。

(4)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消痰、止咳、降火、清心等功效,适用于秋燥或热病伤阴所致的干咳、口渴、便秘以及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

(5)芝麻:性味甘平,有养阴润燥、止咳平喘之功效,适用于阴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皮肤干燥及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发早白、腰膝酸软;此外,对产后血虚乳汁不足亦有效。

(6)乌骨鸡:本鸡被视为妇科圣药。用作秋冬之际药膳,很有功效。其功能为滋阴清热、补肝益肾,对于阴虚之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消瘦、咽干、咳嗽效果很好。

(7)猪肺:味甘,性微寒,其功能为补肺。中医认为肺与秋令相应,故猪肺在秋季多食之,“以脏补脏”。

(8)豆浆:性味甘平,功能补虚润燥、清肺化痰,常用于身体虚弱及产后血气不足、久病肺虚咳嗽及痰火哮喘。

(9)饴糖:味甘,有补虚、润肺、止咳、止痛的作用。可用于体虚者及小儿、产妇的滋养品。对于肺虚、肺燥痰多、乏力咳嗽亦有疗效。

(10)蜂蜜:既是滋补佳品,又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蜂蜜含果糖39%、葡萄糖34%,这两种单糖均能直接供给热量,补充体液,营养全身,对于津液不足诸证、脾胃阴亏或气虚所致的胃脘疼痛等均有一定疗效。

以上所举食物和药膳,只是对正常人及血虚、阴虚体质的人而言。若是脾胃功能低下、时常脘腹胀满、大便泄泻者,最好不要吃上述食品和药膳,因为它们性属偏凉,应该首先调理脾胃功能,在脾胃功能恢复后,再少吃一点滋阴食品和药膳。

2.要“少辛增酸”所谓少辛,就是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其气通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以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